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Postmodemism)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流行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对社会阅读生态环境以及对大学生的英语阅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后现代主义以及其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和后现代渊源分析入手,对当代大学生阅读价值新取向的进行了后现代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阅读"就是借助先进的新媒体和数字化技术进行阅读的方式。数字化的"后现代阅读"已成为21世纪文化浪潮中的先锋。"后现代阅读"的范式主要包括网络阅读、微博阅读、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读器阅读等形式。基于"后现代阅读"范式,当下的文学教育应与时俱进,采用全新的教育机制与策略,建构适应"后现代阅读"时代的文学教育新理念,探讨契合"后现代阅读"的文学教育新模式,以便积极应对"后现代阅读"时代给文学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阅读方式是当今兴盛的一种阅读方式,通过对后现代阅读方式的特点的分析,以及其与学术研究的比较,说明这种阅读方式对学术研究的影响,并提出消除影响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后现代认知价值取向、后现代情感价值取向、后现代审美价值取向。强调直觉与感悟,反对对文本进行泛政治化与模式化的解读,要求尊重学生阅读文本时独特的认知价值、情感价值、审美价值,使学生阅读文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极大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从后现代幼儿教育观出发,指出幼儿教师教育面临的挑战,讨论了后现代学前教育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多元阅读、情境知识和影像策略建构反思型、过程型、解构型后现代幼儿教师的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6.
时代进入21世纪,阅读已从传统阅读走向现代阅读、后现代阅读。本文结合中学教学的实践,分析了青少年阅读倾向与人生观关系并分析了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阅读观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本雅明的“闲逛者”意象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启迪我们探索后现代社会的消费空间所具有的文化诗学价值和美学意蕴。通过探讨“闲逛者”消费文化的关联性,为我们阅读和分析城市文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8.
张荣 《安顺学院学报》2013,15(2):42-44,85
本雅明的"闲逛者"意象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启迪我们探索后现代社会的消费空间所具有的文化诗学价值和美学意蕴。通过探讨"闲逛者"消费文化的关联性,为我们阅读和分析城市文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原理与后现代课程观相结合,为语文创造性阅读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而要使接受美学与后现代课程观理论在创造性阅读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宽,就要把握二者的基本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施行教育民主。  相似文献   

10.
英语报刊阅读是英语学习者提高英语阅读能力、了解英美国家主要信息和文化的重要手段.在进行英语报刊跨文化阅读的过程中,学习者不可避免地会感受到中西方文化间的碰撞。在当前国际社会畅行后现代批判教育的背景下,教师需要积极调动策略,帮助学习者批判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化解其感受到的语言和文化冲突。提高跨文化批判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提升英语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社会转型在某种程度上为西方后现代文化因子的飘入提供了深刻的社会现实背景与心理根源。短信文学在后现代文化的影子中是"边缘化写作"所产生的"随笔文化",或称"碎片文化"。无线通讯时代的"无距离"使得短信对人们构成强迫阅读,也加剧了后现代主义文学对深度模式的消解,成为一种交互性、临时性、刹那性、偶然性的后现代诗学。短信文学是这一诗学的实践文本。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是一个多义"能指"。人们大致在三个层面上使用"后现代"一词:美学风格/后现代主义艺术、历史分期/后现代社会、思维方式/后现代批判理论。1980年代中国开始接受后现代主义艺术和后现代批判理论,1990年代中国社会开始出现后现代社会的某些特征。"后现代"在中国的意义是不同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已逐渐丧失其反抗性,后现代社会也初露弊端,但作为思维方式的后现代批判理论却可以给予我们一种方法的启迪,在中国的全球化进程中生产出一种反思型的话语。  相似文献   

13.
阅读观就是对阅读的过程、机制与功能等的看法。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一个获得文本客观意义的过程。它具有消弭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文本的个人意义,使不同学生的理解均质化等危害。后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读者通过与文本持续对话,不断生成个人意义的过程。在后现代阅读观的视野中,文本是意义开放的模体;文本的个人意义是丰富的、不确定的;阅读就是文本个人意义生成的过程。要实现后现代阅读观,必须树立正确的文本观,唤醒学生的阅读需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开放性的阅读评价。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文化思潮是以现代理性为质疑、批判对象的多形式话语总和,而后现代文学精神、后现代哲学以及后现代政治观集中地体现了后现代话语的旨趣。后现代话语的普遍渗透是现代社会危机四伏及历史演进逻辑的共同结果,把握其历史轨迹与基本话语不仅关系到对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客观评价,也关系到我们的文化发展与社会的整体进步。  相似文献   

15.
与现代知识观相比,后现代知识状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突出表现在知识的生成性、知识的个体性和知识的非良构性。知识观的转型势必引起语文课外阅读的变革。与此相对应,形成了以对话阅读观、自主阅读观和实践阅读观为主要特征的新阅读观念。  相似文献   

16.
刘娜 《鸡西大学学报》2013,(11):124-126
主要从后现代的宏大叙述的消亡,消费社会以及不确定性分析《普宁》。小说以断裂富于变化的语言,讲述了俄国普通流亡知识分子普宁在物质至上的后现代消费社会里的漂泊人生,反映了后现代社会身心俱疲的人们似乎彻底迷失了方向,任凭命运的车轮把人们载向未知的旅程,对社会对人生充满了怀疑、悲观和失望。  相似文献   

17.
当代社会的后现代性——鲍曼思想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曼全面细致地描述了当代社会的后现代性质,认为后现代知识分子身份已从立法者转变为阐释者,流动的个体化社会表征为自由的获得和安全感的缺乏,后现代精神的基本特征是不确定性和多元主义,因此需要建立一种保证和体现"道德自我"自由选择的个人主义性质的后现代伦理学。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角度对当代艺术加以透视,获得了新的问题意识.文章关注的基本层面是:消费主义与后现代艺术,商品拜物教中的精神生态危机,技术复制与意义,后现代性问题与艺术危机.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企图探究消费社会语境中后现代艺术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后现代文化的描述与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西方"后现代文化"这一概念进行了认真的厘定和界说,对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中国是否存在后现代文化"的论争作了肯定的回答,对广泛存在于近年来我国文学艺术领域的后现代现象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阐释。文章认为,中国后现代文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产物,后现代文化的消解功能对当今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具有积极与消极二重性,必须审慎对待。  相似文献   

20.
法国女性主义在西方女性主义的后现代理论转向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文章分析了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思想渊源即拉康的精神分析学、法国的后现代社会理论和德布娃的存在主义的女性主义,并认为探寻其思想渊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