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人类学家强调,人是文化的生物,人生活在文化情境之中。借助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对课程研究做出新的诠释:课程研究具有文化本土性、文化主体性和文化多样性的特征。基于这种文化的解释,文化人类学为课程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论意义:1)课程研究的主题关注个人实践知识和地方性知识;2)课程研究的方法主张文化人类学范式,基于田野工作方法,开展民族志研究;3)课程研究的叙事方式转向文化解释;4)课程研究的交互主体开始显现。  相似文献   

2.
虽然民族教育研究几近成为我国教育人类学的代名词,但真正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民族教育研究中的研究成果还相当有限,民族志文本"打造"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部分研究中存在的选题避重就轻、方法生搬硬套、结论不合事实等问题与民族志文本"打造"的理论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造成了民族志文本撰写过程中研究问题明确具体,但人类学"深描"运用不当;文本表述生硬刻板,却很难"写文化";文本撰写未能"讲故事",很难有真正意义的追问等诸多困惑。这需要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河西学院学报》2016,(1):100-104
《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以下称为《写文化》)一书问世以来,在人类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其影响波及诸多人文学科。该书以其犀利的语言和批判性的后现代风格对传统民族志进行了反思。文章拟在厘清"民族志"、"民族志诗学"等几个重要概念的基础上,从"民族志文本与文学文本的关系"、"民族志的科学表述与伦理问题"等方面进一步探讨民族志写作的困惑与前景,以期为民族志写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助益。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所伴随的社会变迁改变了人类学的研究范式,而人类学将书写民族志作为阐述他者文化的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从人类学诞生初期摇椅上的研究,到用所研究民族的语言书写,再到关注全球化与本土化互动中的书写模式,这一学科经历了一个对异文化描述不断深入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田野工作又称为"田野调查",是西方文化人类学的一个术语,指人类学家或民族学家在特定区域或社区中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田野工作也是民族音乐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当下教育民族志作为教育人类学学科的重要研究方法正顺时应势地发生变化.基于英国 《民族志与教育》 期刊所载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拟从研究者田野点的进入及与研究对象关系的建立 、 田野工作中研究策略及技术手段的使用和研究结果的呈现及应用三方面着手阐述,窥见该研究方法的最新动态.  相似文献   

7.
滕星撰写的《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对凉山彝族社区学校的彝汉双语教育进行了田野调查和民族志撰写,并从教育人类学的立场对彝族社区文化变迁和双语教育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本书从认识论上给我们提供了关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双重性特征的启发和思考:(1)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目标是传承民族文化与融入主流社会的统一;(2)少数民族群体对双语教育的认识存在工具性和情感性两大视角;(3)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践中既要重视群体的文化传承,也要关注个人的发展需求。"多元文化整合教育"是实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体利益协调发展、共生共荣的重要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的全人类学观和乡土文学创作方法主要来自他对湘西文化的理解。湘西有自己的文化根系,有着典型的文化积沉范式;在湘西,土家族、苗族、汉族等诸多民族构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群落。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沈从文的乡土文学标志着中国乡土文学研究新范式的确立。  相似文献   

9.
《格萨尔》和《摩诃婆罗多》作为世界知名的史诗,虽然思想内容迥异,传播流变不同,但在文学与文学人类学维度的观照下,当二者作为文学作品以及“民族志诗学”、“人类学诗学”文本时,它们有着诸多可供比较研究之处。  相似文献   

10.
文化取向的教育人类学研究范式主要兴起和发展于美国,其当代发展的里程碑之一是关于学习的研究成就,这一成就正从根本上改变当代教育学的学习观念.美国教育人类学发展的经验主要是向心理学等学科借鉴、坚持和改进田野工作,尤其是重建该学科的中心概念--文化.这些经验对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三年来西南民族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近年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以及笔者的研究和认识,对西南民族的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从学术反思、民族志、民族文化、区域研究或专题研究以及跨境民族研究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教育文化学和文化资本理论应成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同时还应借鉴采用社会文化人类学多田野地点的民族志研究的考察方法。职业教育文化的研究目标,在于剖析职业教育独特的文化本质与功能,建构具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文化生态,以期提升职业教育文化资本与吸引力问题。开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文化个案研究,尤其是大文化区域层级之下的一些亚文化区域的研究,是当务之急。广西首府南宁市职业教育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正是在上述理论认识的指导下展开的。  相似文献   

