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司马迁《史记》的创作,大多研究者是持“发愤著书”的观点的。文章从司马迁创作的主观愿望和客观遭遇看认为《史记》的“发愤著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个人遭际的怨愤基础上痛定思痛之后思想认识的深化,二是希望有所作为的发奋著书的信念。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两个方面 ,探讨司马迁及《史记》对蒲松龄的影响。在文学思想方面 ,蒲松龄继承了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精神 ,提出“寄托孤愤”理论 ,并把它应用到小说创作中 ;在文学创作方面 ,《史记》传记体结构影响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相似文献   

3.
“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在继承屈原“发愤以抒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文艺心理学命题。它蕴含着强烈的心理内驱力,是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心理动力;它隐含着内心巨大的自我表现欲,成为司马迁实现人生超越的心理基础;它饱含着深切的情感体验,透射出司马迁在《史记》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及其《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中享有空前绝后的崇高地位,不仅在于《史记》所具有的高不可攀的史学和文学价值,更在干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伟大斗争精神和人格力量。本文分析了司马迁“发愤著书”说产生、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认为这一思想不仅包含有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雪耻、成一家之言、显身扬名的个人功利目的,更体现了他网罗天下散佚旧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而探析了其对中国文学传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发愤著书的由来包世臣曾在他的《艺舟双辑》中说: “(司马迁)实缘自被刑后所为不死者,以《史记》未成之故。是史公之身,乃《史记》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史公可为少卿死,而《史记》必不能为少卿废也。”这是包世臣对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如实理解,可以说是知音之言。的确,司马迁在被刑后而不死者,是“以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到《史记》的创作动机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并提出著名的"发愤著书"说,故此古今学者以"发愤著书"为《史记》定论,并把"李陵之祸"作为"发愤著书"的缘起,甚至有学者把《史记》的成功归结为"李陵之祸"。但从"发愤著书"说提出的时间、《史记》前后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的不同来看,这种观点又有不妥之处。《史记》的创作具有多种动因。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是最为杰出的辞赋理论家之一。司马迁为辞赋家立传并在其传中大量录入辞赋作品。“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学思想,只有联系屈原屈作,才能全面理解“发愤著书”说的丰富内涵与深层意蕴。《史记》中首次出现了“楚辞”的名称。考察《史记》中“辞”、“赋”、“辞赋”、“楚辞”等概念的使用有利于我们了解辞赋名称在汉代的演变情况。在辞赋的功用问题上,司马迁明确地表达了自己重于讽谏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历史命运,大概也同他本人的惨痛经历一样,是相当坎坷不平的。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那些正统文人由于从体现这一理论精神的《史记》中闻到了一股离经叛道的浓烈气味而交相指责,有的斥之为“是非颇谬于圣人。”有的把书中的篇章指为“妄人”所录,有的则肆意谩骂:“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为谤书流于后世”;只有极少数有识之士才作了一点持平之论,其中的佼佼者更进而继承和发扬司马迁“发愤著书”  相似文献   

9.
“发愤著书”历来被视为司马迁创作思想的核心.且多据此认为史迁将自己的愤懑与不平发泄于《史记》之中。究其实.“发愤著书”乃是挫辱之下的发奋振作.是士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特殊方式。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精读课文,理解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以及他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3.重点研读第三自然段,凭借语言文字,适度拓展,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11课。课文叙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是一曲“愤”歌成绝唱。教学本课可以围绕题眼“愤”,带领学生一路品味“愤”歌的意蕴,领略司马迁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我们解读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一个切入点。在这篇文章中不仅有作者不幸身世的诉说,也有对“发愤著书”原由的阐释,更有对生死观的全新理解,这些也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喜于探讨的话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进行试论:“发愤著书”说源干对黑暗政治、不幸命运的抗争;“发愤著书”说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发愤著书”的艺术手法:以小见大,以近见远,以古喻今;“发愤著书”体现了“中和之美”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11课。教材解读课文叙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  相似文献   

15.
论司马迁的复仇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仇是《史记》最动人的主题之一,《史记》中许多篇章涌动着一股浓厚的复仇情绪。复仇情绪是司马迁意识深层无法化解的情结,是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动力,也是司马迁形成对社会强烈批判思想的内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过程中,联系历代贤圣之遭际与其作品产生的关系来印证,从而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发愤著书”说.以达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警戒社会、启发人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中,反复申明的“发愤著书”说,是他“成一家之言”的独创思想和理论,也是他撰写《史记》的创作实践的总结。这个学说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代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这个学说的渊源关系、形成的因素、条件,及其理论价值,笔者另有专文论述。本文仅谈它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继承和批判先秦儒家文艺思想的基础上,司马迁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丰富的文学观。发展了萌芽于先秦时期的"发愤"理论,提出"发愤著书"说;进一步深化了先秦儒家对于文学社会功用的认识;《史记》浓郁的悲剧气氛,突破了儒家诗教"温柔敦厚"的"中和"思想。司马迁具有创新意义的文学思想,对后代文艺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乃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二人所为作也。司马谈发凡起例,确定了撰史的目的、内容、范围,并已着手“次旧闻”,论著其书;司马迁承父志,遵遗嘱,发愤著书,断以己意,终于完成了上至黄帝下至当代、记载三千年历史  相似文献   

20.
<正>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见于他写给友人的回信即《报任安书》中,同时也出现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报任安书》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一篇经典之作,作者发语酸楚沉痛,将叙事与说理融为一体,语言上交错使用长短句,并以排比、对偶句穿插其间,使文章更富于感情色彩。其中表达“发愤著书”说的一段文字,历来为后人所称道,为下文论述方便,此处不妨照录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