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清代对武术产生直接影响的宗教多为民间宗教,禁教(民间宗教)不禁拳的环境下,民间教门大都借传习武术来掩蔽其宣传教义,并借此发展组织和蓄养武装力量。民间宗教对清代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武术的传播;教化了武德的内容;加剧武术与神仙、玄虚思想融合。  相似文献   

2.
清代的各类秘密结社,是当时民间武术活动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媒介。本文首先对秘密结社的三类组织中的武术活动概况分别进行了勾划,分析了它们各自武术活动的特点和形成某些文化遗存的历史背景。其次,又从正反两个方面简要考察了清代秘密结社武术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其中,特別对目前武术理论研究中争议颇大的某些拳种的历史文化渊源,以及至今民间仍流传的某些拳种的历史演化进行了论证。希望本文的研究,能给武术理论中某些问题的探讨提供一点历史的线索。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的视角,寻究明清时代大陆移民台湾对台湾武术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大陆武术对台湾较有规模的传播始自明代,一直到清未。是三四百年前大陆移民渡海带入台湾,根植于台湾。大陆的军事移民和民间移民对台湾武术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大陆军事武艺和民间武艺对台湾武术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刻而又深远的影响。明朝中叶和明郑时期的军事武艺,对台湾武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清代台湾武术的形成和集成发展创造了条件;清朝前期,台湾社会动荡不安,社会各界习武成风,大陆武术各拳种流派在台湾广泛传播中,融合发展;清朝中叶,台湾社会从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建立了以血缘族亲为群体的宗族制度,出现了返乡寻根续宗潮流,台湾武术随着族人返乡寻祖与祖籍地的武术得于交流,大陆武术也从单向传入向两岸相互交流方向发展,台湾武术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南派武术体系;日据时期的台湾武术,在困境中传承缓慢发展。台湾武术是中华传统武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两岸中华传统文化共同体的重要标识。  相似文献   

4.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清代秘密结社与山西武术发展的相关联系做了论述。研究发现,清代秘密结社对山西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的“从业人口”和发展空间。对清代山西武术与秘密结社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社会学研究,目的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个视角或是一条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通过历史文献资料、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结合中国武术产生的原因对武当山武术活动的形成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禹侵伐三苗之战促使了武当山原始部落武术器械和技击技能的发展;宗教祭祀活动的武舞“干戚舞”在促进部落武术发展、普及的同时,更标志着武当山武术的诞生。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梳理有志之始的明代及以降的南宫民间体育活动内容。认为,节日庆祝是民间体育传承的脊索;生存防卫使武术成为民间体育核心内容;宗教礼仪活动不断拓展民间体育内容。地方志体育是民俗文化的重要支撑,建议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7.
梅山武术产生于农耕文明,农村是其重要的生存土壤,随着农耕文明的逐步没落以及梅山地区民间老拳师的相继辞世,梅山武术的生态环境已被严重破坏,在官方和民间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因此采用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梅山武术的发展现状和梅山武术传承人的保护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作为我国村落体育的一种发展模式——“梅山武术”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摘要:武术的发展壮大与民间武术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历史中“侠以武犯禁”为民间武术组织的建立提供了外部条件,而“忙来种田,闲来造拳”的习武之风则为武术提供了内部动力。然而,随着历史的转变,制度化、系统化、科学化、法制化的现代社会组织成为主流,民间武术组织在由传统迈向现代的过程中暴露出许多发展困局。在查阅文献资料、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民间体育组织的相关理论,针对当前民间武术组织困局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认为:民间武术组织根植于民间社会;民间武术组织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引导和宏观调控;部分现行管理制度在民间武术组织中“水土不服”;民间武术组织“自组织”能力不强,缺乏资本的创造能力。针对现状和困局,通过协同合作、社会互动、网络传播等方式改善民间武术组织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9.
镖局的生存空间与民间武术的传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论述镖局产生的社会条件的基础上,引申出了镖局的业务和镖师所需要的业务素质:1)镖师要有过硬的真功夫;2)镖师要有高尚的武德。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镖局对武术进步的积极作用:1)推动了民间武术的传承;2)促进了武术的交流和创新;3)弘扬了中华武术的武德。  相似文献   

