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外",指课堂教学中没有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张扬,教学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课堂的"意外"也随之而来。她的产生在学生的情理之中,而又在教师的意料之外;她的出现如火花般稍纵即逝,而充分利用她,又会使课堂熠熠生辉;她引人入胜,而又发人深思。课堂"意外"在给教师带来几分惊喜的同时,也给教师增添了几分无奈。如何捕捉课堂中的"意外",并把她作为教学资源来开发,这个问题值得我们  相似文献   

2.
朱瑛 《辽宁教育》2006,(11):50-5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流、相互探讨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思维的流动不再是单向的、封闭的、一元的,而是多维的、开放的、多元的;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相互碰撞、接纳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课堂上随时可能发生一些事先没有预料的“意外事故”,如学生的回答或发问出乎教师的意料,学生的行为令教师尴尬等等。那么,如何看待这些越来越多的教学意外?作为教师——意外的处理者,如何处置这些意外,才不致课堂因这些意外而松散、停滞、混乱,反而因意外而精彩呢?  相似文献   

3.
所谓课堂“意外”往往是指课堂的现实情景与教师的预设情景不一致,具有突发性,无准备性.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张扬,课堂“意外”也随之增多,面对“意外”需要教师在尊重、爱护学生的前提下,发挥教学智慧,取得最佳课堂效果.  相似文献   

4.
王慧 《师道》2007,(6):25-26
面对课堂中的意外,教师常见的反应有三:置之不理、束手无策、懊恼不已。在这部分教师眼里,课堂意外就意味着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设计不到位。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他们千方百计的把课“做”得又圆又满,不容许学生有出错的余地。[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英语教学阶段,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运用,是通过课堂上大量的操练得来的。我们把这种操练叫做“课堂活动”。课堂活动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活动,它是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的一种活动;是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得到发展的一种活动;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一种活动;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这个活动中只是一个组织、指导和服务。而我们把教师实施这个活动的过程叫做“活动教学”。“活动教学”应多样化、生活化,更应该以促进每个学生发展为教学目标。那么,怎样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活动教学”呢?  相似文献   

6.
周玲萍 《考试周刊》2009,(45):221-222
课堂“意外”往往是指课堂的现实情景与教师的预设情景不一致,具有突发性,无准备性。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张扬,课堂“意外”也随之增多,面对“意外”,教师需要在尊重、爱护学生的前提下。发挥教学智慧,让这些“意外”演绎精彩。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中难免存在各种“意外”——学生在课堂上常常会做出一些令人始料不及的举动或提出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有的教师千方百计把课“做”得又圆又满,不容许学生有出错的余地。  相似文献   

8.
别文录 《河南教育》2006,(2S):38-39
时下,很多语文教师追求或者苛求在公开课、观摩课教学中出现“生成”的场面,好像课堂没有了生成,就束缚了学生的手脚,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课堂就不精彩。当然。对课堂生成性的关注;昭示着教师对改革的极大热情,表明了教师的新课程理念已经向实际课堂渗透,这的确是件令人激动的事。但关键是,在预设的课堂中碰到意外的信息时。教师是否有能力准确地把握住生成的价值;并及时做出符合教学目标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中难免存在各种“意外”——学生在课堂上常常会做出一些令人始料不及的举动或提出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有的教师千方百计把课“做”得又圆又满,不容许学生有出错的余地。  相似文献   

10.
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活动的阵地,是充分展示学生思维的场所。课堂上瞬息万变,经常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课堂上的“意外”是每位教师难以预料的,甚至有些“意外”会打破你的教学设计思路,使你完成不了课堂教学目标。面对这样的“意外”.我觉得作为走在新课改道路上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沿着语文的花径徜徉,内心空灵而静美! 语文教学不应过于关注眼前的功利,而应更多关注学生兴趣是否浓厚、智慧是否增长、精神是否成长。 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境界应该是充满智慧的课堂,是活色生香的课堂,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熏染的课堂。 为师之路拥有书香,成长心智、荡涤灵魂、提升境界。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王桂芹老师给人的印象。她谦逊、平和、知识渊博,展现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学生在一起,她是一位严格又谦和的良师;和朋友在一起,她是一位开朗又睿智的益友。在她的言语和文章中.你能感受到岁月积淀后智慧的光芒;从她的眼神和举止中,你会看到她的真诚。  相似文献   

