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格桑 《学周刊C版》2013,(31):100-101
每逢听过一节好课后,总会有人评价说:"这节课真有味道,听起来真过瘾啊!"因此,教师要想讲好一节课,就必须把课上出味道来。本文中笔者针对当前语文课"说教味、灌输味、枯燥乏味"等较浓的情况,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从"趣味、情味、韵味"三个方面让语文课上出味道来。  相似文献   

2.
关于"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语文教学内容"是个什么问题? 语文教育研究,有一些旁人看起来很奇怪的论题:比如"语文的性质是什么?""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究竟是干什么的?""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儿!"语文教师有一个郁积于心而旁人却几乎没法理解的困惑:不知道教什么!正如一位语文教师所感叹的:"语文教师太难当',这是不少教师的呼声.难在哪里?一是无‘抓手'.  相似文献   

3.
<正>一门好课犹如一道回味悠长的大餐。细细品来,或甘甜入脾,魂牵梦绕;或令人乏味,如同嚼蜡。一节好课一定不能也不应该成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味道——语文课的韵味,让人意蕴悠长;数学课的理性味,让人思索万千;物理课的趣味,让人尝试探究;生物课的神奇味,令人心驰神往;历史课的陈香味,让人回味无穷!思想品德课是什么味道?有一点不可否认,思想品德课的特殊味道正在慢慢褪去,渐渐变得功利和干涩,  相似文献   

4.
吴静 《辅导员》2009,(10):7-7
如何让语文课兴味盎然,令学生听起来“有劲”,语文课欲“开”学生之“胃口”,一定要讲究它的“味”。到底怎样才算是上出了语文课的独特味道?笔者认为:返璞归真,简简单单地教,扎扎实实地学。语文课堂上,把课上真、上实、上美,必定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一堂“味道”纯正的语文课。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的内涵到底是什么?高质量的语文课究竟是什么样子?这个答案可能很复杂,但"语文味"应该是最基本的尺码。为什么有人说当今有些语文课不是语文课,而是思品课、历史课、音乐课?为什么有人竟说有的语文教师不会教语文?一个主要原因是语文教师对"语文味"的认识还不够,还不明白怎样在一堂课上尽可能多地"煮"出语文的浓香。本文仅举几例,以试图解说偏淡的"语文味"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6.
平时听课后,经常有教师说:某节体育课的某个环节很有"味道"。究竟是怎样的课,怎样的环节使教师听起来、学生动起来感觉有味呢?一、内容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教出味道来     
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而且应该味道十足!遗憾的是有些老师上的语文课味同嚼腊,反倒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胃口。怎样才能把语文课的味道教得浓浓的呢?一位教师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文中“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这一比喻颇给人以启示。现把教学片断实录在下,并略作评析。  相似文献   

8.
<正>钱理群先生说,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思想,有韵味的语文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你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美的世界"。语文教学有义务也有能力使学生获得这种力量,语文课应该是美的。一、感悟想象:品味美语文教学离不开美。语文课上,  相似文献   

9.
朱雪松 《语文天地》2012,(18):63-64
于漪老师曾经说:"在学校里顶难顶难的事就是上课。"语文课堂教学究竟难在哪里?难在境界。若要追求课堂教学境界,课堂教学就是难之又难的事。一堂课,如果有"字词句段语修逻文",有教师工整的板书,标准的普通话,规范的课堂语言和大方的教学仪态,已经算是规范的语文课,但若没有精神浸润,那还算不得是好的语文课。真正有境界的语文课,应该如同于漪老师所说,将语文教到学生的心里,把文章刻在学生的脑子里,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何谓语文课?语文课堂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一堂好语文课是什么样的?对此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以人为本"和"以文为本"两大原则说,有特级教师王崧舟的三种境界说(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佳境)。令外还有情感课堂说,感悟课堂说,激情课堂说,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说等等,不一而足。不管怎样,"有效性"应该成为评价一堂语文课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1.
一道可口的佳肴,应该是有味道的。同理,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应该是一堂有味道的课。对语文教师而言,追求味道醇厚的教学应该成为共识。只是我们有时不得不承认,在如今的一些语文课堂上,语文的味道却十分淡泊。  相似文献   

