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正>中国远征军从1941年底组建,1942年3月入缅展开对日作战至1945年3月凯旋回国,历时3年又3月,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立下了赫赫战功,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了悲壮辉煌的一页。有关这段历史的著述数不胜数,而当年随军战地记者的相关报道,则显得更加具体、生动、翔实。为真实报道这段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国民政府当局及中外相关媒体纷纷派出记者,跟随中  相似文献   

2.
入缅远征记     
参加中国远征军对日作战至今还活着的少之又少.笔者几经辗转寻访了参加中国远征军,人缅作战的吴碧川老人. 给郑洞国当卫士 1940年7月,石门县二都乡九峰村16岁的吴碧川被抓到国民党第八军当兵,军长是石门同乡郑洞国,吴碧川年龄最小,个头也小,但人很机灵,不久,就被司令部特务营营长看中,成为郑洞国将军的卫士.郑洞国第一次见到他,就叫他"吴小伢儿",此后,"吴小伢儿"的名字就在第八军军营传开了.  相似文献   

3.
人缅远征记     
参加中国远征军对日作战至今还活着的少之又少。笔者几经辗转寻访了参加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吴碧川老人。给郑洞国当卫士 1940年7月,石门县二都乡九峰村16岁的吴碧川被抓到国民党第八军当兵,军长是石门同乡郑洞国,吴碧川年龄最小,个头也小,但人很机灵,不久,就被司令部特务营营长看中,成为郑洞国将军的卫士。  相似文献   

4.
人缅远征记     
参加中国远征军对日作战至今还活着的少之又少。笔者几经辗转寻访了参加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吴碧川老人。给郑洞国当卫士 1940年7月,石门县二都乡九峰村16岁的吴碧川被抓到国民党第八军当兵,军长是石门同乡郑洞国,吴碧川年龄最小,个头也小,但人很机灵,不久,就被司令部特务营营长看中,成为郑洞国将军的卫士。  相似文献   

5.
王宏志 《云南档案》2015,(12):37-38
抗日战争期间,地处昆明北郊的麻线营村,产生了一个中国远征军战士与村里姑娘的一段旷世婚姻,曾一度成为当地的美谈。上个世纪40年代,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请求,1942年初,中国组建了中国远征军,由在昆仑关刚打了胜仗的戴安澜将军率200师作为先头部队由广西经昆明赴缅参战。抗战老兵陈凯是中国远征军200师的一名坦克兵,安徽蚌埠李楼乡人,在担任坦克兵前曾当过炊事兵、汽车驾驶兵,还教过其长官第五军军长杜聿明的女儿开车。  相似文献   

6.
读《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闵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8级)中缅印战区是二战期间,美国陆军对盟国在中国、缅甸、印度的军队的总称,最高统帅蒋介石,参谋总长史迪威。也是我们熟知的飞虎队、中国远征军、中印公路,以及麦瑞尔突击队的故事发生地。从1942年3月中国军队入缅算起,经过三次大战役,历时三年零三个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以接近20万人的伤亡换来了国际援华物资运入中国的重要交通线;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把日军阻挡在中国西南大门之外。但,这却是二战以来唯一未被参战国正式纪念过的战场。  相似文献   

7.
张轸(1894—1981)字翼三,河南罗山人。1913年考入南京陆军第三中学,1918年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9年初选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1924年回国后,在陕西镇嵩军刘镇华部任职。1926年转入国民革命军第6军,在程潜手下历任营长、团长、师长等职。1928年,程潜部被桂系瓦解后,离开军界回河南老家隐居。七七事变后,在家乡组织抗日武装,先后任豫北师管区司令、国民党第110师师长等职。1938年3月,率部参加了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会战后,升任第13军军长。1942年,任中国远征军第66军军长,率部赴缅参战。抗战胜利后,历任郑州绥靖公署副主任、河南省政…  相似文献   

8.
纪嫣然 《大观周刊》2011,(12):27-27
3月20日,由云南人民出版社组织出版的“滇缅抗战三部曲”——《中国远征军》、《滇西1944》、《滇西往事》暨向中国远征军老兵赠书仪式在昆明新华书店隆重举行。这三部长篇历史纪实小说以滇缅抗战为背景,史诗般重现了中国远征军悲壮惨烈的征般历程。二战中印缅战友联谊会会长,  相似文献   

9.
从一般军事原则来说,军事力量较弱的一方在战略指导上应该尽量避免两线作战。但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开辟西线战场却是一个例外。1942年春,中国远征军西出缅甸,开辟了中国抗日的西线战场,中国形成了以大西南为重心的两面作战态势。开辟西线战场的直接原因在于保护中国获取外援的交通线,保护中国战略大后方的后门。开辟西线战场尽管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战略效果。  相似文献   

