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幼稚园行为课程是由张雪门先生创编的。其基本观点是:幼稚园的课程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目标是以社会需要为远景,以儿童个体发展需要为近景的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内容为儿童的诸般活动、儿童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实施包括动机、目的、活动、活动过程、工具及材料。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基本思想是“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不仅反动了当时幼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与儿童实际生活相脱节的现象,而且对当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的借鉴与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雪门先生的幼稚园行为课程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强调幼儿园的课程应从幼儿的生活出发,注重实际行为,使幼儿从活动中获得认识,扩充其直接经验;同时要求根据儿童的能力、兴趣和需要组织教学,主张采取设计教学法。  相似文献   

3.
陈鹤琴是我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幼稚园课程改革的杰出代表、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奠基人。其“活教育”课程思想为我国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即课程要体现民族性;课程内容要贴近儿童生活;课程的编制要预设和生成相结合;要以儿童为中心,充分体现儿童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儿童权利是儿童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适宜的幼儿园课程是保障学前儿童权利的核心。因此,幼儿园课程要以儿童权利为理念内核。然而,当前乡村幼儿园课程呈现出诸多弊端:知识、技能优先的课程目标与教育公平背道而驰;城市化的课程内容与乡村幼儿生活经验渐行渐远;小学化的课程实施与游戏教学化相去甚远。为保障乡村幼儿权利实现,优化乡村幼儿园课程的策略包括:关注公平,重视幼儿"关键经验"的获得;挖掘乡土课程资源,贴近幼儿真实生活;融合民间游戏,鼓励幼儿主动探索。  相似文献   

5.
一、开放制度与发现学习的推进。发现学习的特点是尊重幼儿个性及尊严,采取合科教学,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和需要,布置多姿多彩的学习角。在这些角里分别摆置学具、玩具、实物,鼓励幼儿自主学习。有的实施开放制度的幼稚园,采取混龄方式编班,将各年龄段的幼儿混合在一起生活、学习,以促进其社会化。二、强调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游戏对儿童来说是一种工作、一种学习,也是他生活的全部。因此,当前不少国家都把游戏安排在课程里,并积极利用环境,努力创设条件开展游戏活动。至于如何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协调发展,以及幼儿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乃是当今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问  相似文献   

6.
国际上有关儿童早期读写能力萌发的研究认为儿童在生活中即开始学习读写,儿童是学习读写的主动者,儿童的阅读和书写相互关联发展。在读写萌发思想指导下的儿童早期读写课程由此必然具有支持儿童主动建构的课程取向、统整化的课程内容、渗透式的课程实施策略、提供有意义的读写环境等特征。当前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应尊重幼儿语言发展规律,践行主动建构的课程取向,统整幼儿读写经验,与幼儿生活世界相联系;应营造互动的读写情景,为幼儿创设有意义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9,(A0):153-154
课程游戏化应以幼儿为主体,强调儿童本位的思想,以幼儿为核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当然孩子的游戏水平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也是息息相关的,如果幼儿有较高水平的生活经验,那么他们的游戏水平也会相应提高。在游戏化的道路上,我们要注重关注幼儿主体。  相似文献   

8.
华希颖 《幼儿教育》2012,(Z4):30-31
早在20世纪初期,在我国的蒙养院、幼稚园里,表演游戏就与故事、歌谣、谈话、读方(即识字)等一起成为幼儿语言教育的内容。1932年,在由陈鹤琴主持制定的《幼稚园课程标准》中,包含语言、艺术发展目标的"表演"渗透在音乐、游戏活动中,体现了陈先生把各科内容打成一片,采用"整个教学法"的课程整合思想。例如,在音乐领域中  相似文献   

