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年来。学生高消费现象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学生是一庞大的消费群体,在多元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千奇百怪的消费方式闯入学生的生活,如“红色消费”(生日大操办、考试庆祝)、“灰色消费”(无节制地泡网聊天、打游戏机)、“黑色消费”(赌博、吸烟、喝酒、吸毒等)等现象。但是.对中小学生的消费教育却严重滞后,在许多地方和学校还是空白。专家分析,中小学生高消费、盲目消费、理财能力差有种种原因,但暴露出了学校理财教育的严重不足。本文通过调查,论述了学校消费教育的必要性和一些可行的做法。  相似文献   

2.
消费教育刻不容缓●郭春国张长庚伴随着社会上出现的“吃要高档,穿要时髦”的高消费现象的升温,当今学生的高消费现象也愈演愈烈。眼看着学生沉浸于消费误区而浑然不觉,广大教育工作者忧心忡忡,一个新的社会问题正在引起大家的关注——面对学生的高消费现象我们该怎么...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高消费之风在校园悄然兴起。在不少学生中出现了讲排场、比阔气、吃喝应酬等现象。不少中学生相互攀比、比吃比穿、讲享受,上网、蹦迪、进酒吧,请客收礼过生日等。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使许多家长惴惴不安,同时也给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学校要针对青少年学生的消费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学生中出现了高消费的现象,他们消费中带有明显的名牌意识,消费各种高档手机、MP4,进行着同学之间的人情消费,他们之间不断进行攀比消费和炫耀消费。这种高消费现象带来了各种不利的影响,不仅影响他们学业完成,还影响了学校风气。  相似文献   

5.
《职业技术教育》2006,(6):14-14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副教授袁本涛在《文汇报》上指出,目前中国人存在着两种异常的教育消费现象。一是教育的高消费。指教育消费者不从需要和实际出发,一味追求高学历、高水准的教育。二是教育的滥消费。主要指教育消费者不问是否值得或必要,一味追风,别人学什么自己也要学什么。产生这些非理性教育消费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才观问题、传统文化问题,也有教育政策问题、企事业单位用人高消费的问题等。首先是人才观不够健全,虽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众所周知,可不少用人单位却并不理会这一套,似乎只有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才是人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低人一等。  相似文献   

6.
近来,高消费之风已悄然潜入校园,在少数学生中出现了讲排场、比阔气、吃喝应酬等不良现象。这些现象虽然只存在于少数学生中,但也足以给我们敲响一个警钟,正可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此必须及时地阻止这种不良风气的形成,使高消费之风无法在校园中蔓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高档消费品的使用极易使学生养成优越、炫耀、攀比的不良心理。诚然,学生对新事物的渴望和追求,我们无可非议,但作为一名学生不应一味地追求奢侈和享受。安逸的生活和舒适的物质条件对于一个人的发展不见得是有…  相似文献   

7.
叶升 《教学与管理》2005,(10):20-21
据国家统计局所属美兰得信息公司最近的调查表明:全国0至12岁孩子每月的消费总额超过35亿元,在众多家庭中,一个孩子的月平均消费超过一个大人.理财教育对于家庭、学校、社会来说,是个应该加以重视和关注的现实问题.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高消费、乱消费、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等现象充分说明学生的理财意识淡薄,理财能力缺乏,理财素质差.有少数学生甚至会由于受不正确的价值观的影响,走向犯罪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对当代大学生消费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日趋提高。有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适当提高消费水平,因而,得到更好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这属于良性消费的范畴。但大学生消费中也有可能出现盲目跟从、攀比,用非理性的高消费来满足失落、孤独心理的现象。本文对大学生消费中的良性行为和不良行为进行分析,并且针对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指出要通过各方面共同合作和努力来正确引导.如学校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家庭要给予子女更多的关心,还要注意对社会环境的管理等等。  相似文献   