10.
武术拳种受着地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特点和武术文化特色.齐鲁地域风土民情和文化宗教传统的丰富性,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多样性,极大地丰富了武术拳种的人文因子,造就了中国武术拳种的丰富和多样.从齐鲁文化的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的视角出发,探讨齐鲁文化对武术拳种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以唤起对不同地域武术拳种特性研究的关注,以期为武术拳种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为武术学科的全面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明清镖局的产生、发展、分类、管理、业务与生存空间进行研究,探讨明清镖局与武术传承的关系。结果认为:镖局是为商人的人身及财产等提供安全保障的商业机构,起源于明末清初个体行为的"镖户走镖",发展完善于清代主要依靠师徒传承培养武艺人才,以武术为基本营业手段,武术技术是镖局外在的生存基本手段;武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镖局内在的生存之道。其中师徒关系武术传承下的道德约束,是镖局商业成功运营之本质——信托责任的内在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上古巫术,影响至深至极,乃至科学昌明的今日,依然有不少孓遗。巫术与武术的交融,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武术愈加神秘,也因此更显文化内涵,这是实际存在的现象。本文通过研究,认为早期巫、舞、武的合一,对后来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套路武术中的技击成份,属于巫术的残存;其次,清代秘密结社组织中巫、武的合一,促成了武术与气功的结合;此外,今人所谓的仿生拳或象形拳,也可以从巫术中找到其影子。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社会转型的价值观念、经济利益结构和社会心理结构三个核心层面,系统分析了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必须以批判的眼光来继承和发展武术文化,培植武术的多元化发展;用商业体育的思维观念来推动武术文化更大范围传播;重视民间武术的普及与推广。  相似文献   

14.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SWOT战略分析模型,对河北民间武术所面临的环境进行系统的、有目的的分析,进而明确河北民间武术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为河北民间武术发展战略选择和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纵观世界宗教,除某些原始自然宗教外,大多数神学宗教是不能涵容强烈攻击行为的。佛教更是如此。但在中国佛教中却出现了有名的少林武术,这种现象是极其特殊的,这是由于,出于种种历史机缘和个人因素,中国佛教同武术文化之间发生了一种粘附性的双边关系:其一,创寺者跋陀及其弟子个人嗜武因素;其二,当时的阶级冲突因素;其三,少林僧助唐事件;其四,少林寺作为中国佛教禅宗发源地所提供的特殊宗教宽容因素。正是因为以上因索的整合作用和合力,导致了明清时期武术同佛教共同创造出了少林武术,形成了以少林拳和少林棍为核心的武术拳械技术体系。但是,中国武术同佛教理论还没有发展为日本武道那样的禅武内涵性融合,这是今后中国少林武术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西方宗教、民间宗教和中国传统宗教共同构成了晚清宗教多元化的体系,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为探索民间武术组织服务于乡村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在传统社会,民间武术组织以武德传承强化乡村德治机制,以门规戒约规范乡村法治秩序,以家长制参与乡村自治实践。而进入现代社会,民间武术组织服务于乡村治理面临着传统德治弱化、法治建设不完善、参与自治机制不健全三方面的困境。提出,民间武术组织要建立新的道德体系,营造乡村治理的德治氛围;加强组织治理,强化乡村治理的法治理念;深化自治实践,主动承担乡村治理职责功能,旨在为更好促进民间武术组织有效治理、推动乡村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传统”是对个性化的块茎事项广泛认同后,凝练出一统化的树状法则,使得文化在遵循这种普适规律不断地发明中世代相传。对“传统的发明”中,富有活力的民间块茎思维生成是一种充满自由的发明,这是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所在,具备高度整合能力的国家树状思维则是集大成的发明关键。经过实证与理性分析,源自民间、有待于国家进一步支持的,通过故事情节制造悬念、以丰富的传统拳种展示技术自由的“竞艺武术”是继“竞技武术”之后的“传统武术”的当代再发明。“竞艺武术”不仅符合当代体育竞赛属性,还充分地继承了武术传统,平添了传统文化含量,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不失为武术文化演化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摘要:近代前期武术从业者群体的兴衰是该时期武术发展轨迹与特征的历史观照。运用职业社会学的视角,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以武术从业者群体及其生存活动为研究对象,梳理武术从业者群体的变迁脉络,提炼其内在逻辑,为当代武术发展提供历史镜鉴。主要结论:1)近代前期武术从业者群体的职业活动呈现“生存挤压与社会低位”的总体特征,该时期的武术发展呈现冷热交替与高低起伏的历史特征;2)其群体的职业流动呈现“官方→民间”的特点,其群体的武术技能呈现“地位重要→地位冲击→地位挤压”的特点;3)其群体主要集中在社会底层,并带有一定的江湖文化色彩,社会地位低下;4)官方和民间是其群体生存活动的双重渠道,也是武术传播的双重渠道,应充分发挥民间渠道的力量推动当代武术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文化生态视野下中国民间武术拳种价值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化生态视野下,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民间武术拳种的价值开发进行探讨,通过分析得出,尽管民间武术拳种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生态空间在不断发生嬗变,但其仍然具有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功能:防卫功能、休闲功能、维护民族文化生态功能,同时进一步提出民间武术拳种价值开发原则和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