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吴同志:你要我谈谈新闻的“新”字,什么叫新?如何求新?如何求到新?这是个很大的题目,也是个很重要的题目。新闻,首先是个时间上的概念,就是要写最近发生的事情。当记者的,没有时间观念,一篇稿子磨半年,磨出来已是“沉舟侧畔千帆过”了,哪里还有新闻价值。当然,在这方面目前尚有许多不能尽如人意处。报纸上的旧闻甚多,“三中全会以来”、“去年以来”、“今年以来”、“上半年以来”,……老面孔天天可以看到。“大锅饭养懒汉”,新闻界也不例外,无责任,无定额,无检查,无奖惩,干是五八,不干是四十,这是造成新闻不新、记者不抢的重要原因。其次,我们有的记者确实素质不高,缺乏“抢”的意识,更缺乏“抢”的本领。国外的同行,大概没有“社会主义”可“吃”,不象我们这样悠闲自在。  相似文献   

2.
『磨』新闻     
“抢”新闻 ,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然而笔者却主张 ,新闻不仅要“抢” ,而且要“磨”。“磨”———通往时效的门径“磨”的提出 ,看似与新闻特性有悖 ,其实不然。“抢”是为了新闻的时效 ,“磨”也是一条通往时效的好途径。“磨”新闻不仅成为一种可能 ,而且十分必要。“效果”并非越快越好 ,既然新闻媒体允许时间要求上的区别 ,新闻特性和新闻发布都要讲究“时宜”,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好好“磨一磨”呢 ?要“磨”出时效 ,有三条必须注意 :第一 ,“磨”的对象要合适。一些动态消息、突发事件多侧重于“抡” ,而一些解释性新闻、重大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3.
空泛议论,空洞说教,是新闻评论的一个毛病。评论要扎实。怎么才能扎实?关键在于要有鲜明的论点。也就是说,评论要有新意,说新话。再问一句:评论怎么去阐明论点呢?这就要有周密的论证,而论证靠材料。由此联想到评论的“嫁接”,把评论同新闻(狭义的新闻,指消息、通讯等报道)“嫁接”,充分运用相关材料、背景材料,把评论写得扎扎实实,有血有肉。读了5月15日经济日报评论员杨尚德的《一个广阔的经济领域——谈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使人更看到评论“嫁接”大有好处。这是一篇论述发展第三产业重要性的评论,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题目。写这个题目,可以强调强调第三产业如何如何重要、第三  相似文献   

4.
应当说,这既是一个老题目,又是一个新题目。过去把记者叫“跑新闻”的,前些年新闻界还研讨过一阵“脚板底下出新闻”的问题,都涉及这个主题。为什么又说它是新题目呢?目前,有的记者认为新闻不用“跑”也能“泡”出来。到哪里“泡”呢?这样的记者不是“泡”会议,就是“泡”剪彩;不是“泡”宾馆,就是“泡”机关……如此浮在上面,有  相似文献   

5.
新闻要“新”,这是最基本的规律和要求。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如何适应广大读者需求,更好更实地做出“新”的文章?笔者认为,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进一步提高新闻宣传的“含新量”和服务两个文明建设的“含金量”。 一、注重联系实际,增强指导性。  相似文献   

6.
高旭 《记者摇篮》2006,(10):26-27
眼下新闻媒体如雨后春笋,竞争激烈。一旦发生新闻事件,各路记者蜂拥而至。因此在新闻报道上,除各家新闻单位各自策划的新闻外,很难再有独家新闻。那么记者如何能在这种“公众新闻”中,技高一筹,采写出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特的新闻报道呢?我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无意”的采访中做个“有心”之人。那么如何做个“有心”之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新闻敏感性。大家都知道,新闻敏感性是指新闻工作者敏锐地发现新闻和对新闻所具有的价值迅速做出判断的能力。有了新闻敏感,就能敏锐地发现并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最有新闻价值之处,…  相似文献   