9.
学生最重要的学习环境就是课堂。课堂应该是教育公正和谐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发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或现象。这些声音或现象会给教学带来苦恼。其实,这些不和谐的声音或现象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信息和内涵。不和谐的声音或现象是对教学的干扰,同时也是教育灵感的来临,教师如能辨识这些声音或现象的内涵,有针对性地加以处理,让它们分享课堂、感受公正,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当前,追星现象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最近教育部对青春剧《流星花园》的禁播便是对这一问题的警醒。可以说,追星现象而今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一方面,由追星而带来的各种高消费,如购买磁带、影碟和演唱会门票等,加剧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由于追星现象的盲目性、狂热性等非认知和非理性特点往往使很多学生丧失理智,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对明星的崇拜和追逐上,在浪费了大好的受教育机会的同时,也妨碍了其个性、自主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进而影响了青少年人生观、  相似文献   

11.
人们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不断经受着消费主义思潮的冲击。高职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发生了很大改变,部分学生出现了高消费现象。对从辅导员工作一线获得的材料进行分析,了解了大学生消费行为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科学消费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健康的消费理念,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进入了一个高消费时代,面对高消费所带来的一系列消费伦理问题,人们开始倡导向新的消费模式———可持续消费模式转变。可持续消费的核心理念就是:绿色、适度、健康。同时,它还具有规范个人生活消费和反对个人生活消费中铺张浪费现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当今中国普遍存在的教育高消费现象,认为教育高消费已成为中低收入家庭致贫的首要原因。运用筛选假设理论对教育高消费现象进行解释,提出解决教育高消费问题之对策即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树立理性教育消费观,转变企业用人观和个人择业观,促进困家经济发展以缓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钱对于现代社会的中小学生来说再也不陌生不神秘了。现在,在中小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超常的高消费现象,吃喝讲排场,穿衣讲高档,千奇百怪的消费方式闯入学生的生活,如“红色消费”(生日大操办、考试庆祝)、“灰色消费”(无节制地泡网聊天、打游戏机)、“黑色消费”(赌博、吸烟、喝酒、吸毒等)等现象。专家分析中小学生高消费、乱花钱、理财能力差有种种原因,但暴露出了学校理财教育的严重不足。本文提出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炫耀性消费现象分析及解决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主要表现为高消费和奢侈消费。它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加重了家庭负担,对学校教育和管理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必须通过优化大学生健康消费的社会环境、发挥家庭的教育引导作用、特别是发挥高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教育、引导大学生摈弃炫耀性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16.
“消费白领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大学生的消费已经成为倍受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现在大学生的高消费问题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现象,本文通过关注高消费行为对于心理异常的影响,针对学生的非理性消费,认为有必要加强学校的教育和提出科学的消费观念,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大学生的消费已经成为倍受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现在大学生的高消费问题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现象,本文通过关注高消费行为对于心理异常的影响,针对学生的非理性消费,认为有必要加强学校的教育和提出科学的消费观念,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教育高消费现象普遍存在,并且有着越演越烈的趋势。文化,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教育特殊的社会功能,使得老百姓普遍形成依靠教育改变身份地位,寻求良好生存与发展空间的价值观。当正常的教育消费难以满足现实人们的价值需求时,高消费的教育现象也便应运而生。正确把握文化发展动向,合理发挥文化的动力功能,有利于个人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关于人才高消费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获得高学位的人越来越多,这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但是,紧接着出现了严峻的就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严重缺乏就业机会,社会对学历的消费越来越高,原来高中生能做的工作现在用人单位要求本科生来做,本科生也能完成的工作研究生也在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被称为人才高消费。这一现象会对我国的教育、就业以及社会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会引起社会生活新的瓶颈问题。一、人才高消费趋势出现的原因分析1.人才供需结构不平衡,人才市场不…  相似文献   

20.
法国人热衷高消费在世界上是有名的。今天,法国孩子不仅受到崇尚高消费的家长的影响,而且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更是在时刻刺激着他们的消费欲望。显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再谈“金钱是万恶之源”的话题已经不合时宜。因此,家长们适时地给孩子开起了“家庭理财课”。据法国消费者协会对全国城乡1700余个不同收入和教育水平的家庭所作的一项专题调查,在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中,高达75%的家长赞成并已经给孩子发放零用钱。他们认为,孩子不论大小,都会有各自特殊的消费需要。此外,他们的“社交活动”尽管看起来并不那么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