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锡五审判方式出现于新中国成立前的陕北解放区,马锡五审判方式因其深入基层、调判结合、最大限度地追求公平与效率并存而被当时人们称道,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天,随着社会发展和西方审判模式的引入,由于客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马锡五审判方式能否回归再次成为法学界讨论的热点。文章从马锡五审判方式本身所包含的价值谈起,从社会舆论认可、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统一、农村法制现状、提高司法效率等角度,阐述了马锡五审判方式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2.
调审分离是一种理想的以调解、审判来解决民事纠纷的司法形式.我国目前实行的调审合一模式,有悖科学的诉讼法理念与世界潮流,理应予以革新.通过赋予当事人选择权,依托于回避制度的运行,可将调审分离嵌入现行的调审舍一模式之内.以最大限度的在现行法的框架下推行之.  相似文献   

3.
民事"诉调对接"是民事审判与调解方式的对接,它使诉讼与调解两种纠纷解决机制相互衔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使司法审判与社会力量优势互补,共同促使纠纷高效解决,更好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本文首先分析了民事领域中的调解与诉讼方式及其关系,随之理论上剖析了"诉调对接"的内涵,论证了"诉调对接"的功能价值及其不足,最后就如何完善"诉调对接"机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面对亲属间财产争讼频繁的社会变动情势,宋代法官擅于运用儒家人伦情理铸造亲民形象,在司法调解时重视以法促调、释法说理与解疑工作,以感化争讼者接受调解以息讼;当儒家人伦情理对于亲属间财产纠纷调处无效时,又不囿于情理,而是在证据定谳事实基础上转而依法判决。宋代法官这种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礼法并重的化解亲属间财产争讼的司法艺术风格与精神,无疑为我们认识宋代司法的近世化转型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亦是对中国古代家产司法无确定性学说的一种纠偏,同时能对当下民事司法中轻忽依法判决、依赖强制性调解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历史镜鉴。  相似文献   

5.
马锡五审判方式是审判与调解相结合的审判模式。从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产生及其在建国后的发展历程开始,引出现行法院调解制度的优势及弊端,最后提出完善我国现行法院调解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素有“东方经验”之美誉的调解在处理民事纠纷、审理民事案件中 ,取得了消弥纷争 ,防止矛盾激化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瞩目成就。而在刑事诉讼中适用调解 ,办案效率可能高 ,但未见得符合刑事司法的宗旨。本文从调解的前提条件、罪与非罪的界线、法制原则、审判公正、以及对被害人的保护等五个方面 ,就自诉调解的适用所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质疑与反思  相似文献   

7.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在全国法院调解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强调要认真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实现司法工作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对此,社会各界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褒贬不一。文章从法治进程的角度,以统治类型的选择、社会发展阶段以及今后法治的走向为线索来看待"调解优先"原则。  相似文献   

8.
唐代继承儒家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思想。《文苑英华》所收唐代判文以涉及儒家“五礼”内容判文种类最多,判文涉及继承、孝道、丧礼、官制、军事并民事诸多内容,均被纳入“礼治”范畴,依礼审视甚或依礼判决,“礼”字出现次数不可胜数,行文也显现了司法审判对“礼”的重视和依赖。  相似文献   

9.
素有“东方经验”之美誉的调解在处理民事纠纷、审理民事案件中,取得了消弥纷争,防止矛盾激化,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瞩目成就。而在刑事诉讼中适用调解,办案要效率可能高,但未见得符合刑事司法的宗旨。本从调解发前提条件、罪与非罪的界线、法制原则、以及对被害人的保护等五个方面,就自诉调解的适用所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质疑与反思。  相似文献   

10.
我国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形成的调解主导型的民事审判方式,与我国当前实行的审判方式改革的要求愈发不相适应了.因而引起我们对法院调解制度问题进行反思.本文主要是从审判与调解之间存在的矛盾、调解功能扩张的原因以及法院调解改革的思路等三个方面对该制度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当前刑事司法实践中,不少审判人员对律师的辩护意见不予采纳,出现了“你辩你的,我判我的”现象。本文认为,这难以保证国家司法的公正性,保证被告人充分行使辩护权,降低了刑事辩护质量。文章对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使审判方重视律师辩护意见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2.
完善基层民事纠纷的诉讼调解有利于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维护当事人利益。实践中应避免片面追求结案率、片面注重调解、诉讼外调解不能与诉讼调解有机结合、调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要拓展调解领域,构建司法调解网络,鼓励基层民事调解组织进行民事调解,注重成功经验的推广总结。  相似文献   

