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6 毫秒
1.
明察秋毫     
明察:看清楚;秋毫:秋天鸟兽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微小的东西。目光敏锐,能够看清楚极其微小的东西。表示能洞察事理。  相似文献   

2.
《语文知识》1998年5期《“胈”正解》一文说:《五蠹》中“股无胈,胫不生毛”的“胈”,课文注释为“大腿上的肉”是不正确的,正确的解释应是“大腿上的细毛”,泛指人身上的细毛。因为旧《辞海》作“股上小毛也”解,《汉语大词典》也释为“人身上的细毛”。以上对“胈”的解释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未必。因为古人对“胈”的解释原本就不一致,注音也不尽相同。如《广韵》解为“股上小毛也”,而《韵会》则解为“肤毳皮”。还有的解为“白肉也”,如《史记·司马相如传》:“躬胝无胈”注:“胈,白肉也。”其读音,《广  相似文献   

3.
现行高中《语》第五册《齐桓晋之事》一中有“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一句,对“秋毫”一词注解如下:鸟兽秋天生的羽毛,意思是非常纤细。稍加品味,你就会发现这个注解有失准确。  相似文献   

4.
《包头函授》80年第3期渊林同志的《“茹毛饮血”新解》一文,就其中“毛”与“血”两字提出新的见解,认为“毛”、“血”非鸟兽之“毛”、“血”,当为“草”与“水”,“‘茹毛饮血’就是‘茹草饮水’”。细经审度,未敢苟同,质疑如下: 关于“毛”字,渊文据《左传·隐公三年》(文章误引作《左传·隐公元年》)中“涧溪沼沚之毛”一语及杜预注:“毛,草也”,而断定“毛”“并非鸟兽之毛”。其实“毛”字在上古作名词用时,有三种意义:即于人为毛发;于鸟兽为毛羽;于山泽为草木。此三义并见于《左传》。《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注云:“二毛,头  相似文献   

5.
“恰恰”辨     
《古诗三首》之一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六年制小语课本第10册第3课)是一首意味隽永的诗篇。其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是典型的工对。“恰恰”一词,教材和教参书训为“黄莺的叫声”,值得商榷。对“恰恰”的词义理解是有分歧。查阅新版和旧版《辞海》的诠释便不一样。旧版《辞海》释为“适逢其时之谓”;而新版《辞海》却注为“形容声音的和谐”,现在的诸多选本也是这样解释的。笔者考究,觉得还是旧版《辞海》的诠释合乎诗情,理由如下:一是从历来对“恰恰”的用法看。古典诗歌里用“恰恰”来形容莺声或一般鸟声是…  相似文献   

6.
<正> 这里的“从某”,指解释会意字所用的“从某”;“亦声”,指解释会意兼形声字所用的“亦声”。 (1)髦:从髟,从毛=从髟,从毛,毛亦声 《说文》:“髦,发也。从髟,从毛。”而《广雅·释器》则云:“髦,毛也。”又《仪礼·既夕礼》:“马不齐髦。”注:“齐,翦也。今文髦为毛。”又《辞源》(修订本)“髦”字条下注:“鸟兽之  相似文献   

7.
1.明察秋毫:意为眼睛明亮得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生的细毛。形容目光敏锐,观察入微。沈复《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源于《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2.怡然自得:形容喜悦而满足的样子。《童趣》:“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有一首梁小斌的诗《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这首诗因其过于“朦胧”而造成了师生在理解上的障碍。学生总是追问 :“为什么将秋天比作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第二节中的六个‘我’分别指什么 ?‘辉煌的屋顶’‘优美的思想’又可能指什么 ?为什么说我有一颗种子已经被遗忘 ?”这些问题教学参考书上没有给予适当的解释。对此 ,笔者以为 ,尽管这首诗比较“朦胧” ,但一些基本意思还是可以讲出来的 ,也是应该讲出来的。一、把“秋天”比作“河流”意在说明秋天如同河流一样生生不息 ,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深沉”原指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说道:“[王]连谏曰:‘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丞相秉钧衡之重任,而自远征,非所有也。’”这里的“不毛之地”,很容易被人理解为不长毛草的地方。翻查新《辞海》的“毛”字,果然解释说:“指地面所生的草木。如:不毛之地。”“草木”之意是由“毛”的本义类比引申出来的意义,这种解释貌似合理,实为不然。《说文解字》“(?)”字下,段注云:“按毛苗古同音,苗亦曰毛,如不毛之地  相似文献   

10.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是伟大教育家孔子总结的教学经验,也是最早提出来的启发教学。它为当今不少教育工作者所认可。这句话是什么意义呢?宋代的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通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朱注《四书》)就是说学生对事理没有达到求通而不得通,想说而未能说的时候,就不要急于去启发。可见孔子的启发是有条件论。的确,孔子是善于把握时机的,如他的学生子贡问。“穷而无谄,富而无骄,  相似文献   

