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汉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一代文学汉赋的繁盛和诗学精神的人性化归复,昭示了汉代文学的非凡成就。经由大一统中央宫廷文学的孕育、社会文化发展的积淀及庄骚思想的催发,汉末文人最终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社会舞台,以表现人生、人的个性情感为主旨的文学审美性创作成为时代新风。在文人富于个性情感的文学创作中,汉末文学呈现觉醒之势。  相似文献   

2.
汉末瘟疫不仅对政治、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还对建安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汉末瘟疫造成人口锐减、经济衰退,直接影响了战争资源、战争胜负,因此也间接影响了政治格局的形成;汉末瘟疫造成大量文人的死亡,强化了生命意识的自觉,影响了文学主题的书写,从而刷新了建安时期的文学生态;汉末瘟疫所造成生命意识的强化、忧生之嗟的生成、死亡主题的勃兴,进一步影响了建安文学苍凉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贵游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出现于汉代,至汉末建安时期真正形成并得到发展。贵游文学不同于民间文学,它以“丽”为主要艺术特征,呈现出文人色彩。从这一角度看,建安邺下诗歌在中国诗歌文人化的进程中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小说史上,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集结门客编撰的《世说新语》堪称古代“志人小说”的典范之作。该书本名“世说新书”,简称“世说”,原为八卷,今本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记载了汉末到东晋士族的佚事和言谈,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个时  相似文献   

5.
汉末建安年间出现的邺下文人集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真正文学意味的文人集团,孕育出"文学的自觉"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巨变。本文以邺下游宴活动入手,探求其蕴含的文化意义,从而更好地揭示邺下游宴与邺下文人集团创作之关系。  相似文献   

6.
游仙文学在秦汉是宗教诉或政治的附庸,它在魏晋六朝的崛起,一般认为是受到同时兴起的道道的影响,但实际上与以汉末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为契机的文学的自觉有更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创伤上表现人的主题,追求美的创造,从而汇入到当时的主流文学中。  相似文献   

7.
回顾文学发展的历史,先秦时期,“文学”的含义包括文章与博学。汉代起已经孕育了文学的自觉因素,这些文学因素经过不断的累积,在汉末魏初时跃升为一种特征鲜明的综合性进步——文学自觉。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汉末魏晋诗歌“生死”主题的艺术表现新变出朝露、浮萍两意象和殇子、游子两主题的现象入手,从哲学的、语源的、情感逻辑序列及历史背景等方面,探析这一新变与汉末魏晋文人的生死断言--“人生如寄”之命题的逻辑关联,从而展示出中国文学"生死"主题所蕴蓄的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价值倾向.  相似文献   

9.
尽管挽歌产生的确切时间和原因今天已很难说清,但到汉末魏晋时,葬礼中使用挽歌以助哀已成惯例,却是不争的事实。汉末魏晋人除了在葬礼中使用挽歌外,他们还喜欢在“宾婚嘉会”之际或日常生活中于酒酣之后吟唱挽歌,但已明显不以助哀为目的,相反,崇尚“以悲为乐”的审美时尚,表达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于生命危浅的惶惑和忧惧,追求行为的放诞和风流,则成为汉末魏晋人喜欢在非葬礼场合于酒酣之后吟唱挽歌的原因和目的。汉末魏晋人喜欢在非葬礼场合于酒酣之后吟唱挽歌,这实际上是以助哀实用为目的的葬礼挽歌在本时期产生的“变调“亦或说流变。  相似文献   

10.
从“汉末建安中”社会伦理思想发生变化的时代切入,我们审视《孔雀东南飞》的矛盾焦点——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悲剧结局,始终围绕一个“孝”字。封建孝道与夫妻之爱的直接冲突,应是作品的核心所在。作为一出孝道的悲剧,作品的社会意义已突破了关于爱情婚姻的单纯因素所制约的反封建、反礼教的思想樊篱,向人们预示着一种新兴的人生价值观已在孕育之中。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时期中学生价值观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学生,面对着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多元文化的价值选择。通过对北京市中学生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和生活价值观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中学生价值观的基本特征是矛盾与多元。社会转型时期中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恰当定位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编辑群体作为一个职业社会群体,对社会、经济、化、科技发展的影响作用与时俱进。编辑群体的化价值意识建构于该群体的特殊化环境和该群体对外部化世界价值和意义的体验、理解及思维。编辑群体的化层面愈厚,其价值反思能力愈强,从而更能对外部世界进行价值思维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文化建设中的核心,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和价值取向.增强我国的文化核心竞争力,其关键就在于塑造适应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文化核心价值观体系,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上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文化价值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就是文化价值分类等基本问题也有必要进行再研究、再认识。文化价值分类比较复杂,但可以根据主体的需要不同将文化价值划分为物质类型的文化价值和精神类型的文化价值。精神类型的文化价值又可以划分为知识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宗教价值等。  相似文献   

15.
论差异教学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不可能回避价值问题。"差异教学"的产生和发展也立足于本身的价值追求,包括: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发展人本价值、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教育的教育学价值、推进社会的民主进程的社会价值和促进多元文化发展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元上都遗址曾作为大蒙古国统治中心的元朝国都,位于内蒙古正蓝旗上都镇,以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成为一处全人类文化遗产。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将现实与历史有机结合,在保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前提下,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国学的价值,在内外各种势力的攻击之下,被严重地贬低了.国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振奋民族精神,传承中华美德,提升人文素质,建设精神文明,维护祖国统一,推动世界的和平.  相似文献   

18.
电视文艺的价值取向是从外部因素着眼对电视文艺与社会文化,主体需求的关系的考察,这主要体现在价值取向的立场与途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当代文化精神要求几个层面上,电视文艺的价值实现则是从电视文艺价值的内在品质角度,对其价值的多层面和多样性的考察,个体,群体,社会三个层面的统一标志着电视文艺价值的社会化目标追求;审美娱乐,艺术创新,历史积累,文化传承是电视文艺价值的文化建构的意义体现,在价值的多层次中统统筹兼顾,在价值的多样性中融合汇通,是中国当代电视文艺实现价值追求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9.
民族教育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的实现涉及主体需要、客体功能和客体功能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三个因素。教育价值与民族教育价值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民族教育具有教育的各种价值,民族教育价值的本质性就是要突出其"民族性",即"文化性"。其价值主要由民族教育的个体价值(民族教育能满足民族成员和族群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和民族教育的社会价值(民族教育能满足各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构成。  相似文献   

20.
以往的古代文学研究,往往停留在庸俗社会学、纯艺术论和文化背景等三个层面的浅表认识上,而其精髓在于对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自然宇宙观作最高妙、最厚重、最含蓄的深层思考。因此,只有对其人文精神的研究才具有真正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并进而真正提高古代文学研究的学科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