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性,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坚持生活化原则、综合性原则、主体参与性原则、动态开放性原则、认知与道德发展相统一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价值观中,"诚信""友善"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多次作为学习的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融入,实现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日渐丰富的发展成果,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通过更加准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去审视生活和学习。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渗透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3.
蒋国 《学周刊C版》2020,(2):62-62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注重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体验,在实践中了解人们的所思所想,对于思想品德规范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并且能够正确地处理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并自觉地遵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需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品德课是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品德教师应在课堂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可以通过整合教材资源、再现学生生活、丰富实践活动、引入社会热点等四个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品德课堂,贯穿整个教学的全过程,促使学生将其内化为自我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明确提出:"少年儿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应该同成年人不一样,要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和特点。我看,主要是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作为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教师,我深有体会。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在小学品德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做法。一、依托教学内容渗透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是促进学生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7,(21):17-18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力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基础课程,是一门以小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及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良好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对小学生优秀素质的培养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生活化教学更容易使学生接受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及良好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9.
吴盛华 《考试周刊》2015,(2):130-13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建立在社会生活基础之上的,其以开展品德教育为核心部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小学教育阶段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传播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及生命教育的重要课程。因此,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师要按照《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相关要求,改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方式,推动该课程教学获得更大成效。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是我国小学教育机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高效的课程教学对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积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但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教学进程陷入困境。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需遵循新课程标准,积极思考和探索新型教学策略,以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摆脱教学困境,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所面临的困境出发进行分析,研究并探讨了其相应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教学中的基础课程,涵盖了与社会生活有关的各个方面。通过学习品德与社会,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从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素质教育提倡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与道德素养,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是提高学生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冯靖 《教育教学论坛》2019,(31):112-113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肩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任务。目前,该门课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设计待创新、教材内容待充实、教学的有效性待提升。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形式、重视榜样教育、运用信息化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职德育教育关系密切,他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修养,提升个人素养的基本要求,也是目前学校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而德育课程教学又是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具体教学中应将两者紧密结合,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4.
2011版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本课程的性质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小学品德课程的核心,而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本课程的基础。在小学中三—六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目的就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祖国、世界的社会常识。从小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初步能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本课程的教学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充分体现出其“社会性”,笔者认为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提高《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效率,发挥品德课程实效性的关键是:《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在学生乐于接受的丰富活动中,使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熏陶、感染,从而使他们的道德心灵一步步成长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起到能导致行为的改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的起始阶段,是行为品格、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因而,在此阶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之中,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含义。本文在新课改高效课堂的指引下,谈一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17.
胡碧莲 《考试周刊》2014,(77):117-117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社会生活之间联系的密切。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强调教育与儿童社会生活相结合正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是因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教学不离  相似文献   

18.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重在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与态度,塑造小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情感。本文介绍了情感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并详细论述了情感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运用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帮助学生参与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在小学阶段除了向学生传授主要的知识以外,还应当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予以关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作为小学教育阶段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与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地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