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国内外大多电视机构都将电视记者细分为文字记者和摄像记者,各司其职,各有所长。一般来说文字记者在电视新闻的采编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文字稿和图像的决定者。本文所论述的电视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2.
县级电视台各类新闻的采访没有摄像、文字等具体的分工,整篇新闻从摄像到文字都是由记者独自完成。作为一名县级电视台的记者,只有做一个多面手,才能够向观众提供丰富、完整的电视新闻。当好摄像记者抓拍好现场画面县级台记者记者接到的采访任务不管是会议还是其它题材,记者到达现场后,首先要善于观察,抢拍好现场画面。电视新闻像是第一位的,如果一篇电视新闻没有好的主题画面,解  相似文献   

3.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活动图像、声音、文字为符号,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电视新闻与报纸、广播、网络新闻相比,虽然有共性,但它也有明显的自身特性。电视新闻的基本表现元素如活动图像、同期声像、现场声像、解说、字幕等是其他新闻媒体没有的。电视新闻编辑是指对电视新闻进行筛选、整理加工(包括电视新闻所有表现元素)和初审的人员。  相似文献   

4.
对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在镜头前的表现进行观察分析研究,对于发挥电视新闻记者出镜报道的作用,强化电视新闻传播优势、提升传播效果是很有必要的。出镜记者镜头前表现涉及到的因素很多,笔者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崛起与发展,打破了电视新闻文字加画面“两张皮”式的呆板报道格局,显示出电视传播现场感强、面对面传播的优势。这就对记者在现场报道中的独立思维、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电视新闻编辑的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金 《新闻前哨》2005,(11):57-57
电视新闻编辑与报纸、广播新闻编辑相比,相同之处都有文字编辑,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集文字、画面、同期声于一体,做到声画同步,文字画面互补,体现电视媒介的个性。因此,编辑人员负有比其它新闻工作者更加重大更加直接的责任,由此也决定了对编辑人员的更高的要求。本文就电视新闻编辑的修养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7.
夏光富 《新闻界》2007,(2):87-88
一、电视新闻中语言、声音、图像三要素关系分析电视新闻由语言、声音、图像三重要素构成,在这三重要素中,语言文字是基础,但并不一定是新闻的起始点,电视新闻记者是在新闻现场拍摄图像,然后在后期制作时进行文字稿写作并使之与声音画面对位,观众最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稿在内容上要和新闻上的图像和声音同步,二者相互配合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播出效果,目前的电视新闻是既能看又能听的一门艺术,所以说文字形式的新闻内容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对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改善目前电视新闻稿的状况,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  相似文献   

9.
崔振峰 《新闻窗》2011,(6):69-69
近些年来,由于电视台节目上星、频道增多,各电视台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增加收视率,电视节目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丰富多彩,电视的独特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其中,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已被各级电视台广泛地采用。由于它集记者(主持人)、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客观地再现了新闻事件,使人产生耳闻目睹,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增强了电视新闻的真实感和现场感,更好地发挥了电视作为新闻舆论工具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梁云 《新闻前哨》2002,(11):37-37
电视新闻的现场采访成功与否,同记者的文化素质高低,特别是记者提问和现场行为表现,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条电视新闻的成败。我们看到在以往的获奖电视新闻作品中,的确有很多新闻由于一些优秀的电视新闻记者在其中的出色表现而增色。但是,我们同样也可以在平常看到:由于记者在现场的表现大失水准,而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的作品仍然大量存在。有些记者在介绍现场有关背景和采访提问时,要么现场把握能力较差;要么是提问不当;要么举止过于张扬。本文所谈及的主要内容,是记者现场行为的风格问题,即是张…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以电视新闻摄像记者与文字记者的优势互补、相辅相成,认识电视新闻摄像的特殊规律,并给电视新闻摄像记者一定的建议,以期引起电视新闻摄像工作者的研究兴趣。  相似文献   

