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原年 《武当》2006,(5):11-13
对于陈氏太极拳的“缠丝法(精、劲)”,太极拳界褒贬不一,褒者称“缠丝法”是“太极拳的灵魂”,是“太极拳命名的由来”。贬者却认为“缠丝法”是“不科学的说法”,是“故弄玄虚”。对于名人名著,笔者不敢妄言或褒或贬,但笔者精读了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以下简称《陈图》)后,发现书中有不少疑点。  相似文献   

2.
李驻军 《精武》2009,(8):52-53
洪式太极拳源于陈式太极拳,经太极拳理论家、技击家洪均生先生几十年的研究,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其它拳法之优,并融自己的研究、技击心得创编而成,其结构更加科学合理,简洁实用。整个拳法以螺旋缠丝劲为基础,以“怎么练就怎么用,怎么用就怎么练”为主导思想,赋予了新的内涵,为学者开辟了一条走向掌握太极拳技击奥妙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缠丝精论云:“动则生阳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根,果然识得环中趣,辗转随意见天真。”“太极拳缠丝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由此可见,缠丝运动是太极拳的主要运动方式。因为有了这种运动方式,在技击中也就形成了“以弱制强和以小胜大”的独特技法。 一、缠丝运动 太极拳拳谱规定,“运动如抽丝”,“运动如缠丝”。抽丝与缠丝同意,均指的是以螺旋的方式沿弧线而进行的一种螺旋状的运动,这种运动就是太极拳所独有  相似文献   

4.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又叫“缠丝功”,是陈式太极拳运动内缠外绕相结合的总称,也是陈式太极拳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5.
《精武》2009,(8):F0002-F0002
陈太平先生,为当代知名的太极拳技击家,于医武道都有极深体认,对于太极拳技击体系化的主张更是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缠丝图是以《太极拳全书》中陈式太极拳篇的有关“太极图”的论述(讲的是手臂的顺逆缠丝)为依据,结合“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理论,把步型的变换、腰的旋转与手臂的缠丝合为一体,形成一个“周身一家”的全身太极拳动静缠丝运动,太极图的演练是按着划定的顺逆各三条转换线和步型的十个转换点来运作。太极图演练的预备动作是:两脚分开约三脚宽,两脚尖外展四十五度,立身中正,屈膝半蹲成马步;上肢动作以右臂缠丝为例:左手长腰,右手位于肚脐前,掌心朝后下。太极图是一个在斜面的轨迹上运行的缠丝线。其最高点是与肩…  相似文献   

7.
人之生命在气血,拳之灵魂在劲捷。劲力越丰富,拳法越有生命力。劲力越艺术,生命力越强盛。太极拳以劲力上的缠连绵柔,潇洒飘逸,风靡全球。少林拳以劲刚势猛,气势磅礴,风行大江南北。心意拳则以劲力富涵科学原理,能将精气神贯注于拳法变化之中,既富技击又可强身健体,故而为中青年所厚爱。 劲向六说 劲力即内劲之力,是精气神聚合为一的抽象“衍化物”,  相似文献   

8.
论太极拳的身型及其与劲力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太极拳的健身功能日渐突出的今天,劲力仍是太极拳的核心。正确的身型是滋生劲力、整合劲力、发放劲力的关键。各部分劲力的和谐统一是太极拳身型种种规矩的基本原则。本文对太极拳的身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进一步揭示了其与太极拳劲力的关系,希望能为太极拳练习者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螺旋缠丝,纵放屈伸;一派大家风范,一路过关斩将;《武林大会》陈式太极拳擂台赛上,王战军轻松夺冠。王战军,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他的父亲就是当代陈式太极拳代表人物、四大金刚之一的王西安。  相似文献   

10.
裘史石 《武当》2006,(9):27-31
看过元庄先生整理,并在《武魂》2004年二、三期上发表的顾留馨先生遗作《从缠丝劲问题谈起》一文,先是惊异,次是不解,继而愤慨。读完之后如鲠在喉,不吐难快。既然元庄先生在41年前参与“缠丝劲问题讨论”的绝大多数老一辈太极拳家已经作古的今天,将其父所遗高论付梓,那么,我们就不能不谈谈看法了。  相似文献   