9.
红苹果中心所属的红苹果幼稚园创建于一九八九年,分布在纽约市三大地区,共有零至六岁的学生2500多名,是全美最大规模的中英双语幼稚园。由于幼儿绝大多数甚至全部来自非华裔美国家庭,因此,在课程设计上也配合了这些孩子的族裔化背景。该中心由教育专家管理,有完善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中英语言和化并重,使课程多元化。红苹果的课程设置以幼儿为主体,强调激发儿童潜能的开发观念,通过组织不同的庆祝或主题活动以及精心的动手操作去丰富孩子们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7,(23):165-166
自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来,我在教学实践中更为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践行着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本文尝试着从观察并追随幼儿经验,走进课程游戏化;进而去预见并推动幼儿的经验表现,积极利用游戏实践课程;再有是在尊重和满足幼儿的经验创新下,努力形成游戏化的课程文化,最终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20,(54):165-166
幼儿园美育课程是以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为基础,整合各个领域中美的因素从而有将其融合在一起,使幼儿能初步感受美、表现美,进一步提升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的课程。《纲要》指出:"应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在民间艺术中通过美的传递,能激发幼儿对审美的兴趣,积累幼儿的审美经验与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大班幼儿已具备初步的对美的兴趣与审美能力。因此,将火鼎公婆闽南民间艺术融入大班美育课程中,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编制大都在寻求"主题"和"领域"的最佳结合,并在其教材体系的构架上追求课程目标的全面适宜性、主题规划的生活化、教育活动的多元化、领域分布的均衡性、高低结构的合理搭配等.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应依据儿童的生活主题来整合各领域内容,以幼儿的发展为本,激发幼儿自主学习和体验,并应鼓励教师进行课程创生,在课程实施中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3.
张雪门的行为课程理论,以"生活"作为幼儿园行为课程思想建构的基点,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强调儿童的实际行为,根据儿童的能力、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指出儿童在游戏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当尊重儿童,使儿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此外,也强调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的组织、实施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的发展不仅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对当前幼儿户外游戏活动的开展,仍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幼儿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决定了幼儿园课程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因此,幼儿园课程只有生活化,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我园在实施课程生活化的实践探索中,总结出了几点课程与生活有效整合的经验,即创设生活化的环境;重视幼儿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让幼儿在生活中自主探究发现;锻炼幼儿掌握生活技能;在社区中拓展生活视野;培养幼儿亲自然、亲社会的人文情感。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中学综合课程依照综合的形式和程度不同可分为组合性课程、“混合”课程、综合性问题课程三种,是我国当代综合课程的雏形。它是在杜威的教育社会化、教育生活化的理论背景下产生的,其实施的主要目标是切合儿童心理,明了各学科之关系,并适于生活和实用。这种以儿童生活经验为中心的综合课程在发挥儿童主体,融合儿童、社会和生活上显示出了优势,但终因教师、教材、教法研究以及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等条件的不成熟,没有得到持久的施行。对这些问题进行历史性的考察与反思,无疑可以为当前中学综合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建设一所高品质的幼儿园,高质量的课程建设是关键。以"有生命力"课程的建构为出发点,从对课程生命力的追寻、追问与如何增强生命力等三方面探寻,通过对幼儿生命成长的追寻、对教师生命发展的追寻、对优化幼儿园课程的追寻,形成"以儿童为本、源于生活、真游戏、真体验"的课程建设策略与经验。  相似文献   

17.
香港幼稚园视学报告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香港教统局截至2007年5月所发表的155所幼稚园质素保证视学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以总结政府视学报告所关注的重点及分析香港幼稚园最常见的问题.结果发现,香港幼稚园在<表现指标>的三大范畴"管理与组织""学与教"和"机构文化及儿童支援"中分别存在未建立有效自评机制、课程设计及幼儿评估不当、欠缺家校协作等关键问题.另外,香港幼稚园在课程发展方面存在四大突出问题:课程改革的被动与无序、课程内容的超载或缺失、课程编排的无结构与无系统.以及课程管理的"放羊"与"游击"等现象.  相似文献   

18.
幼儿园主题课程指向幼儿个体的整全成长和社会性发展。基于儿童视角开展幼儿园主题课程实践要在强化幼儿主体性的基础上重视教师的支持作用,依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需要来预设和生成课程主题,通过游戏、一日生活等方式来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实践。幼儿园要为主题课程的建构与实施提供有效支持,促使主题课程真正服务于幼儿的全面和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9.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给我国学前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认真落实《指南》《纲要》,以课程游戏化理念精神:自由、自主、创造、愉悦为切入点,全面实施幼儿园课程有效改造、合理整合,以"尊重幼儿经验,追随幼儿兴趣,来源幼儿生活"为依据,基于园所基础、充分利用资源、建构彰显个性化、本土化课程体系,从而改造我们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  相似文献   

20.
儿童的社会认知与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幼儿个体的社会化,但当前幼儿园课程中的社会认知内容较为模糊,甚至相当匮乏.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幼儿园开展社会认知教育应涉及个性品质、社会情感与社会行为等方面,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建构目标与内容逐渐深化与全面的社会认知教育体系,以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