11.
但是,课本没有对这个词作注。笔者查阅了《辞海》《辞源》等工具书,《辞海》只收有“无数”词条,《辞源》则收有“无量”“无数”词条,但均无“无量数”一词。无怪乎学生疑惑不解,不少教师也为之困惑。“无量数”是什么意思?上海师大语言研究所所长张斌先生认为:“‘无量数’是一个古语词,意思是多。无量即不可估量。如:《吕氏春  相似文献   

12.
毫bo毫hao毫.大立牢作再.本县地名是县,是商场立都之地,在今安徽省的西北部,为老子、曹操、华论的故里。毫,本来只有“豪”字。“豪”,原指野猪身上的刺,也兼指长而尖的细毛。一直到了宋代,《集韵》才录有“毫”字,原因待考。“毫”的意思侧重于细而长的毛。例如在《齐桓晋文之事》中的“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句,用的就是本义。进而引申比喻为小、少、微、细。例如《鸿门宴》中的“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用的就是比喻义。欧日是“七”(们6)不是“毛”,是“毫”不是“毫”。茶to荣。hd茶,就是古“茶”字。“茶…  相似文献   

13.
不少的人往往把“老奸巨猾”、“狡猾”中的“猾”字写成“滑”。为什么会造成如此的错误呢?其原因是对“猾”字的字义缺乏完全的了解。包括《辞海》在内的许多工具书,仅仅把“猾”字解释成“狡诈”、“扰乱”。其实,它们的这些解释都带有一点片面性,因为它们都只是讲的“猾”字的引申义,而没有讲出其本义。对于“猾”字的本义,据清代黄钧宰的《金壶七墨》记载:“猾”,其毛白,其体圆。皮肉坚而齿牙利。途行遇虎,则环缩如球。虎前(饣舌)之,屏息不  相似文献   

14.
《语文知识》1998年5期《“胈”正解》一文说,高三册课本将《五蠹》中的“股无股”的“肱”注释为“大腿上的肉”是错误的,正确的解释应是“大腿上的细毛”,泛指人身上的细毛。因为旧《辞海》作“股上小毛也”,《汉语大词典》也释为“人身上的细毛”。此外,还有《语文教学通讯》1997年12期《课文质疑五则》和同刊1996年12期《<五蠹>注释指瑕》等文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四册《庖丁解牛》一课有这样两句话:“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课本对“无厚”注解为“没有厚度”。再薄的刀刃也有一定的厚度,怎能说“没有厚度”呢? 查《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和《辞海》,对“厚”和“厚度”的解释基本相同,即对“厚”解释为“扁平物体上下两面的距离大,与‘薄’相对。”对“厚度”解释为“扁的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又查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相似文献   

16.
“茹毛饮血”已为人们经常用来说明原始人类的饮食状况。“茹毛饮血”一词始见于《白虎通》、来源于《礼记·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这段记载并没有说明原始人类怎么个“茹毛”法。孔颖达在《礼记疏》中说:“饮其血茹其毛者,虽食鸟兽之肉。若不能饱者,则茹其毛以助其饱也。若汉时苏武以雪杂羊毛而食之是其类也。”陈澔在《札记集说》中则说:“未有火化,去毛不尽,而并食之也。”《辞海》释“茹毛饮血”,“谓太古时人们还不知熟食,捕到禽兽连毛带血吃。”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编《汉语成语词典》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编《汉语成语小词典》的释义也同此。我们认为达  相似文献   

17.
《辞源》、《辞海》在解释“杀青”一词引用《后汉书》“李贤注”时,因断句不当而造成歧义。又由此衍生出有人认为清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的错误解释为正确解释。其实,只要对“李贤注”作重新标点和理解,以上两个问题则迎刃而解,“杀青”词义也就得到了正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第五册《孔乙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这句话中的“大抵”一词,课文注释为“大概”。笔者以为此注欠妥,理由有二: 一、查阅《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大抵”均解释成“大概;大都”的意思。这就是说,“大抵”一词有两个义项:一种是表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出师表》中“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句、历来注家甚多。初语六册课本是这样注释的:〔泸〕水名,现在的金沙江。〔不毛〕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毛,苗。关于“泸”,此外还有两种注解:(一)泸水,金沙江的支流;(二)泸,泸水,古水名。一名泸江水。指今雅砻江下游和金沙江会合雅砻江以后一段。新版《辞海》就是这样注  相似文献   

20.
一、《论语二则·荷蓧丈人》中“以杖荷蓧”一句,课本注释为“用杖肩挑着草编的田器”。对“蓧”字只注了音(diào),未加解释。依据这句的注释,“蓧”当然是“草编的田器”了。是什么草编的田器?真令人费解。《说文大字典》注“蓧”为“荷草竹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蓧”为“古代除草用的农具”,《辞海》将“蓧”注为“一种竹器,古代芸田所用”。因此,把“蓧”注为“古代除草的竹器”,把“以杖荷蓧”释为“用杖肩挑着除草的工具”,既通俗易懂,又符合文意。二、《书博鸡者事》引用《孟子》里的典故,称姓臧的上司为“臧氏之子也”,致使此人怨毒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