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传统幼儿家庭德育以家庭伦理教育为主要价值取向。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公共生活领域的增加,在整个德育体系中,公共道德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而,以公共道德为核心的幼儿家庭道德教育应成为现代家庭的主要价值取向。从家庭伦理到公共道德的转向,需要家长提高认识,改变教育方法,突破家庭场所的限制,走向社区生活,配合幼儿园全方位地培养幼儿的公共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2.
家庭德育是指在家庭生活环境中,由家长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施加影响,把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意识、政治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家庭德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以及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诸多方面,其核心是道德教育。家庭德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德治国”思想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实践。[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家庭是儿童道德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德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激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是家庭德育的根本目的.德育是一个价值引领与个体价值建构统一的过程,家庭德育功能的实现需要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协同一致.为了在实践中破解家园(校)社协同育人的难题,探索学前儿童可感、可知、可体验、促成长的家庭德育实践模式和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幼儿德育是整个德育工程的起点,德育应从小进行,从家庭和幼儿园开始。然而我们发现许多农村幼儿家长的道德教育意识薄弱,也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从而导致学校教育的效果被家庭负面影响“抵消”。  相似文献   

5.
现代家庭德育承载着个体品德养成、家庭道德发展乃至服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使命。但当代中国家庭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只有基于中国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家庭道德变迁规律以及当代青少年成长规律来充分认识中国家庭德育建设规律,成功探索出现代家庭德育方法论,才能让广大家长家庭德育改革坚持"理念先行"、家庭德育功能坚信"美德可教"、家庭德育实践秉持"无教学的教育"、家庭德育成败明晰"责任大于能力"。家长只有掌握了现代家庭德育方法论,才能开展家庭德育具体方法的综合创新与正确运用,最终担当起教养子女道德社会化的主体责任。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指的家庭性别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指父母)对其子女形成性别角色所实施的教育和影响。性别角色的形成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部分,对其人格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是个体最初接触的社会团体,对个体早期性别角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进行合乎科学、合乎时代要求的家庭性别教育是必要的。目前我国家庭性别教育几乎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家长对此很少有自觉的意识,更缺乏科学的指导。鉴于此,本文尝试引起家长对性别教育的重视,并探讨如何进行合乎科学、合乎时代要求的家庭性别教育。  相似文献   

7.
家庭道德教育在青年大学生政治品德、伦理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等道德素质的形成、提升及稳固等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为青年大学生的成才确立道德导向。但是由于家长对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存在认识和教育上的误区和局限,高校与家庭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平台以及青年大学生自身与家长缺乏沟通等原因,使家庭道德教育的实际效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为此,家长走出教育误区,重新为家庭德育定位、高校引发联动作用,增强家庭德育的实效、青年大学生积极回归家庭,提升家庭德育在自身成才中的功用,成为教育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家庭道德教育在青年大学生政治品德、伦理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等道德素质的形成、提升及稳固等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为青年大学生的成才确立道德导向。但是由于家长对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存在认识和教育上的误区和局限,高校与家庭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平台以及青年大学生自身与家长缺乏沟通等原因,使家庭道德教育的实际效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为此,家长走出教育误区,重新为家庭德育定位、高校引发联动作用,增强家庭德育的实效、青年大学生积极回归家庭,提升家庭德育在自身成才中的功用,成为教育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伦理道德文化,这种伦理道德文化教育的基石和依托是家庭,家庭是人的德性和道德教育的历史始点。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导致中国家庭的嬗变,使家庭道德教育功能弱化,家庭道德教育出现许多偏差,使人的德性生长和道德教育失去了基石和依托,失去了人的德性的生发始点,这是造成我国德育低效的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10.
现代家庭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和终身学习的生活理念,都需要创建“学习型家庭”,它是构建学习化社会的必要途径,是让素质教育走进千家万户的基本保证。只有创建“学习型家庭”,才能实现家庭成员的“再社会化”,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感情、学识等方面的交流与互补,建立尊重知识,不断进取的价值取向,实现两代人一起成长的目标。一、建立“学习型家庭”网络学校、家庭共同完善“学习型家庭”的建设网络,开发德育资源,提供家庭进行实践活动的场所。1.办好家长学校。听取社会、家长、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具体意见和要求,通过家长学校,指导创建“学习型家庭”的方法,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与有关部门一起关心、支持教育。2.发挥家委会作用。健全班级、校级家长委员会,发挥其核心作用,与校  相似文献   

11.
现代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值得我们重视与深思,面对着传统家庭教育中德育为先,我们是否也该审视一下现代家庭道德教育。本文分析了现代家庭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它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从家长着手,使家庭道德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家庭道德教育在全社会的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先贤不仅重视家庭德育,教子立志成才、做好人;教予节俭戒奢、诚实守信、去恶从善;不遗财产,而留清白品质。而且讲究家庭德育的方法与艺术,如及早进行道德教育,言传与身教结合,寓道德教育于家庭生活之中,重视反面教员的作用等。我们应批判地继承我国历史上家庭德育的优良传统,加强对少年儿童的德育,培养“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13.
少年社会化与家庭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顺利实现少年社会化,家庭教化应走出对子女教育与其自身行为背反的误区,加强家庭社会化的自觉性,拓宽社会化的内容,配合学校,社会进行心理调适,努力完善家庭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4.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也是儿童接触的第一社会环境。家庭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因此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关键点,它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将持续一生,其主要表现在形成个体的生活习惯、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每一个体的儿童期的社会化都尤为重要。对儿童社会化与家庭的关系作改革开放前后的纵向宏观视野的考察、探讨,有助于增进人们对儿童社会化与家庭关系的认识。改革开放前,城乡家长普遍不强调儿童游戏中使用的玩具的教育作用,无家长在场陪护的竞争性与非竞争性集体游戏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式;由于家庭的多子化,不易出现父母溺爱子女而导致儿童不良社会化;儿童家庭劳动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国家将家庭高度组织起来使家长无更多的时间、精力顾及子女的教育。而改革开放后,家长普遍自觉地赋予儿童玩具以教育意义,儿童无论在校外何种空间、何种形式的游戏几乎都是在成人的注视下进行的,这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但限制了儿童游戏的自发性、自主性,弱化了儿童早期社会化的生命活力;作为家庭主动少子化前提的观念、情感成为阻碍儿童道德成长的力量;由家庭成为独立的教育机构和家庭儿童独立书房所表征的家庭教育化,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利弊兼陈;儿童家庭劳动的极度萎缩,严重制约了儿童的人格发育;祖父母照料孩子作为家庭养育孩子的主导形式,极大地弱化了儿童社会化的文化涵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指的家庭性别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指父母)对其子女形成性别角色所实施的教育和影响(1),性别角色的形成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部分,对其人格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是个体最初接触的社会团体,对个体早期性别角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优势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在时代变迁的背景下,受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使得许多家庭道德教育步入"重智轻德""重基础轻高度""重言传轻身教"的误区,文章从家庭教育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影响的优势分析,现存问题的剖析及对策思考等层面略作探讨,以唤起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及家长对子女道德教育的重视,促进中学生道德社会化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家庭必须成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主战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战场,受到广泛关注;家庭在其中的重要地位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场所,而家庭教育的特点又符合思想道德内化的条件,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加入打工的行列,导致“留守”子女家庭道德教育问题日益凸现。这与家长追求生计难以履行家庭道德教育职责、隔代监护弱化了教育和家长道德教育认知偏差息息相关,必须从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层面去着手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家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成员共同创造的,由于婚姻和血缘的关系,家庭文化对家庭成员的社会化具有独特的功能,它具体表现为对家庭成员的教育,导向,情感渗透和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