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五四”女作家笔下的知识女性形象体现了中国第一代现代女性追寻自我的艰辛和挣扎,尤其是她们在突现自我、建构“双性同体”的自我人格以及选择自我价值实现场域当中的生命状态和精神面相。她们以果敢的行动和言说表达了她们追寻自我的诉求,但又因自身的弱点和历史的因循而最终无法争得较为完整的自我空间,确立较为独立的自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王安忆是执著于追求女性精神的两位作家,她们在城市的背景下抒写普通女性对自我的追寻。由于作者女性意识的不同,她们对城市的态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体现了从批判自我到超越男权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非裔黑人女性作家。她的小说主要书写美国黑人女性的生活现状和精神苦闷。莫里森以她独特的视角反映了黑人女性对于其文化身份的焦虑和追寻。黑人女性由于受到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常常陷入身份的焦虑和精神的迷茫,但是她们却从未放弃身份的探寻,她们通过与白人文化和男权文化的对抗,勇敢地探寻自我身份,寻求自我言说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奇塔·蒂娃卡鲁尼的小说《我心姐妹》以女性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对姐妹——安玉和苏德哈——在现代印度社会中对爱情、亲情、友情的追寻,对不合理的婚姻、种姓制度的抗争.小说独特的双线叙事方式和宿命论的伏笔安排精妙的展示了她们的成长过程和心路历程.从逆来顺受接受自己的命运到奋起反抗这种不公的待遇,安玉和苏德哈转变为自力更生的新时代女性,二人最后逃离印度去美国生活,预示了二人自我的发现,言说着他们的抗争与追寻.  相似文献   

5.
在亨利詹姆斯"国际题材"小说中,塑造了众多踏上欧洲朝圣之路的美国文化女性形象,她们对欧洲优势的向往,也并非是为了物质层面的需求,而纯粹是一种精神的企盼,并带有一种强烈的美国文化意识和自我道德意识。本文主要以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讨从新世界来到旧大陆的女性在面临欧美文化的冲突时的文化选择和道德选择。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女性作家在经历了"文革"的伤痛之后,呼唤人性的复归,塑造了一批伟大、善良的母亲形象,与此同时,在女性主义的影响下,一部分作家解构母亲神话,发现母亲的世俗性,反思母亲的人性恶,并追寻理想的母爱。她们对母性的重新书写为文学史提供了复杂、真实的母亲形象系列。  相似文献   

7.
夹缝中求生     
文章探析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女性形象,解读黑人世界的美与丑、善与恶、爱与恨、生与死,关注黑人女性反抗种族、性别、文化的歧视所经历的艰难坎坷,揭示了她们追寻自我及生存意义、追求平等幸福的两难困境及其根源。  相似文献   

8.
莫里森在两部作品《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塑造了形象鲜明又截然不同的波莉和赛丝两位黑人女性,并不乏对其婚恋生活的叙述和对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本论文旨在通过比较波莉和赛丝二者的爱情关系,分析黑人妇女在爱情中追寻"自我"的过程,并讨论黑人女性应如何在婚恋中建立"主体"的身份。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是妇女解放和思想启蒙的时期,又是中国女性文学发生和崛起的时期。作为作家的冯沅君和庐隐同是"五四"的产儿,她们关注女性的命运,寻找女性的出路,以女性的独特视角反映了在传统与现代对立中的女性心理与悲剧命运,书写了众多的悲剧女性形象,对"五四"女性文学的开掘与发展无疑具有拓荒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池莉作品中的女性婚恋历程及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莉以"新写实主义"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现代社会普通女性的成长轨迹,尤其是现代女性的爱情、婚姻观念对传统意识、心理、生活的影响。她们都经历了从最初对爱情的憧憬、婚姻的向往的虚幻时期,爱情理想和现实婚姻的矛盾冲突后的失落,最终在经历种种矛盾、挣扎后,逐渐理性、成熟起来,破茧成蝶,完成自我的蜕变。作者通过对现代女性婚恋的真实写照,显示出现代女性意识心理的改变过程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众多女性形象表明,女性走过了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解放之路,她们顽强地追求独立与平等,并努力改变着自己的社会地位;这些女性形象也向人们宣告,女性不是弱者,她们在这个世界上同样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她们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样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当然,女性的解放不仅是社会的问题,也需要女性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发展,需要女性自强不息的奋斗。  相似文献   

