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李好 《湖南教育》2002,(19):18-18
道德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头戏”,投入的人力、物力都是相当大的,可从教育的效果来看,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是德育工作者对中小学德育的认识上还存在误区:重德育知识的灌输,轻德育能力的实践,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重视道德教育的内化,尤为突出的是道德实践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显得十分薄弱。笔者认为改革德育实践模式有助于道德教育实效的增强。一、当代道德实践模式的理论探讨重视道德实践就应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是一味地“被动灌输”。德育工作必须是一种主动的教育过程,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对于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2.
刘春玲  罗映霞 《教育艺术》2006,(10):28-28,53
一、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最大的问题就是忽视德育对象的主动性,以空洞的说教方式“灌输”现成结论与传授道德知识。德育和政治教育不分,以政治教育替代德育教育,德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忽视德育深层次隐性目的及个体功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导致我们花在德育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与收到的效果难以成正比,出现了德育低效的现象,德育方式缺乏“创新”,强调通过德育自身的方式较多,强调贯穿于其他方式之中的较少。  相似文献   

3.
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以学科为本”,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唤起人的主体精神。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意味着在教学中人人参与,师生平等对话,教师将由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转变。  相似文献   

4.
论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存在诸多问题: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德育功能认识片面。本文认为,对确定性知识的执迷,对学生主体性的“藐视”,重道德认识,轻道德需要与道德实践是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文章就此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5.
论走向体验之路的学校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普遍存在着实效性低下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恪守着一种“知识德育”的路径,用道德知识的传授代替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把德育过程等同于道德知识的认识过程。体验式学习强调学生在体验中,通过反思和实践去学习,是“做中学”与“思中学”的结合。在德育中引入体验式学习,有利于学校德育回归本真、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感、提升道德反思力、升华道德境界。营造体验型的学校德育文化氛围、创设体验型道德情境、组织开展体验型道德实践、开发体验式德育教材等是体验式德育实施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能和调动人的积极性。德育工作中的“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教师、学生作为道德主体来重视。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和人格的提升。改善人的道德生  相似文献   

7.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然而。当今的中小学教育,却过分强调知识教育,德育教育显现出很多问题和不足之处。陶行知先生的德育思想启示我们:把德育工作融入到实践中去;转变德育教育的方式;重视德育主体,明确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8.
把学生当成无条件接受的“录音机”,老师怎样说,学生就要怎样听;学生就是让老师管的;说教过多,灌输的过多;只知提要求、树规矩,而忽视研究如何对学生加以引导。这种多以“管、卡、压”方式进行的学生德育,不但导致了德育知识与道德理论缺乏鲜活的生活依据、缺乏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而且由于长期浸润于这样不真实的道德教育情境中,极易造成学生的言行不一、道德虚伪和双重人格。面对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尚存在的诸多盲点,社会各界不禁提出。  相似文献   

9.
人所共知,中国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有“天地君亲师”之说。因为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伦理、道德的传授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人类掌握知识、开发理性、推动社会进步的引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一世。教师职业要求我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但要教学生掌握知识,还要教学生做人,这就要求我们言行一致,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德育模式,只把学生看成是教师“教”的对象,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德育过程中学生主体的情感需要和道德内化。学生由于缺少参与,缺乏深入实际的道德体验,因此对外部的道德规范要求难以唤起共鸣,以致无法从内心里真正领悟到做人的真谛。而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我国加入世贸,价值多元的网络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将对我们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等产生巨大冲击,由此将给中小学德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如果我们还用老办法去“教”,那么其效果将是事倍功半。为此,我们应该着力建构以塑造主体人格为目标的德…  相似文献   

11.
蔡元培德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德育思想中许多内容对高校现在进行德育仍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德育原则上,他强调“尚自然,展个性”;德育措施上,强调“三个重视”:重视实践,重视自我教育,重视智育、体育、美育等的育人功能。蔡元培德育思想对高校德育的启示:思想观念层面,德育工作要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实践方式层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重视开展自我教育;注重寓德育于智育、体育和美育中,尤其是要将德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去。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偏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现行的德育理论不管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还是强调德育回归生活都忽视了中小学的基础性质,很难有效地指导实践,同时也造成了日益轻视系统知识学习的现象;另一方面是我国教师长期受“师道”观念的影响,在道德教育中注重“灌输”,忽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忽视学生的道德实践,导致学生知情分离、知行分离、行信分离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道德认知能力是个体形成道德概念、应用已有知识进行道德分析与判断的基础 ,是个体品德行为的先导。当代各国学校德育普遍重视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 ,而我国学校德育却存在着对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忽视。加强对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当前学校德育的基点。教师的德育能力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 ,高师院校在教育改革中应注重对师范生进行现代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教育 ,使之具备初步的德育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14.
“教书育人”乃人民教师的天职。教师必须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如果只强调传授文化知识,忽视道德教育,就难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如何把德育渗透于教学之中呢?一、着眼于语言内容,挖掘德育素材。我们强调课堂教学加强德育,并不是说要把英语课上成政治课,也不是说要生搬硬套地加入其他一些德育内容。高中英语课本中,有些课文表面上看没有什么涉及德育的内容,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推敲、挖掘,从“对话”或“短文”着手,结合学生的…  相似文献   

15.
应试体制下的语文教育,尽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不尽人意。具有人文性、情趣性的语文课变成了枯燥繁琐、兴味索然的文字课、语法课,成了以题为本只重知识的技艺训练,或成政治道德的传声筒。教师对文章的理智分析、解剖只是在“灌”观点,忽视了对学生心灵智慧的开发,忽视了对学生人格及独立精神的培养。不当的教育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兴趣、爱好、需要;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和机械灌输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的人格发展,使学生成为‘应试’的机器。语文课程改革强调教育应当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确定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我们只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培养,把德育工作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相脱节,致使学生道德水平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7.
卢春梅 《教育导刊》2002,(10):10-12
传统的德育模式,只把学生看成是教师"教"的对象,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德育过程中学生主体的情感需要和道德内化.学生由于缺少参与,缺乏深入实际的道德体验,因此对外部的道德规范要求难以唤起共鸣,以致无法从内心里真正领悟到做人的真谛.  相似文献   

18.
本从本质上对道德信念这个概念的含义进行了具体的剖析,指出了道德信念的作用主要在它是道德动机的最高形态,它能够把学生的道德需要、道德意志、道德意识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希望广大德育工作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创造一切条件,让广大学生广泛参加道德实践活动,让他们的道德概念、道德知识在道德实践中转化为坚定而又正确的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我们只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培养,把德育工作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相脱节,致使学生道德水平有所下降。表现在:1.学生本人及家庭方面,表现出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心理素质较差。要权  相似文献   

20.
一、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重视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的交流、合作、主动参与、实践和探索;重视已有结论的死记硬背、被动模仿,忽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重视“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学中,教师是权威,拥有着知识的霸权和讲授的霸权,教师的话语便是指令,学生只能被动地倾听。教学是一种“单边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