11.
《精武》2005,(11):50-50
后慕杨禹廷先生德艺,又入杨先生门墙。上世纪40年代初,李经梧先生带艺拜师,再拜陈式太极拳传人陈发科为师,习陈式太极拳械及推手,精研缠丝劲。至50年代,原国家体委提倡太极拳运动,李经梧积极参与普及推广太极拳,又学得杨式太极拳式及其劲路。后与友人交流又研习了孙式太极拳功法。  相似文献   

12.
潘双喜 《精武》2005,(9):28-29
武当洪拳为内家拳法,技击时善用见缝插针、四两拔千斤之法。劲力以缠丝螺旋、斜行抖劲为主。缠丝螺旋为阴柔圆活,缠丝划圆,劲走螺旋,划解对方的来势并进击其要害处。斜行抖劲为阳刚脆快,劲走斜解,斜挫其要害,击敌于刹那。两者阴阳互换、刚柔并济。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缠法也。提起太极拳,大家必然联系到缠丝劲,缠丝劲是螺旋劲的一种,是太极拳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武术大都讲究螺旋发力,然而缠丝劲作为术语首见于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因其符合太极学说原理,也成了太极拳的标志特征。陈鑫(1849-1929年),字品三,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也是中国近代武术史  相似文献   

14.
窦汉东 《武当》2015,(1):28-29
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独特内劲的运用方法。它源之于肾,润于百骸,通达九窍四梢,伸筋壮骨,使内劲收敛而增强。缠丝劲还能促消化,畅气血,稳固根基,平衡阴阳。一、缠丝劲之源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的通神达化之道,是区别于其他内家拳的重要特征。习练陈式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松肩沉肘、含胸塌腰落胯;心气下降、呼吸自然、屈膝圆裆、虚实分明、上下相随、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外形走  相似文献   

15.
谢千里 《精武》2007,(4):22-22
一、缠丝劲的真意太极拳爱好者对“缠丝劲”并不陌生,尤其是陈式太极拳、洪传陈式太极拳练习者。可是,细细研究起来,我们又难以讲清楚什么是缠丝劲?它的典型形式是什么?训练的要点步骤是什么?具体实作时又是怎么随机应用的?诸如此类问题,困扰了不少太极拳爱好者。  相似文献   

16.
刘振忠 《武当》2012,(6):7-10
杨式小架太极拳,特别重视"∞"字形内缠丝圈的锻炼。通过学习掌握"∞"字形内缠丝圈的走法,对于提高我们的太极拳水平,加深对太极拳的认识和理解有很大帮助。杨式小架太极拳内缠丝功是由杨少侯传与田兆麟,田兆麟再传授给其外甥崇寿永,由崇寿永老  相似文献   

17.
文治禄 《武当》2013,(2):22-22
混元太极拳全称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成形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著名武术家、中国武术九段,已故太极宗师冯志强先生开创。冯先生是近代著名武术家陈发科和胡耀贞两位先师的入室弟子,深得两位先师之真传,他在其武功练达化境之后,遂将心意六合拳内功之精髓和陈式太极缠丝内功有机地融为一拳,使  相似文献   

18.
孙国玺 《精武》2009,(1):41-43
陈式太极拳推手是独具风格的传统推手方法.主要练习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动作虽少,但变化多端,充分体现了太板拳的棚、捋、挤、按、揉、捌、肘、靠的基本技法。通过推手练习。可以全面提高拳术水平。此套推手法是由陈式十七代太极拳宗师陈发科先生所传.在太极大家洪均生老先生的继承发扬下,汇集以洪派太极拳现任掌门人李恩久先生为首的多位洪派太极拳名家的数十年经验总结.是现保留并继承的陈式太极拳唯一的一套正宗推手法。今介绍给广大爱好太极拳和太极拳推手的人们,不仅以此达到共同研究、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在太极拳推向世界之时,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一,因其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而受到练习者的喜爱。太极拳的劲力则是太极拳演练的高层次技术要素,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于太极拳劲力方法提出浅显之刍论,以探讨太极拳演练劲力方法运用。  相似文献   

20.
一、太极拳缠丝劲的形成太极拳行功时,不仅和一般内功拳相同,要引导内气在肢体中不停顿地收放运转,还要使肢体不停顿地做屈伸进退的螺旋缠绕运动,二者结合,就形成了太极拳特有的缠丝劲。换句话说,太极拳的缠丝劲,就是以内气的运转为动力,肢体做螺旋屈伸进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