13.
在调解政策推动下,诉讼调解开始复兴。决策者希望通过诉讼调解实现维护社会稳定和分流诉讼压力的目标。当前我国社会的失范使纠纷频仍,诉讼调解在实际运行中虽能分流诉讼压力,但是由于强制调解等原因社会效果不佳。因此,为实现维护稳定和分流诉讼压力的目标,应将诉讼调解作为常规性司法方式,但须坚持审判为主、诉讼调解为辅的原则,在尊重当事人处分权的基础上规范诉讼调解。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将庾信五言诗按照句联数划分为16类,运用二项检验的计算方法和近似方法,得出结论:从通篇调四声的角度观察庾信五言诗句内调四声情况,2&4位置是显著性最强的调四声位置,3&5位置次之;从诗句观察,2&5位置是庾信最重视的调四声位置之一,但从诗篇观察则不是;“五言诗通篇在2&4位置调四声”是庾信创作五言诗时最为讲究的一种“格律”;庾信还倾向于使篇幅较长的五言诗的第三字和第五字声调不同。  相似文献   

15.
最新出台的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民法总则》中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由此习惯与国家制定法一并正式成为民法法源。应当对民间习惯进行区分,只有其中的可适用习惯才能作为民法法源。民间习惯与国家制定法之间呈现对立与补充的关系,实践中应当将习惯与制定法契合一体共同服务于司法。法官通过审判和调解等司法途径将习惯适用于司法实践中,于成功化解民事纠纷进而极大提高我国司法公信力大有裨益。习惯适用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现实困境,要重视基层法官在有效融合习惯与制定法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白文生 《天中学刊》2001,16(1):49-52
目前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中违法行使审判权的行为主要表现在违反公开审判原则,自愿、合法调解原则,独立审判原则,越权办案或拒不履行法定职责等方面。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在于法官队伍的业务素质较低,重实体、轻程序,现行民事诉讼法自身存在缺陷,法院内部实行“审”、“判”分离的行政管理模式,法院外部司法环境欠佳并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等。因此,彻底根治人民法院违法行使审判权,就必须改善法官队伍素质结构,提高法官审判水平;改革目前法院的人事、财政和领导体制;改革法院内部的管理体制和工作程序;强化程序优先意识,加大对程序法的执行力度;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审判权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调解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而诉讼调解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更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深入,诉讼调解制度越来越暴露出诸多弊端,如调解程序的相对任意性与审判程序的规范性明显存在冲突,法官既是调解者又是审判者,对最终纠纷的解决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等等。为此,必须进一步规范诉讼调解程序,通过建立调审分离的立法模式,明确诉讼调解的自愿合法原则,使我国的诉讼调解制度能够符合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行政审判方式改革是我国行政诉讼活动的一场重大变革,涉及行政诉讼模式的转变和整个诉讼运行机制的改革。虽然调解制度在行政诉讼法的司法实践中已被广泛采用,但是行政诉讼法在实体法上却否定调解原则的适用。正确认识和适用行政诉讼中的调解,有利于协调立法与司法实践的矛盾,有利于法院有效地解决行政争议,也有利于当事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法院民事调解制度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其在促进纠纷的高效解决及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独特功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了新的认同.但是,近年来,我们不得不看到,民事调解的蓬勃发展也给法院审判工作带来了新问题,盲目追求民事调解率的弊端开始凸现,集中体现为当事人利用调解制度进行虚假诉讼的现象时有发生,并开始出现滥用膨胀趋势.因此,在“调解热”的背景下,如何防范当事人恶意调解,促进民事调解工作健康发展,应成为当前司法领引起重视和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2016年出台的《特邀调解规定》正式建立特邀调解制度,但该制度存在的准入门槛较低、委派调解案件适用范围模糊不清、特邀调解员发挥作用有限等新旧问题仍然未得到妥善解决。此类问题的存在反映了我国当前特邀调解制度在调解组织、调解制度结构不完善等深层次的原因。因此,应当适当提高名册制度的准入门槛,明确委派调解适用的案件范围,设置激励机制,建立特邀调解专项经费,进一步完善特邀调解制度,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推进诉调对接工作法制化、规范化进程,促进司法ADR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