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莎士比亚的创作生涯分为四个阶段。四大悲剧《汉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佩斯》均完成于第三阶段,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2.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部悲剧之一。它不朽的原因在于莎翁创作了一个未知结构。并利用这一未知结构推动剧情发展,在一个两难结构中使李尔王一步步走向悲剧。本文将从《李尔王》中的分封国土情节出发,对这一未知结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象《哈姆莱特》一样,《李尔王》也是在老剧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它于1605年写成。原剧表现的是儿女忘恩负义的内容,主题比较狭隘。莎士比亚站在先进的人文主义立场改造了原作,赋予了作品以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作者不朽的名著。《李尔王》这出推陈出新的戏剧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真实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简单对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以及其代表作品——《李尔王》做了简单地叙述,重点分析了悲剧理论;然后,基于其悲剧理论对《李尔王》的文学意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是本篇文章的重点所在.本篇文章重点借助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当中的“卡塔西斯说”、“悲剧情节论”以及“过失说”等等重点理论对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进行深刻的分析,从不同的角度,诸如性格、情节以及悲剧产生的社会效应等等多个角度,说明了《李尔王》的悲剧感的产生原因以及方式.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的两部悲剧《哈姆雷特》和《李尔王》中都出现了悲剧主人公疯癫的场景,本文简要地分析了二人的疯癫及其意义。二人的疯癫虽有不同,但有相似之处,都充满理性,闪耀人文主义精神。这也是莎士比亚悲剧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作为莎士比亚最难读的悲剧之一的《李尔王》,人们对它的主题意义的诠释也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本文试图透过故事情节和剧中人物的不同命运从生存的悖谬和虚无的拯救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解读,以展示《李尔王》作为写意悲剧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7.
悲剧往往体现着作者对现实更深刻的认识。莎士比亚一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而其中的《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则被被公认为"四大悲剧",这是莎士比亚悲剧的中心作品以至莎士比亚全部作品的转折点,是莎士比亚思想集大成者。而四大悲剧所折射的灿烂文学光芒的阴影下,则是作者体现出来的依附于权贵,取悦于王权,为王室服务的权贵思想。本文就这一现象及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刘庆争  陈志凤 《考试周刊》2007,(35):133-134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一剧中塑造了一系列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通过描写李尔王等人思想上前后的转变,以及不同人物所表现出来的高贵品质,表明了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9.
关于莎士比亚《李尔王》的悲剧意义的解释可谓人言言殊,本文试图运用结构主义"二元对立"这一概念和以及原型批评理论对《李尔王》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0.
《李尔王》原型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莎士比亚在创作九部有关英国的历史剧后,形成一种沉重甚至焦虑的历史观,这十分自然地促使他写起悲剧来。然而从1600年起,他突然偏离可信的历史,进入一种遥远的传奇语境中,《李尔王》便是其中的一座云雾缭绕的奇峰。对这出悲剧整体意义的解释可谓言人人殊。本尝试用化人类学和原型批评对《李尔王》进行一番解读。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以设置不同的人物性格以及矛盾的对立,使人物有不同的命运,以故事的形式将英国社会中男权主义思想揭露出来,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哲学思考。论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李尔王》中的悲剧特色。  相似文献   

12.
虽然莎士比亚已故去三百七十九年,但他留给后人的剧本《李尔王》至今读来还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李尔王》一剧是舞台上演出最少且最不成功的一个剧本.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李尔王》比《哈姆莱特》更受到东西方学者和评论家的注意.布拉德雷教授认为,从戏剧的角度来看,此剧的确有些瑕癖,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它的想象效果是无与伦比的.因此他的结论是:“我认为《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成就,但不是他最好的剧本.”在我看来,《李尔王》一剧中最重要的恐怕还是莎士比亚传递给我们的道德信息.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多种艺术手法构建自然、和谐的伦理道德体系,追求真善美一体的终极道德伦理鸟托邦。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对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进行解读,展现剧中人物制造的伦理道德的荒原,体验李尔的人性复归及其对亲情的守望.认为考狄利娅这一形象承载了莎士比亚道德伦理鸟托邦的理想。  相似文献   

14.
着力研究《李尔王》这个戏剧文本和伊丽莎白女王的家族史之间的关系,而这里的女王家族史可看成一个社会文本,是由不同出处的相关信息拼凑而成的。通过对比分析这两个文本在氛围、内容、人物、结局等方面的巨大相似性,这样一种假设似乎可以成立——即莎士比亚以《李尔王》托物言志,表面是在讲述一段遥远的故事,实者是在叙述一段自己身边刚刚发生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杨阳 《文教资料》2011,(5):20-21
作为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李尔王》吸引了诸多人的兴趣。因此,许多学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本文旨在研究《李尔王》中对比和烘托写作手法的运用。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读者可以了解到人性的光芒与黑暗。  相似文献   

16.
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诗人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包括《哈姆莱特》《罗米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名剧在内的37个剧本、一百多首诗歌。一般认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分为三个时期:1590年至1600年为历史剧、喜剧时期,历史剧主人公往往是文艺复兴时期个人主义的体现者,代表作品有《查理三世》《威尼斯商人》;1601年至1607年为悲剧时期,代表作品是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1608年至1613年为传奇…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清代词人纳兰性德词集版本作了全面的考察,将其全集的两个版本系统的所有本子都进行了罗列分析,指出了它们之间的渊源、差异和优劣,并对这两个版本系统以外的全集本子和选本.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8.
这本书是高尔基于十月革命前后编辑《新生活报》期间发表在该报上的一系列言论的结集,1918年曾出版过一次,以后高尔基准备再版,但一直未能如愿。直至1988年,这本书才从严密的封存中重见天日,而中国读者能看到这本书,则已经是80年后的1998年的事情了,国内还出了两个版本。在此以前,无论是从30卷本的俄文版还是从20卷本的中文版的《高尔基全集》中,我们都是无法读到这些文章的。为什么《全集》不全,还要禁锢得像铁桶一样?就是因为这本书中的全部文章都是不合时宜的思想,主要是针对十月革命前后布尔什维克的一些政策偏差而发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悲剧往往体现着作者对现实更深刻的认识。被公认为"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思想集大成者的代表作之一。而在它所折射的灿烂文学光芒的阴影下,则是体现出来的作者依附于权贵,取悦于王权,为王室服务的权贵思想倾向。本文就这一思想的体现及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旨在更加全面了解莎士比亚的思想和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的创作生涯分为四个阶段。四大悲剧《汉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佩斯》均完成于第三阶段,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在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创作基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看到人文主义的理想远远没有实现,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还很遥远,新势力和旧势力的较量愈演愈烈,人类的真诚、善良、尊严和仁爱受到私欲、野心、狡诈和残忍的腐蚀与践踏。他不再那么乐观了,而是把满面愁容和满腹的愤怒化为巨大的力量,凝聚在笔墨里,写出了不朽的四大悲剧。时间已过去了近四百年,莎翁的四大悲剧仍然值得我们继续研究,他作品中丰富的内涵,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