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克隆     
某人将在某时某地制造一个克隆人。那时 将会发生什么? 在下一个世纪的前五年之内, 一群科学家 将可能在世界上的某处宣布第一个克隆婴儿的 诞生。就像 21 年前路易斯·布朗作为第一个体 外受精的婴儿出生时那样, 克隆婴儿也会受到 媒体的密切关注。但是几年以后在几百个或几 千个孩子当中就会有一个克隆人。 谁将成为第一个克隆人? 一旦克隆人成为可能,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 通过那种方式要孩子呢? 这包括独裁者利用克 隆技术招募一支由“完美的士兵”组成的精锐部 队; 或者富裕的利己主义者复制上百或上千个 自己。像“多样性”这样的通俗电…  相似文献   

2.
美国神经生物学家们最近有个惊人发现,他们通过长达10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为:一个人的好心情藏在他大脑的左半球里。一个孩子最初的72个小时对他能否成为快乐的人最为关键。这是人类生物学的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大脑正面皮层几乎完全相同的两个半球所控制的却正好是完全相反的不同情感。享受生活、自得其乐、朝气蓬勃和充满希望等优良品质都存储在大脑的左半球里。右半球存储的则是忧郁、失望与懊恼。所以,所有的悲观主义者、怀疑主义者和自杀者占主导地位的是右半球,而乐观主义者是左半球。而且,胖子更容易是乐观主义者,因为,胖子分泌出来的有助于有个好情绪的内啡肽比瘦子多得多。  相似文献   

3.
案例:回声有一个孩子,不知道回声是什么东西。有一次,他独自站在旷野里,大声叫道:“喂选喂选”附近小山立即反射出他的回声:“喂选喂选”他又叫:“你是谁芽”回声答道:“你是谁芽”他又尖声大叫:“你是蠢材选”立刻又从山上传来“蠢材”的回答声。孩子十分愤怒,向小山骂起来,然而,小山仍旧毫不客气地回敬他。孩子回家后对母亲诉说,母亲对他说:“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对。如果你恭恭敬敬地对它说话,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孩子说:“我明天再去那里说些好话,听听它的回声。”“应该的,”他的母亲说,“在生活里,不论男女老幼,你对人好,人便…  相似文献   

4.
六——八周的婴儿就能对声音刺激做出反应。细心的父母亲会发现孩子对大人的说话会发出微笑和咯咯声。一个能咕咕作声的婴儿即使独自躺在小床上,也会把“自言自语”作为一种自我娱乐的方式。如果你是个寡言的人,感到难以对婴儿说话,那么,最好的办法是找一个你独自和婴儿在一道的时机,那时没有人让你感到为难窘迫。开始,你可以把孩子从床上抱起来说:“喂!”把孩子放到床上时说:“好好睡。”或  相似文献   

5.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优秀的教师会有足够的耐心和宽容来面对学生成长中的每个行为,才会真正成为学生心田的守望者。这是发生在美国纽约大沙头诺必塔小学的一个真实故事。一天,诺必塔小学校长保罗在经过一个教室的时候,发现一名学生正从教室窗台上往下跳,小手里还捏着一件东西。保罗马上明白:这名学生是到教室偷东西。  相似文献   

6.
<正>100个幼儿,无人居住的荒岛,一个没有人类文化传承的环境,他们会顺利成长吗?是会变成不长体毛的猿类动物?还是能拥有真正人类的所有特性?科学家的一项思想实验科学家们想知道,把一群年幼的孩子留在一个荒岛,会发生什么情况。他们能不能顺利地长大成人?他们会创造出人类文化吗?让我们设想这样一个情节:多年以前,一名冷酷而不道德的科学家将100名年幼的孩子放到一个没人居住但土  相似文献   

7.
1990年,美国神秘地把一名怀孕妇女送上月球,在月球特别建造的科学站里,这位妇女在太空医务人员的特别护理下,生下了一名胖乎乎的小男孩,取名哈洛维。现在,这孩子和他的妈妈生活在美国中西部一个秘密的空军基地里,戒备森严,在科学家们的护理下生活。特别使科学家们吃惊的是小哈洛维能轻而易举地举起超过自身体重10倍的大哑铃。这孩子头脑特别灵敏,智商特别发达。两岁时,就能阅读  相似文献   

