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遮蔽的现代性:对两种"否赵"观点的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赵树理研究中存在两种解构倾向:一是认为赵树理的文学观念和艺术水准是从鲁迅等人的现代文化高层次向农民文化低层次的倒退,只有普及意义而无提高价值,是农民立场与农民水平。二是认为赵树理创作是学习《讲话》的结果,是把文学当作为政治服务的工具的典型。其实,这两种倾向是对赵树理小说的极大误解,其原因是缺乏对赵树理整个创作文本的整体研究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复杂背景与作家主体的复杂心理的整体把握,尤其是轻信作家对自己小说的评论与别人特别是官方对其小说的评论,而忽视了研究的最基本对象即文本本身,从而导致了对存在于赵树理小说文本深层的现代性的极大遮蔽。  相似文献   

2.
赵树理周克芹创作比较论袁曙霞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他以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对农民的热爱,使他始终将创作的目光放在农村生活题材方面,他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他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  相似文献   

3.
赵树理是解放区作家,但是他不是通常说的通俗作家,他的书也不是民间学。他的作吕中具备了五四精神,是五四精神结出的硕果。仅从最具五四时代特点的“现代人性改造问题”论题入手,分析了五四以来各时代问题小说各自不同的表现重点,认为赵树理也是致力于人性健全建设的,他表现的是农民的人性变化史;表现的是个性主义精神在农民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赵树理写农民意识觉醒比较着通过外因激起人物内心的变化,从而塑一大批有血有肉的农村人物。  相似文献   

4.
赵树理在建国前的小说创作中,通过一系列性格迥异的“外路人“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一个为绝大多数作家所忽略的基于地缘矛盾而产生的农村世界,为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维度.然而,赵树理本人对此却似乎并不自觉,以阶级分析为主流的时代语境限制了赵树理本人对这一世界的继续开掘,同时也使这一世界同文学叙述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5.
赵树理、孙犁两位作家对中国二十世纪文学有着重要影构。农民作家赵树理的小说反映了农民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创造了一种知识者缺席的农民化的小说范式;而坚持人文品性的作家孙犁传承了中国古典诗性文学的精华,创造了荷花淀派的诗化小说。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小二黑结婚》问世为标志,中国文坛上又出现了一颗新星,这就是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农民作家”的赵树理。这位来自农民,始终不脱离农民,热爱并深刻了解农民的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农村生活、农民问题的小说,塑造了众多真实感人的农民形象,描绘了不同时期色彩丰富的农村生活画卷。他的作品流传广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文学对中国农民主要是“雪中送炭“问题,而不是“锦上添花“问题,赵树理是一位真诚地为农民创作的作家,现时的中国仍然需要象赵树理这样一心一意为农民创作的作家,中国文坛应该有为九亿中国农民服务的作家和学者.  相似文献   

8.
与鲁迅乡村小说相较,赵树理创作于40年代的乡村小说的化批判有三大特点;对农民化的认同使赵树理以平视的目光审视农民化,五四人精神和阶级论构成其化批判的双重视角,而以故事负载化内涵,以直觉思维构建本和在政治学社会学层面展开批判等特点使其小说具有形而下的批判格调,这三大特点是赵树理乡村小说的成功之处。但这些特点也带来了其化批判的两大缺憾,自足的化心态限制了作的化视野。“问题小说”的创作模式影响其批判深度,赵树理小说化批判的形象性,具体性与鲁迅小说化批判的抽象性,形而上特征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人民作家赵树理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一心为中国农民服务的作家,为了宏扬赵树理为中国农民创作的伟大精神,本刊在这一期特别刊载了一组关于赵树理研究的论文。赵树理的出现在20世纪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是一个独特现象。中国地处东亚大陆,形成了一个有利于发展农业的独特地理环境,早在一万多年前,就率先进入了农业文明阶段。而山西南部、东南部又正处于中国最早进入农耕时期的黄河中下游的“臂弯”处,因而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在此地就显得更为重要。农民,占有中国总人口的七成以上,古代是、现在也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体“。以…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的《讲话》自1942年5月发表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学面貌,作为学的实践,赵树理的小说是最好的样板。赵树理自觉地为农民而创作,回归传统,用古老朴素的技艺表现现代意识与现代生活,使新化精神变得容易为最广大的中国农民所接受。  相似文献   