12.
美国著名黑人女剧作家洛琳.汉斯贝莉的剧作《阳光下的干葡萄》描叙了上世纪中期芝加哥一个黑人家庭在种族歧视与不公的社会中求生存的故事。剧中的三位女性——妈妈蕾拉、儿媳露丝、女儿毕丽莎都有着对"家园"梦想执著而坚韧的追寻。但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她们的梦想都受到了白人、男权社会的两重抑制。  相似文献   

13.
中年女性散文作家是当代女性散文的主力军,她们努力从自恋走向社会,走向人生,将个体的生命体验扩展到对人生、宇宙万物的认识,不拘一格地传达出了来自女性社会生活和内心深处自我的声音。她们的作品无论从主题、意境、视野、题材及写作形式上,都有了积极的拓展与尝试,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并得以在思想的裂变中走向现代,极大地丰富了当代散文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爱是伴随人生的一种必要的生存状态.从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女性追寻理想爱情的艰难历程.她们从情爱欲望的觉醒告白到性爱标准的理性思考,从女性生存困境的拷问到女性本体深层意识的探寻,虽然她们的探索至今与理想目标尚有距离,但是她们毕竟是在一步步地逼近幸福的彼岸--平等、和谐、民主的两性之爱.  相似文献   

15.
从先秦到宋元已有女子擅长文章辞赋的记录,但明代能文的女性人数以及文章存世的文献数量显然更为丰富,她们在文章诸体上显示的才力也较为多彩多姿。与吟咏性情的诗词相较,论辩序跋赞戒等文体似更需要以擅才学、广社交为条件。明代女性抱有撰文的热情,且名篇如林,这与她们在家庭内外文学生活氛围的局部改善有关,以至敢于肯定"著文章"并非女子的"分外事",由结社带来的社交空间也增加了文章应世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五四"对于女性来讲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在新知识的冲击和封建礼教的压迫双重作用下,女性命运总是难以逃脱"悲"的结局。沈从文笔下的女性,虽积极地寻求反对宗法男权,然而最终却又被迫服从于封建礼教;她们憧憬美好纯洁的爱情,然而往往又屈从于强大的习惯力量,以悲剧而告终。她们的悲剧形象,具有那个时代鲜明的典型性色彩,我们在此探究她们的悲剧运命及其原因,具有文学史及社会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黄蓓佳的作品进行分析,追寻当代知识女性心灵历程的轨迹.文章对女性形象的内心活动剖析较多,展示了女性内心世界的丰富多采,使读者感受到她们灵魂深处所追求的真正所在.  相似文献   

18.
韩剧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娜拉"们,她们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徘徊。这类女性又分为三类,一类是隐藏女性特质,扮演成男性,以优势性别进入社会竞争的花木兰型;一类是女性意识过强,完全颠覆传统道德标准的野蛮女友型;还有一类被女权主义者称为"妖妇",她们是以偏激的方式对男权社会进行反抗的"坏女人"。  相似文献   

19.
基兰·德赛在《继承失落的人》中塑造处于传统、过渡和现代阶段的三类女性,描述她们的不同生存状态,呈现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揭示女性的"他者"身份,突出女性对主体性的追寻。  相似文献   

20.
蒋璐 《文教资料》2008,(30):41-44
本文选取了两部刻画已婚女性婚姻生活的短篇小说--斯坦贝克的<菊花>和曼斯菲尔德的<幸福>,拟从它们的相似的故事发展结构入手,分析两位女主人公追寻自我身份的主题,探究她们走向幻灭的深层次原因,巡视作品创作时代的社会状况,社会和女性的关系,以及女性心理绵绵不断的痛苦,发掘她们的幻灭结局趋同的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