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众文学早已和精英文学分流,大众文学和精英文学具有不同的质。同时,在审美情趣上,大众文学和精英文学也各执一端。精英文学是重理的,而大众文学则是重情的;精英文学是可敬畏的,而大众文学则是可亲近的。所以,大众文学是不同于精英文学的一个独立的品种,而不是一种品位。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网络媒体而风生水涨的网络文学在创作主体、阅读主体和传播渠道等方面都与传统文学迥异。网络文学以后80年代生人为文学创作的主体,有着与传统文学创作者截然不同的创作方式与创作动机。其阅读主体与传统文学相比,也已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换为信息的主动选择者与网络文学文本的建构者、积极参与者。而网络文学的多元化传播方式表征着文化的公共空间最大限度地向私人话语权利开放。作为正在成为文学批评新的学术增长点的网络文学,宣告着精英文学权力的式微与大众文学权利的张扬。  相似文献   

3.
“下里巴人”辨——毛泽东大众文学观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说起了“下里巴人”,表达了他关于大众文学的观点。在他的心目中,大众文学和精英文学一样,都是文学品种。他认为:我们既需要“高级”的大众文学,同时也需要“低级”的大众文学。他告诫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引导大众文学汲取精英文学的精华,沿着从“低”到“高”的道路前进,而不是蔑视和摒弃它,或者把它引上精英文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商品经济背景下,大众文学如飓风般吹袭着文坛,精英文学或且战且走地退向象牙塔,或无奈地被大众文学招安;而大众文学却在吸纳精英文学优势因子的同时,提升了自己的品位;这种文学语境下大一统趋势在《狼图腾》和《藏獒》这两部作品得到了鲜明体现。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前30年的潮汕文学,是抗战以来潮汕大众文学的延续和发展,它将潮汕大众文学推向一个高峰。其发展的高潮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都以工农兵文学尤其是农民文学为特色,是翻身农民的纯真感情和政治热情相结合的结果,也是潮汕民间通俗文学形式与革命文学模式的有机融合。尽管这些创作成果是在文学的审美意识基本缺席的状况下取得的,仍不失为现当代潮汕文学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标。  相似文献   

6.
韩寒监制的免费文艺阅读App《一个》在精英文学圈和普通读者群有着不同反应,以此研究大众文化冲击下精英文学的应激状态,并厘清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本质性区别以解释二者矛盾的由来,同时分析当前中国大众文化语境的特殊性,及在此语境下,精英文学可以采取的立场与态度是必须找到自身的文化领地。  相似文献   

7.
针对中外文学研究史上受众关注中主体间性的缺失,结合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语境对文学研究主体间性的要求,本文从大众文学问题、研究文本问题、传媒平台问题和跨文化研究问题等四个方面,依据主体间性的理论。论述了文学研宛的受众指向。文章认为,文学研究是研究主体、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主体性互动的结果,是广泛交流的事实。  相似文献   

8.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大众文学的蹿红,是由选择性审美所造成的。这既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审美现象。21世纪前10年许多大众文学的欣赏者,心怀种种非审美的心态,摒弃了种种经典的审美原则,使审美失去了传统的审美意义。同时由于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非审美的现象,已经影响到了大众文学的创作。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我们时代将难以留下一部优秀的大众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学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它与精英文学的对立共存是文学演化的内部机制,这种机制决定了俄罗斯文学史的总体样态。这样的文学史观念要求对俄罗斯大众文学的源流进行探考和梳理。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公民社会的壮大和传媒技术的进步,俄罗斯大众文学日渐发育成熟,形成了其独特的历史传统。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1978-1983年间期刊出版、整顿情况的简单梳理,说明当时通俗文学的期刊载体主要是群众性文艺期刊、科普期刊和法制报刊。由于当时知识分子的精英身份觉醒,以借鉴西方"现代派"技巧为时髦、致力于文学"专业"化方向,导致文学创作与普通群众的阅读审美差距越来越大,这倒为通俗文学创作的兴起提供了契机。而"民间文学"等古籍整理、外国大众文学创作的译介及出版界的倡导,为通俗文学重返新时期文学场域开辟了传播通道。新故事、传奇文学、法制文学是新时期通俗文学的主要创作样式。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较有代表性的几个大众文学热点,既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次读者的精神需求,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媚俗倾向,缺乏更高的艺术追求。这种现象恰与雅文学创作中忽视阅读对象的倾向形成两极。但是,雅文学中也出现向大众文学创作介入渗透的倾向,即在接受借鉴俗文学传统的形式技巧同时,试图打破和改造其已趋程式化的模式。雅俗文学之间若能互补融合,对文学的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大众文学一般是指现代工业社会中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学,具有商业性、产业性和复制性。民间文学是指在民间的意识形态下自发流行的文学,它是属于平民自己的内在性文学。大众文学控制在少数人的手中,它忽视了平民的主体地位。民间文学充分体现了平民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3.
在这里,主要选择王安忆的作品作为分析对象,原因在于她能很好地代表当代女作家的特征。“老生代”作家王安忆是近20年来中国大陆重要的作家之一。她无疑是当今中国文坛最资深的女作家。她的情况也最为复杂,从创作传统文学而起步到涉足反思、寻根一类精英题材,演进到创作新历史小说中向大众文学靠拢。她的创作风格永远是未知大于已知地不断变化着。  相似文献   