8.
美国科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即使在很小婴儿的身上也确实存在着一些偏差性格特征,它们主要从父母那里遗传而来。由于孩子年龄尚小,许多父母并不在意这些偏差。但也正因为孩子年龄小,如果父母能及早发现孩子的偏差性格,及早采取相应的调教方式,将会有效地帮助孩子减少或克服那些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因素。为此,科学家们特别就5种常见的婴儿偏差性格特征以及父母应该采取的调教方式给出了以下建议:  相似文献   

9.
有这样一个流传已久的笑话:在一所国际学校里,老师给各国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学生们都说“不知道”。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它国家”,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看完这个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我禁不住在想: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孩子的思考能力?越俎代庖使孩子失去了思考的机会一位国际幼儿园的老师曾对我讲过这样一个事例:亲子活动时,孩子们在一起玩沙土。一个外国孩子用小铲子把沙子往漏斗里装,漏斗会漏,沙子总也装不满,他就用指头…  相似文献   

10.
英国的研究人员提出:如果一个人到了11岁,体重还是超重或者仍是肥胖儿童,就有可能出正常的体重带到成年期,他一生将会饱受健康方面的折磨。伦敦大学的科学家们用5年以上的时间跟踪调查了近6000名肥胖儿童,研究发现这些儿童进入中学时,有1/4的人仍有体重超重问题。研究组组长简·沃德教授说:“参加调查的孩子如果在11岁时仍然处于肥胖的状态,那么在他们接下来5年的成长过程中体型也不会有很大的改变。”根据这项研究成果,孩子在11岁左右时的体型就已经基本固定下来了。沃德强调说:“我们希望整个社会都对儿童肥胖问题重视起来。”专家告诫说,…  相似文献   

11.
周良秀 《辅导员》2012,(9):20-21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说:"每个人在他年幼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幼儿的认知特点是具有活动性的,幼儿的学习和思考离不开活动。幼儿园的"做中学"为孩子的科学探究提供了一个生动、自由的活动环境,让孩子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仔细观察,学会动手操作,学会解决问题,使自己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研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  相似文献   

12.
木人 《现代语文》2005,(12):18-18
有一天,两个女人来到所罗门王面前,要求他给予公正的评断。两个母亲皆坚持婴儿是自己的,起因是两位母亲同住一个屋檐下,各有一名婴儿,其中一位母亲因睡觉翻身不注意,压死了自己的婴儿,却又偷换走另一名婴儿。所罗门王见两名母亲僵持不下,于是想出一个办法。他拿出一把剑,说既然两位母亲都坚持婴儿是自己的,为公平起见,就将婴儿分成两半。其中一位母亲立刻大喊请国王住手,这样会杀死婴儿,但另一个却说国王的判决是公平的。这时阻止国王的那位母亲边哭边说,愿意把孩子让给别人,这样总比孩子被杀死好。所罗门收起剑,将婴儿判给那位阻止他的母亲…  相似文献   

13.
轻轻一个吻     
两名亡命徒抢劫银行,遭公安人员拦截后,劫持一名人质欲逃窜。危急关头,路过的一个外地青年冒死解救了人质,而他却受了重伤,被市民们送到医院抢救。虽然医院竭尽全力,但由于这个青年伤势过重,生还没任何希望了。他一直处在昏迷中,昏迷中总在呼唤“柳叶”。毫无疑问,他在弥留之际急切需要见到柳叶。可是,他是谁?柳叶又是谁?他是大别山区人,途经本市到沿海打工的,柳叶是他的女朋友。他们都是贫困农家的孩子,初中毕业后就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了。失学后的他一直在沿海打工。回故乡探亲半个月,这期间他同柳叶私下商定了一个了不起的计划:他将拿出…  相似文献   