7.
新闻姓“新”。我觉得这个“新”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内容要新,即“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其次是形式要新,即写作技巧要新。这就是说,内容与形式都要“新”。一条新闻,只有具备这两个“新”,才能成为佳作。本文试图论述第二个“新”,即形式新。如何使新闻写作技巧新颖?为了生动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现在列举有关古今画家绘画的故事,以便从丹青大师那里领悟个中三昧。宋人喜欢绘画,且常常出题作画,使画意与诗情融合。有一次画题出的是唐人韦应物七绝《滁州西涧》中的一个名句“野渡无人舟自横”。大家不约而同地画了  相似文献   

8.
新闻难于“发现”,对初学新闻的部队通讯员尤为其难,即正规院校新闻专业出身的“科班”,初到部队谈起新闻‘没现”也有一肚子苦水。这里,就和通讯员谈谈新闻“发现”这个问题。编辑部里没有新闻编辑部里常常接到通讯员向编辑要题目的电话,从编辑部里找新闻。这看似采写新闻的一条“捷径”,其实是一个误区,长此以往,容易产生思维依赖,造成头脑里新闻“点子”枯竭,越写越难。可是一些通讯员却乐此不疲,编辑不给题目,就误认为关系不行,感情不到位。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费在如何拉关系上,事倍功半,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试想一下,如…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除了少数企业报是日报外,绝大多数均为周报或周期更长的报.它们有一个普遍的弱点:出报时间长、信息传播慢,即时效性差.这些企业报的时效性不仅无法与日报、晚报相比,甚至无法与本企业的广播站、有线电视台相比.新闻贵在一个“新”字;我们虽不像西方国家强调“付印前一分钟的新闻”,但“在一条新闻付印或播发前,要尽可能使其接近本身的发生时间”,这一点还是相同的.企业报既然是张报纸,要抓新闻,当然要讲时效性.那么企业报应如何处理好自身与日报、晚报以及其它新闻传播工具在时间上的差异,打好这个“时间差”呢?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报道工作中,业余新闻爱好者占多数以上,他们在宣传工作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无论是从新闻视角、新闻敏感还是从认知能力、写作技法等方面来衡量,业余新闻爱好者与专业新闻工作者相比,在综合素质上始终存在着一定的理性差距。那么作为一名业余新闻爱好者,如何提高新闻采写的水平?以笔者之见,应重点强化三种意识:首先,强化创新意识。顾名思义,新闻是姓“新”的。“新这个字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时间的概念,它是新的、快的;一个是内容,它是新鲜的,是广大群众所关心的重要事实。”在这里所说的新是指写作理念要新。由此可见,做一名合…  相似文献   

11.
一篇好的新闻,不仅要立意鲜明,内容充实,逻辑性强,语言生动,还要有一个好的标题。 那么,如何才能使文章的眼睛亮起来呢?这就要使新闻标题真正起到“点睛”、“传神”的作用,必须在“准”、“新”、“活”、“短”四个字上下功夫。 一要准确贴切。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标题的生命。新闻标题是从属于新闻的,是新闻的浓缩和结晶。它依托新闻而存在,不能游离于新闻之外。因此,新闻标题首要的是准确贴切。也就是说,必须严格以新闻事实依据来命题,要题文相符,绝不能超出事实  相似文献   

12.
一个记者应该怎样进行采访?如何观察和了解周围的世界?有人说,这是新闻工作的ABC,凡是搞过几年采访的记者,都知道该怎么办。可是,事情并非这么简单,现在有些记者同志在这个问题上并未解决得很好。记者应该怎样进行采访?相当长的时间以来,我始终觉得我们的记者活动缺乏主动性,不少人习惯于领导出题目,自己作文章。有的甚至是领导不给任务不出门,不带上题目不下去采访;即便有了题目出了门,也习惯于搞那种“单向采访”,眼盯一地,只问一事,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有人指出我们的新闻工作中存在着“机关化”、“事务化”的问题,象这样的采访作风和采访方法,该算是表现之一吧。  相似文献   