14.
魏晋名士是魏晋士族中的精英,他们不仅是当时政治舞台上的翘楚,同时也是文艺舞台上的主角。在文学艺术界,魏晋名士不仅是创作主体,同时也是被表现的对象。文章从创作主体与被表现对象两方面对魏晋名士与文学、绘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三次全委会上表示,国家应该对纯文学创作给予大力扶持。陈建功指出,大众文学和纯文学是目前中国文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大众文学可以为人民群众带来阅读的乐趣,但纯文学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它可以拓宽读者视野,提升民族素质。  相似文献   

16.
在1930年代的政治化语境中,穆时英创作了一批很有左翼色彩的大众文学,被左翼作家誉为“普罗小说中之白眉”。但是,“普罗文学”和“大众文学”全不是穆时英的真志趣,他所响慕的是烂熟的都市文明,不信仰“某种思想或主义”,远离政治,他只是忠实于自己,忠实于生活,努力进行艺术的探讨,创作出标新立异的现代主义小说。  相似文献   

17.
在百年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大众文学走了一条吊诡的路线。新文学发生后它被贬抑而至边缘化。革命文学及左翼文学诞生后,尤其1942年毛泽东的《讲话》发表后,大众文学的艺术形式成为新的美学追求。在当代文学发展的60年间,大众文学基本分为两个时期:前30年是一个对大众文学的转译和政治文化赋魅的过程;后30年则是打破文学一元化、大众文学渐占上风并祛文学政治文化之魅的过程。大众文化/文学的众神狂欢的时代在世纪末出现了。  相似文献   

18.
大众文学的畸形消费现象批判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在论证了文化消费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必然性之后 ,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世界之交八九十年代大众文学中的畸形消费现象进行清理和批判。论者认为 :首先 ,是社会生活中的商业趋利主义导致了文化消费中的“伪大众”现象 ,并由此及彼辐射到了整个文坛而使精英文学出现了不应有的“偏至”;其次 ,是西方后现代的享乐主义原则与中国本土俗化思潮的一拍即合 ,不断地催生了大众文学中的“玩”与“性”的畸性文本 ;再次 ,是大众传媒的感性介入方式加速了文学的精神消解 ,致使大众文学中的形象蜕变成为纯粹的直观和非体验的反美学表演  相似文献   

19.
从表面看,当下中国大众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自由活跃在文学舞台上,它的生产、消费、传播都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实际上,大众文学生产受制于商业利益;大众文学消费者的文学趣味被大众文学的生产者塑造;大众自身素质的有限性也决定了他们容易按照生产者的意愿被动地消费;大众文学的传播也为少数集团控制.大众文学从根本上说缺乏自由性,与现代精神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20.
作家的创作个性渐渐被大众趣味埋没,大众文化盛行下的文学市场出现统一化现象,作为文学守望者的创作主体更有责任在这种怪圈中突围,应从心理层面和语言层面对创作个性进行新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