12.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它是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广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不再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动态生成”也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它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勇敢地暴露意外的情况,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为课堂孕育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13.
教学细节稍纵即逝。要靠教师去捕捉。它犹如课堂的精灵。倏忽而至。稍纵即逝,让人始料不及。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小心把握。本板块呈现的案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当“意外”出现时,教师没有置之不理,也没有简单化处理。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以此为契机,巧妙引导,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或让学生再次读书,在读中寻找答案,加深感悟:或动手操作,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或组织讨论,在思维碰撞中修正和丰富认识……教学因意外而精彩,因真实而成为不可替代的一段师生生命发展的“历程”。这。看起来是一种教育机智,它的背后,其实是教师先进的教育观念在支撑。教学细节藏得很深,要靠教师去发掘。细节犹如竹笋,每“剥”一层,就有一段“鲜活”呈现出来。教师若能一层一层“剥”下去。课堂就会精彩不断。能“剥”到什么程度,全看教师的功力。本板块中,教师在细节的处理上都没有浅尝辄止,或巧妙转折。于“惯常”处拓开一片新天地;或深度发掘,引发“认知冲突”,在讨论中步步深入;或将细节做大,由单纯的“知识教学”提升到“三维目标”的整合,收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睁大发现的眼睛。捕捉每一个有价值的细节,深入发掘细节中蕴藏的教育资源,我们的教学就会因之而充满生命的律动。课堂就会因之而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14.
对现代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四重四轻四割裂”。“四重四轻”:重教学设计,轻课堂驾御;重少数思维活跃学生,轻全体学生;重认知性课堂目标实现,轻思维训练和思维品质培养;重应试能力培养。轻全面素质培养。“四割裂”:割裂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割裂主体与主导的;割裂教师情感与学生情感的统一关系;割裂传统教学合理因素与现代化课堂教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随班就读班级的课堂中,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随班就读学生。但我发现,对于“兼顾”,老师们的理解并不是很到位。表现在课堂上,有的教师认为普通学生的教学任务已经很重了,随班就读学生的质量要求又不高,根本无暇顾及随班就读学生;有的教师说起来要重视,做起来难重视,虽然做了些努力,效果不是很明显。而当我们专门要听随班就读班级的课时,有的老师又把所有可以利用的机会都给了随班就读的学生。老师的任务是使所有学生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是对人类有用的物质和能量都叫做资源,不超过限度的情况下可无限使用的资源叫做可再生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各种教学资料、教师和学生本身都是理所当然的教学资源,但真实的课堂教学又都是不可预期的,往往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意外”,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头脑中的教学理念将决定事态发展的走向。事实上,这种“意外”情况的出现,是十分难得的课堂资源,只要处理得当,很可能转化成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利用课堂资源,使之成为对教学有用的物质和能量。  相似文献   

17.
fangzil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很多数学教师在进入新课程后困惑的问题。fangzil老师在“买铅笔”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的“六急”。也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难题:一是课堂探究如何安排教学时间?二是算法多样化如何引导学生?三是课堂中如何顾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三个难题引出教师的矛盾心理:既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地探索问题,又担心教学时间的不允许;既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体现数学思维方法的多样性,又担心教学如一盘散沙无法控制;既要尊重学生自我建构的选择,又担心学生两极分化的加速。  相似文献   

18.
德育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是人们认识教学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在重新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现代思维方式为指导赋予了教学以“生成”的意义。“生成”对应于“预设”,也是新课改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本文的课堂“生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出乎教师意外的、与教学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问题的开发和处理。如何把握时机,运用教育机智,采取艺术方法,在课堂中生成教育资源,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引导学生接受道德、建构品德,这是德育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探讨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德育教师认识和掌握课堂“生成”手段,而且还可以拓展育人路径,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9.
在许多教师的眼里,课堂意外就意味着教学的设计不到位。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他们千方百计地把课堂设计得很“圆满”,不给学生留下出错的空间。其实这是认识的误区。  相似文献   

20.
“发展和创新是新时代教育的主题,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无论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还是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都十分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把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并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勇于实施。在学生的“错误”中求发展在平常的上课听课活动中,教师最头疼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给老师出了意外中的“错”,教师又处理不当,类似这样“一招不慎,举盘皆输”的例子司空见惯。而笔者最近经历的一个课堂教学片断却值得一思。(2001年6月,著名的特级教师贾志敏来我校上《程门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