13.
不论对于记者,还是读者,新闻要“新”,这是个共识,“新”,首要的是指新闻要有强烈的时效性,即新近发生的事实,而最直观反映新闻时效,最能证明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就是时间。可以说,“时间”不仅是构成新闻的要素,更是体现新闻价值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然而,在一些新闻中,有的“时间”被人为地置后,成为新闻中可有可无的“尾巴”,有的“时间”则被淹没在一长串的人名、职务、数字等非主要新闻事实中,有的“时间”则只  相似文献   

14.
打开时下的报刊杂志,尤其是生活都市类报刊,你会发现一个趋势:关于情感话题的探讨已成为报纸的一部分。由此引出一个问题,即如何从纷繁芜杂的情感中提取真金并体现于小小的版面中呢? 常看常新“新”字当头新闻贵要出“新”。这也是报纸专版的立身之本。但话题类专版的“新”,想与时间赛跑、达到“立竿  相似文献   

15.
《中国记者》编辑三番五次打电话,给我出了个新闻摄影如何创新的题目,我很惶然。什么叫创新?如何创新?那更多的是理论家的事儿。作为一个摄影记者,背相机的时间远比拿笔杆的时间多得多。我思考的只是让自己的片子在读者眼前多停留几秒,让摄影界的朋友夸声“耐看”,就足矣。创新,要建立在固有的基础上,象搭在桌上的积木,你可以盖座小房子,或搭个白雪公主的木屋,千  相似文献   

16.
周昶 《记者摇篮》2000,(4):31-31
新闻的最主要特征就在于一个“新”字,求“新”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以会议为报道对象的会议新闻也应该遵循这一新闻原则。在会议的新闻报道中,如何突出会议的“新闻点”,让会议新闻成为名副其实的新闻?我认为,会议新闻要“鲜活”起来,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不能把新闻视觉仅仅局限在会议之中,那样写出来的会议新闻也只能是古板、干巴的一堆文字,没有生机和活力。要跳出会议外,让会议成为一个重要的新闻源,选取适宜的角度,用会议之外但又与会议内容有密切关联的新闻素材来补  相似文献   

17.
对于新闻写作,确定题目后的第一个环节便是占有材料。材料是一篇文章的“血肉”。动笔之前,材料是形成观点的“基础”,写作之际,材料是表现观点的“支柱”。占有材料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去充分地占有材料呢?对于记者来说,采访是占有材料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记者是否开动脑筋,善于挖掘获取充分的材料,决定了采访的成功与否。有一句话,“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意思是说,记者要腿勤、脚快,要奔波出没在一切新闻的现场,只有这样才能获取到鲜活的材料。“腿勤、脚快”,是记者不可缺少的素质,但笔者以为这还不够,记者还要“嘴勤、心快”。采访中要多动嘴,善联想,“多多益善”亦是获取材料的一条法则,这对其后的新闻写作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记者这碗饭究竟怎么吃?记者应具备什么素质?新闻学上的闸述甚详,新闻圈里的议论亦颇多。笔者不揣浅陋,试以“全天候”统之。一日“不舍昼夜”。记者这职业,工作绝非每天8小时所能“了得”。“不舍昼夜”不但是新闻界应提倡的一种精神,也是记者这职业的性质本身所决定的一种工作方式。你说工作时间是8小时,下班路上碰到的新闻,8小时以外听到的新闻,要不要采,要不要写呢?当然要采,要写。  相似文献   

19.
是近不少单位举办新闻摄影学习班,邀我去讲课,几乎都让我谈这样的题目:如何提高新闻摄影的艺术感染力?这使我很尴尬,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是摄影艺术的两个不同门类,两者之间不能相互混淆。新闻摄影的首要任务是传播新闻信息,满足受众“目睹”某一新闻事实的要求,而艺术摄影旨在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首先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新闻摄影着  相似文献   

20.
关于批评报道的选题艺术,笔者曾在《新闻知识》1990年第7期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抱西瓜”与“拣芝麻”——谈谈批评报道的选题艺术”。本文要谈的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批评报道选题中的上、下两头的问题。“吃透两头”,这是新闻工作者的几句行话。那么,上、下两头在批评报道选题中各占什么位置,二者的相互关系又是什么呢?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总结过去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