12.
人们听过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往往会说,这堂课上出了语文课的味道,听得过瘾。有“味道”是对课的赞赏和认可,但却又是比较模糊的一种评价,这“味道”到底指什么?到底怎样才算是上出语文课的独特味道?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语文课的独特味道就是三个字:“实”、“活”、“美”。一堂熔“实”、“活”、“美”于一炉的语文课,就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一堂味道纯正的语文课。 实 笔者有幸作为一名参赛代表参加了“第一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参赛教师都是有备而来,竟争相当激烈。自然,大家对专家评委的评课思想就极为关注。作为评委之一的钱梦龙老师在大赛期间的一次报告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作为评委,我们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多次听课,以及在搞优质课等活动中,我总是感觉语文课堂缺乏“语文韵味”。很多语文课上,教师将重点放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上,但学生并不能领略到文学所具有的独特的味道艺术。文章浅谈了对“语文韵味”的想法,并希望在“语文韵味”浸润中,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笔尖沙沙、情趣浓浓。  相似文献   

14.
论语文课的语文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作为一名语文教研员 ,在下校听课时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一节课下来 ,学生听得兴味索然 ,说 :“语文课真没有味。”看来 ,上课是否有味道这个问题 ,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笔者认为 ,课要上得有“味道” ,就得灵活地运用健康幽默的语言 ,使教学充满趣味 ;就得巧妙地运用情感熏陶 ,使教学饱含情味 ;就得切忌全盘授予 ,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使教学具有韵味。一、语文课的趣味生活中没有幽默是乏味的 ,课堂上没有幽默则是枯燥的。美国保罗韦地博士曾对 9万名学生进行过调查 ,从中得出结论 :学生最喜欢具有幽默感的老师。语文教材是一个…  相似文献   

15.
一次语文课,教师发现学生对所提问题不知所措,便责怪他们:"我经常说'书读三遍,其义自见'.如果用心去读,去感悟,怎么解答不出来呢?多简单的问题呀!"教室里更静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说:"老师,我知道'书读三遍,其义自见'.可我读了不止三次了,还是不能理解.'阅读'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读才有效果呢?"  相似文献   

16.
阅读究竟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为什么有的儿童天生就对阅读有兴趣,而有的儿童对阅读则避之惟恐不及,认为是一种"苦差事"呢?  相似文献   

17.
这次,我终于控制不住自己,发火了。语文课上,我正兴致勃勃地讲解"白鹭为什么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有一位男同学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又弯腰低头四处探寻。  相似文献   

18.
平时听课后,经常有教师说:某节体育课的某个环节很有"味道".究竟是怎样的课,怎样的环节使教师听起来、学生动起来感觉有味呢?本文即从这一角度来探讨小学生体育课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课究竟应该怎样上?一堂好的中学语文课的标准是什么?这一直是一个人们关注的问题.有人甚至认为,听课老师认为好的课就是好课,或者专家认为好的课就是好课.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是什么“搞子”(方言词汇,相当于非方向含义的“东西”)?说说我个人的理解吧:领导肯定懂,但也可能是一种模糊意识,就如同两个人谈恋爱,你说哪句话代表他们在谈恋爱?不能断章取义,只有通过现象来得出他们在谈恋爱,主要是一种感觉。但现在上课的问题是,领导说你上课没用新课程、新理念,究竟新课程在一节课中的含量应该是多少,比例有多大,谁也说不清楚。比如说合作,一节课应该合作几分钟?5分钟还是10分钟?5分钟效果好不好?合作的效果究竟好不好?等等,都还很模糊。我认为新理念、新办法不能概念化,更不能当作一个死概念。只要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不管什么方法,都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