14.
十几年的教学生活,使我养成了读学生眼睛的习惯。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里可以读懂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我喜欢看人的眼睛,读人的内心,而学生们眼睛中幼稚、天真的童话世界,是我最喜欢读的。每天早上,我都会早早来到教室,等待着一个一个孩子踏着铃声走进来。有的孩子眼睛里充满了欢笑,有的孩子眼睛里充满了兴奋,有的孩子眼睛里是忧郁,有的……我不放过每个孩子的眼睛。我走到眼睛充满欢乐的孩子面前,用温和的目光看着他:“告诉老师,今天早上干什么了,这么高兴?”孩子就会笑起来,快活地告诉我今天早上的高兴事儿。而我,会…  相似文献   

15.
克里斯汀·夏洛等人在《儿童像科学家一样——儿童科学教育的建构主义方法》一书中指出:“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努力建构着他们周围的世界。”艾利森·戈波尼克等人在《摇篮里的科学家》一书中这样写道:“科学家和儿童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着共同的特点。新的研究表明,婴儿和幼儿比我们所认为的要知道和了解得多。他们会思考、得出结论、做出预言、寻找解释,甚至会做实验。”  相似文献   

16.
生活天天     
孕妇多吃巧克力 孩子笑得更卖力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个科学小组发表报告说,如果准妈妈们每天都嚼上几块巧克力,她们将来的宝宝就会笑得更开心。 这些科学家对300名孕妇的饮食习惯及她们宝宝的日常行为进行了跟踪研究,并在结果报告中总结到:孕妇如果每天都吃巧克力的话,巧克力中所含令人“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就可以通过母亲传递给肚中的小宝宝。这样,在孩子出生之后,他们将会比一般的婴儿笑得更多,更愉快。  相似文献   

17.
<正>金庸的武侠小说里面,有一个人,叫刘瑛姑。她花了五十年的时间来恨一个人,那个人叫裘千仞,他曾经杀了刘瑛姑的孩子。这是所有金庸小说里最旷日持久、最刻骨铭心的一场仇恨。我经常想:当他们相遇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是刘瑛姑大吼一声,猛扑上去,咬他,打他,和他拼命?作者是高手,很懂得人性和人心,他写出的结果是:刘瑛姑居然认不出仇人了。  相似文献   

18.
200年后的一天,我已经是一位全身被移植的新人了。在我的身边,科学家如同行云流水一般。今天,我站在医院门前,思索着要不要继续下去……原来科学家已经研究成功了记忆移植,一直没有一个有胆量的人来做这个手术,因为他们不想冒这个风险。如果在移植过程中出现问题,就会失去以往的记忆,那童年的趣事,那丰富多彩的回忆,那成功与失败的收获都会失去……脑子就如同刚出生的婴儿一般。可是为了使科学迅速发展,我走进了手术室,愿做一名科学研究的牺牲者。手术前,时光机器人(那时医生都在电脑室控制机器人手术)给我做了介绍:“如果移植成功,你将成为…  相似文献   

19.
近来网络上有句流行语“感谢室友不杀之恩”,貌似有几分调侃,但这背后又有怎样的惊心动魄!出于职业习惯,我试着去探寻这调侃背后的心理痕迹。
  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很小的时候,遇到激怒他的人或物,就会说“让他死!杀了他!”家长也会配合孩子:“好,好,打死它!”再装模作样一番,孩子便会破涕为笑,就此罢休。其实,孩子内心并不是真的要对方死,他也许还不能真正理解死是什么,他只是希望对方在他的世界里消失,这叫“婴儿式的愿望”。成人如果对谁恨得咬牙切齿,就会想“我要整死他”,但一个心智健全的成人通常不会这么干,他的理智不允许,他只是在心理上过把瘾而已。  相似文献   

20.
财富     
在瑞典,每出生一个婴儿,其生命的详细资料便会被输入计算机,形成这个国家里独一无二的身份ID,并被确认这孩子是国家的第几位公民.一名曾在因特网上试过窃取信用卡密码以发财的外国年轻黑客,有天突发奇想,侵入计算机系统注册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假婴儿,填好假资料后,在"财产"一栏内,他随手填上了"三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