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中国文化史教学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指出了当前中国文化史教学中或偏重"史"、或偏重"论"、或偏重哲学思想、或偏重典章制度等倾向,并分析了出现这些倾向的根本原因。作者强调,中国文化史教学要以弘扬中华文化理念为主题,兼顾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坚持"史"、"论"相结合,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提倡一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弘扬中华文化是我国大学的历史使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弘扬中华文化是当代中国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自觉,自觉地将文化建设融入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学不仅要把大学生群体培养成为支撑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而且应肩负起向世界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弘扬中华文化应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要花大力气建设和谐、文化的校园。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加强生命教育、弘扬中华文化精神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通过生命教育可以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可以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彰显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和道德风范。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宝贵资源,弘扬中华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基于此,本文从以下四点阐述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教学关系中大学生具有主体性。深化对大学生主体性认识,有助于进一步确立新的教育理念和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大学生主体性,必须革除旧的教育理念,弘扬民主精神,推进依法治校。  相似文献   

6.
长征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长征精神,有助于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纪律观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具体分析了大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实际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并采用访谈、追踪调查等方法,进而探寻造成母语"文化失语"缺陷的原因,得出在今后的教学中需注重用英语准确表述母语文化知识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克服母语"文化失语",弘扬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6,(79):164-165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的提升,包含国学在内的中华文化正受到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加强大学生国学教育对于凝聚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综合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明确国学概念的丰富内涵及国学与儒学、传统文化、经典、国子学、中国学、国粹等概念的关系,则是加强与改进大学生国学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强调核心素养培养,新教材体现了核心素养培养,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加强了对学生实践意识的培养,强调了科学、技术、社会相互联系,弘扬了中华文化。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和课堂,要对比新旧教材,体会新教材变化,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让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情景化、问题化、信息化、活动化、生态化。要用好高中物理新教材,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出发点,让课堂生态化。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明灿若星河、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叹为观止。.追溯中华文化的根源,我们的目光总会落到年代久远的先秦时期。先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光辉起点。为后世的中华文化奠定了基础。所以说,只有了解熟悉先秦文化才能从更深的意义上解读中华文化,才能更进一步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学好先秦文化不仅有助于对后来文化史的学习,还有益于体会历史发展的继承和渊源关系,从而把握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