13.
《随风飘散》深刻剖析了人们在新旧社会制度更替中的心态、人性变化,引发了对民族文化交流中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的思考。阿来在一系列的小说创作中平衡了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的生态环境,并在努力探索多民族文学共同繁荣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田氏一家言》为容美土司田氏作家群的大型诗文集,它的出现在少数民族文学史上是一枝独秀,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然而对其研究却很不够。文章从其对巴文化的继承角度,从容美土司与巴人及巴文化——文化传承之基础、《田氏一家言》对巴文化的隐性继承特征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对《田氏一家言》的民族文化特性有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比较文学在中国蓬勃发展的近三十年,四川少数民族文学教学与研究者积极关注、参与了比较文学相关理论问题的讨论、研究。正是在文学性、跨越性、自成体系性等方面民族文学与比较文学有了必然的联姻。而且在这样的学理认识基础上,四川民族文学与比较文学学界一些专家学者作出过深入地探讨和卓有成效的研究。《族群记忆与多元创造:新时期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和《灵与灵的对话》,就是众多研究成果中的代表。民族文学比较研究的理论探讨和研究实践,必定会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不容忽视的贡献,或许民族文学比较研究将成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6.
教育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其方法论的研讨总体上受制于人类学方法论,因此,经常回到人类学方法论中去汲取养分,是发展教育人类学方法论的基本路径。此研究借鉴和发展了叙事民族志写作者在文本写作中对自我进行呈现和分析的做法,对实证主义田野工作方法论进行了反思,并通过对真实经历的田野过程的归纳和反思来说明,在人类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过程,即田野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田野工作者"自我"与"田野"的相互作用———作者主张将这种"真实的田野工作"概括为一种"液态"的存在,并通过对田野工作的三个层面对该观点进行论述———人类学研究者需要正视和反思这种相互作用,并且在承认这种相互作用的存在下持续地发展田野工作方法论。  相似文献   

17.
在旅游凝视力的作用下,专为游客生产的民族文化表演,通过对原生文化符号的选取、抽离、改造等不同建构方式,成为了族群传统文化与主流消费文化相遇及意义重生的空间。本文以九寨沟藏羌歌舞表演《高原红》为例,在借用西方人文科学领域中"第三空间"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表演生成特征、功能价值、属性定位的分析,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重新阐释旅游语境中《高原红》的文化意义,指出旅游表演《高原红》所展示出的文化,既不同于主流大众文化也不同于民族传统文化,而是一种在自我与他者互动中杂糅生成的第三性异质文化,表现为民族传统文化自我的现代性表述与主动建构。  相似文献   

18.
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50年来的发展历程走过了萌芽诞生、蛰伏沉寂、发展壮大、繁荣兴盛等阶段。当我们尝试着对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作一个大致的阶段划分时,"文化认同"、"代际转换"、"文学生态"这些关键词成为参考的重要标志。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可以看作是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萌芽诞生阶段,陈英雄、曾月娥等作家借助汉语这一语言工具作为载体,为少数民族开启了书面文学这一有力的自我"发声"时代。进入1980年代,以拓拔斯塔玛匹玛、莫那能、瓦历斯诺干、孙大川等为代表的一批少数民族作家相继发表大量作品,从此迎来了文学创作最为繁荣的时期。1990年代中后期,重返部落,回归传统,文化寻根成为一批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郑重选择,代表作家有夏曼.蓝波安、亚荣隆.撒可努等。进入21世纪,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队伍又增添了一批新生力量。《山海文化》杂志对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网络文学的出现则为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书写空间,更日益成为新生代作家一个重要的创作阵地。  相似文献   

19.
《岭外代答》是宋代周去非在广西做地方官时所作的一本极为珍贵的民族志典籍,它反映了宋朝对广西的民族政策及广西的社会文化、经济、民族等多方面的状况。透过《岭外代答》中的零散记载,可以窥视宋代广西少数民族的建筑文化、衣食文化、婚丧文化、信仰文化等风俗文化。  相似文献   

20.
音乐民族志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人类学及民族志学的影响,经历了一段从描述到阐释的过程。而作为民族音乐学众多研究方法的一种,音乐民族志既是理性的,也是描述性的。本文以《民族音乐学导论》中收录安东尼·西格的《音乐民族志》为例来梳理音乐民族志的发展脉络从而探求音乐民族志的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以及作为民族音乐学者如何书写音乐民族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