11.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朱,赵树理是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卓有成绩的作家。他先以太行山区的农民生活作为自己创作的肥沃土壤,用中国农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化、大众化的文艺形式,写出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优秀的小说。解放以后,赵树理仍然以广阔的农村作为自己生活和  相似文献   

12.
赵树理和高晓声是我国著名的反映农民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们辛勤耕耘,塑造了许多典型生动的艺术形象。这不仅丰富了我国艺术宝库而且也丰富了世界艺术宝库。研究赵树理和高晓声的小说创作,对于认识我国当代文学的现实主义水平或许会有所帮助。 一 赵树理和高晓声都是农民作家。他们置根于农村,关心农民命运,追随时代命脉,反映农民的生活、思想和要求。他们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小说与通俗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新文学运动以来,对通俗小说,不同的作家有着各自不同的主张。张恨水和赵树理立足于通俗小说创作,并且引发了轰动的小说阅读场面。他们对通俗小说的接受层面的关注是不同的:张恨水看到了习惯中国传统文学审美习惯的市民阶层,赵树理则注意到了只能从封建旧文艺中得到娱乐的农民大众的欣赏习惯;张恨水对于旧的章回小说采取的是改良的态度,赵树理强调了中国民间形式的利用,但同时他也认为要把新文学的内容传递给农村的大众。本文试图通过对两者创作道路和理论的比较,从而对两种不同的通俗文学选择进行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人民作家赵树理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一心为中国农民服务的作家,为了宏扬赵树理为中国农民创作的伟大精神,本刊在这一期特别刊载了一组关于赵树理研究的论文.  相似文献   

15.
赵树理小说创作是和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同步展开的,他以一个亲历者的心态,将深藏于山村中国农民内心的、在革命形势影响下本能生成的欲望引导出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有着鲜明晋东南山地文化特色的政治风情小说。  相似文献   

16.
在以往的赵树理研究中,有的学者由于过分看重赵树理的"农民作家"身份,过分强调赵树理对"五四"文学的反思,忽略了赵树理创作在反封建精神上与"五四"文学的联系.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论述赵树理创作中表现出自觉的反封建意识:赵树理在小说中涉及了反对封建思想的诸多领域;他将"五四"新文学的本质特点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反封建的重大背景上表现农民的生活;分析赵树理在观察视角、作品的基调、思考方式上,与"五四"作家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对身份定位的漠视往往造成批评与言说对象的错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赵树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该文通过考察赵树理对文学的最初选择、创作实践中的价值取向及其最终对小说形式的放弃这三个阶段,得出结论:从主体的角度来说,越树理对“作家”这一身份缺乏自我认同感;但从文学创作的客观事实来看.赵树理的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当代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文本。这是评价赵树理文学作品的一个基点。  相似文献   

18.
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不仅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其小说创作的归宿点,为问题而创作成了赵树理小说内容上的一大显著特点。有强烈“问题”意识的赵树理,他的成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发现”农民和农村,而在于成功地把农民日常琐事糅合到“五四”反封建的思想火种中。赵树理敏锐地关注农民的“国民性”改造,从高处也可以从农民的生活体会中切实地抓住现实问题,反映出农民的精神、心理状态的变化,从而有效地对“国民性”进行批判,启蒙农民,实现农民忠实代言人的职责。  相似文献   

19.
曾丽洁 《文教资料》2008,(15):16-18
赵树理是个站在农民当中写农民的作家,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及长期的农村生活经验,使他的创作客观上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四、五十年代中国农村的真实画卷.  相似文献   

20.
田英杰 《教师》2013,(4):126-126
农民问题是近代中国的首要问题,农村题材的创作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文学现象。出于对农民问题的关心,处于不同时代的赵树理与高晓声都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的农民形象,向人们展示了历史转型时期的农村农民风貌,表达了他们对农民问题的关心。但是由于地域文化、时代风貌与个人经历的区别,在创作心理上便形成明显的差异。本文选择在农村题材创作中有重要意义的作家赵树理、高晓声进行纵向比较,探索与把握他们在对待农民问题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