12.
直播是电视新闻播出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把新闻现场的图像、声音、记者的采访等通过电信号传输给受众,使电视新闻成为了"正在发生的事实"。本文将以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传播优势作为分析内容,分别从尊重受众知情权、维护新闻真实性与时效性、扩大新闻影响力、3G技术带来直播变革等方面阐述了这一报道形式的传播优势。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新闻编辑素质能力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电视新闻编辑来说,除了必须有其他新闻媒介编辑相同的思想和文化素质外,还必须强化五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要有当好记者的能力电视新闻编辑仅有文字功夫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不够的.他们日常大量的工作是与图像打交道,如果对电视新闻采访拍摄一窍不通,就很难修改记者采访回来的素材.电视新闻的声画是以时序运动的方式传播信息,转瞬即逝的特性无疑增大了受众对信息感知与存储的难度.所以对于摄像记者拍摄回来的每一个镜头,后期编辑还要一丝不苟地运用动画、特技、字幕等各种后期技术,制作好每一幅与图像新闻相关的画面,以准确的文字、图表等细节语言补充图像语言叙事含混的弱点,力求使画面中的具象语言与抽象语言达到最佳组合,最终保证信息得以清晰地传播.现在,电视特技手法日益增多,这样便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机会.  相似文献   

14.
电视作为大众媒体之一飞速发展,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法也更为真观、真实。特别是近年来在一些重大现场新闻报道中,"记者出镜"作为展现新闻真实的一个"着眼点"而成为当今电视新闻的"第一看点"。作为记者出镜打破了单纯现场画面配画外音的形式,给电视新闻报道增加了无限的活力,但出镜技巧很有讲究,值得深思探究。一、"出镜记者"要有强烈的现场感、令人信服的真实感和让观众难忘的亲切感。二、"出镜记者"要把自己当成观众去采访,出镜时要抓"活鱼",要以"点"出镜,抓住细节。三、"出镜记者"要有敏锐的现场观察力;具备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出镜时的屏幕形象。  相似文献   

15.
王娟 《大观周刊》2012,(52):27-28
电视新闻导语作为电视新闻写作的重要结构之一,它要把观众最感兴趣的东西和记者最需要告诉观众的内容表达出来。实践证明,传统新闻写作理论,已越来越难以支撑受众对导语的个性化需求,电视新闻需要不断开掘导语写作的空间,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相似文献   

16.
陈巍 《记者摇篮》2008,(1):53-54
在电视新闻作品中,的确有很多新闻由于一些优秀的电视新闻记者在其中的出色表现而增色。电视新闻的成功与否,同出镜记者内在的新闻品格,外在表现(就是记者的提问和现场行为表达)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新闻节目的成败。一个出镜记者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从而为自己找到准确的角色定位呢?  相似文献   

17.
陈江 《新闻大学》2000,(2):68-70
自20世纪80年代新闻改革以来,我国的电视新闻在时效性和报道量上有了很大的改观,然而与报纸和一些发达国家电视新闻相比,我国的电视新闻有闻必录的多,在运用背景资料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导致了电视新闻普遍存在“重播出轻效应”、“重外延轻内涵”的问题,而电视新闻也成为片面化、肤浅化的代名词。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应增强背景意识,即增强运用背景材料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8.
张晓明 《视听界》2014,(4):102-104
电视民生新闻概念的提出及其采编实践,强调以民为本,改变了以往电视新闻重时政新闻、轻社会新闻的弊端,被学界称为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新闻导语作为电视新闻写作的重要结构之一.它要把观众最感兴趣的东西和记者最需要告诉观众的内容表达出来。实践证明,传统新闻写作理论,已越来越难以支撑受众对导语的个性化需求.电视新闻需要不断开掘导语写作的空间,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相似文献   

20.
电视编辑是一项艺术性很强的创造性活动,有着其自身的规律和适用章法。在电视新闻编辑实践中,常见一些违背编辑规律和章法的现象。现归纳为电视新闻编辑十忌,列举如下:一忌重画面轻声音电视是一门声画艺术。在单位时间内,它对信息的传播是立体的和多元的,包括声音、图像、色彩、光线、文字诸信息元素。画面固然重要,声音元素同样是举足轻重的。有的人在后期编辑过程中可能画面编辑得很得当,但对声音处理的却很粗糙。表现为:1声音接口过松或过紧。声音接口过紧,会造成语句密集,缺少抑扬顿挫,会给观众带来听觉上的压抑感;声音接口过松,不该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