10.
马昌法 《档案天地》2011,(11):22-25
1960年底至1961年初.为了保障中缅两国勘界工作的正常开展.应缅甸政府请求.中国边防部队与缅甸国防军在中缅边境“金三角”地区前后两次实施了联合清剿国民党残军的作战行动.史称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是我军历史上特殊的、鲜为人知的越境作战行动,作战目标和目的是清剿国民党反动集团武装.为中缅联合勘界扫除...  相似文献   

11.
沙平 《档案时空》2006,(11):35-36
1943年10月,在中缅印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的直接领导下,以孙立人将军所率新38师为先锋,中国驻印远征军开始反攻缅甸。  相似文献   

12.
爆发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滇西抗日战争(简称滇西抗战),是云南现代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反帝爱国战争,这场战争从1942年3月爆发至1945年1月结束,前后历时近3年时间。这期间,经历了10万中国远征军出国抗日失利:缅甸全境和滇西大部分沦陷:中日军队隔怒江对峙:重组20万中国远征军,把侵略者驱出国门等阶段。经历了强渡怒江战役、收复龙陵县城战役、松山战役、腾冲战役、芒市战役、密支那战役、孟拱河谷战役、南坎战役等。  相似文献   

13.
<正> 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了滇西3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中国远征军和滇西人民与侵略者进行了近三年的战斗。经过重新装备和训练的中国远征军在滇西人民的支援下,集中14个师16万人,在美国空军的密切配合下,于1944年5月发起反攻,1945年1月27日与中国驻印军队在缅甸芒友胜利  相似文献   

14.
2007年12月3日下午,成都市档案局与成都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在市档案馆联合举行了《中国远征军档案与远征亲历者见面会》。会场上,当年赴缅远征抗日,现在平均年龄为85岁的55位老兵齐聚一堂,认真辨认市档案馆保存的《成都市志愿参加远征军大中学生及公教人员姓名册》,帮助回忆其中人员的下落,不少老兵还将自己保存多年的远征军照片、书信、实物及缴获的战利品,捐赠给市档案馆。在现场老兵们还赋诗高歌,缅怀当年那段远征抗日的历史,场面十分感人。  相似文献   

15.
1960年底至1961年初,中国边防部队与缅甸国防军在中缅边境“金三角”地区前后两次实施了联合清剿国民党残军的作战行动,史称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这是我军历史上特殊的、鲜为人知的越境作战行动,作战目标和目的是清剿国民党残余武装,为中缅联合勘界扫除障碍. 国民党残军是“金三角”极大隐患 就在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叛乱武装的清剿接近尾声之际,一场中国军队从未经历过的山地丛林战,悄悄地在中缅边境孕育着.  相似文献   

16.
相比众多书籍来说,这本《远征军》并没有刻意渲染任何英雄,它在尽量去还原过去的真相。2010年,章东磐、晏欢的一本《国家记忆》,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的中缅印战场数千幅照片公诸于世,引起众多关注。  相似文献   

17.
<正>当钓鱼岛的拍岸涛声再一次紧紧地牵动国人神经之际,历史迎来了又一个70周年——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战70周年。70年,或许在历史中很短很短,短得我们来不及记住细节,看清轮廓!70年,又何其漫长,人生七十古来稀,它完整地见证了一代人从青春到白发……只是,70年前,10万远征军将士,大半长眠在异国他乡,他们已没有机会,在岁  相似文献   

18.
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经过八个月的浴血奋战,把日本侵略者逐出了滇西,打通了国际援华物资进入中国的陆上运输线——滇缅公路,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生活极端贫困的保山人民竭尽全力支援抗战,为支援远征军作战,献出了最后的口粮和劳力,甚至献出了生命,为这  相似文献   

19.
戴安澜(1904-1942),著名抗日将领,1942年率国民革命军第五军二○○师入缅御日,取得同古大捷,率部撤退途中不慎中弹牺牲。2014年是戴安澜诞辰110周年,身为历史口述学者的作者采访了戴安澜之子戴覆东、戴澄东、戴靖东,女儿戴藩篱,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七十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战火将中缅边境的滇西大地裹挟进了日寇的铁蹄之下,使得这片古老而蛮荒的土地蒙受了长达两年的耻辱和损伤. 为了找寻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的史迹,不久前,笔者一行走进了云南保山地区,一个特殊群体——日军慰安妇,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无论是腾冲,还是龙陵、松山,翻开尘封已久的档案,查阅饱浸岁月痕迹的老旧报刊,"军妓"(即"慰安妇")等刺目的字眼时常跃入眼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