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原来的《思想品德》课改为《品德与生活》(低年级)、《品德与社会》(高年级)。充分体现出孩子的品德教育与生活,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折射出许多生活的气息,这是我们教师所迫切希望的。但现在我们大部分学校还在使用老教材,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等到新教材。教师不能被动等待,应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的品德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学校、家庭、社会都成为品德教育的场所。新课标不仅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而且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教材并不等于课程资源,教材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3.
方禄安 《考试周刊》2009,(21):118-119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担负着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标准的基本线索就是回归生活。这一核心理念不仅仅是体现在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品德教育观,在品德教育方面坚持生活德育的理念,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将品德与生活、道德学习与生活学习有机地统一起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索、热爱生活的儿童。  相似文献   

4.
林立村 《时代教育》2014,(6):161-162
《品德与社会》课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脱离了现实的品德教育就会失去其实际意义。因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回归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教学中要因地制宜,结合情境,充分利用社会中的实际案例拓展教学空间,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实效性。因此品德课教学就应该由教材、学校拓展到社会生活当中,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5.
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生活》(4册)《品德与社会》(3册)是我省通过教育部审查的第一套同类教科书。该教材以其鲜明的特色获得了有关专家的肯定。一、教材编写思想充分体现了教改新理念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颁行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都十分强调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因此,山东人民版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始终遵循着让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理念,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教材要“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新理念。每册教材都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使学生的认知在现实生活中提升;…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程的顺利实施2003年9月《品德与生活》如沐春风般进入了我们的校园,给新课程增添了更多生机。《品德与生活》课程在内容、形式、理念上较《思想品德》都有重大突破,要想真正上好这门课,我们广大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新课标,钻研新教材,尤其是要更新教育思想,树立新的理念。在教学中做到:以活动为中心,以情感为主线,转变教师角色,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一、以活动为中心,发挥教材的创造性、开放性,使学生在建构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提出《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我们的品德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带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的过程。我们的品德课教师要学会利用教材每课编排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生活  相似文献   

8.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及其部分教材已经使用,为了更好的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深刻体会和真正发挥其教育的实效,本人就其课程的基本特点谈点自己的认识,以求方家指正。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主要的综合活动实践课程。首先,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文化、科学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品德与社会”将品德、行为法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9.
范国强 《广西教育》2012,(37):85-8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只有将生活与品德教育有机联系起来,才能取得理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价值。教师选择的教育内容、教学形式应尽量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让学生能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来观察社会、感受社会、研究社会。从而达到教学服务于生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课程,有着丰厚的教育内涵.但教师在教学时总觉得很困惑:教材中只选取了儿童生活中有代表性的材料,以简单的几张图片和简短的几句文字说明等范例简单呈现,怎么支撑40分钟的一节课?其实,<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早就明确指出:教材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开拓教学空间,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好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在编排上充分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课程性质,并注意与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以及中学《思想品德》等教材的上下联系,避免了重复和脱节。  相似文献   

13.
在绍兴县“思品社会”教研活动中,我听了一位教师组织引导的《寸金难买寸光阴》一课,印象颇深。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特点,让人感觉到:品德课堂原来这么美!一、生活性新课标指出,“思品社会”课程的内容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真实的生活、普通的生活、日常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正在进行的生活)、首属群体中的生活(在儿童主要生活圈中的生活)。身边的例子就是最好的教材、最好的资源。冬天到了,“学生不能按时起床”是家长向老师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课始,执教老师向学生播放了自拍录像《一分钟》:起床时间…  相似文献   

14.
《思想品德》教科书(试用)及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分别是在当前新课改前后浙江省3—6年级使用的小学德育教科书。通过分析、比较不同时期两套教材中呈现的教学活动形式,发现两套教材在教学法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与新课改前《思想品德》(试用本)相比,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的教法设计更有利于学生展开积极主动的道德学习,这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小学德育教与学方法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观念与教学新理念有着激烈的冲突,加上当前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一些学校的《品德与社会》教育存在着"假、大、空"的问题,许多教师教学观念依然封闭,无法跟上新课标的发展。作为一名面处教育改革的品德老师,如何转变当前教学现状,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是我们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6.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目标追求的基本理念,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儿童的生活为主要教育背景和教学素材,在生活情境中实施教育,突出体现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贴近于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提升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能力,使《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找准了位置,为我们走进新课程,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创造美好的教学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正《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充分体现了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征。因此,教师在进行《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时,应将教学活动置之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让《品德与生活》的魅力在生活中升华,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从而让品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作为一名品德教师,我清楚地知道"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最有效的途径当然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人教版)教材,是课程教材研究所综合文科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分别根据教育部2002年5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课程教材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是多年从事教材研究编写和出版的专业机构,有着丰富的教材编写和出版经验。但是,我们深感到,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仅仅凭借已有的经验,是不够的。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挑战,我们是在不断地总结以往品德和社会课程教材编写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以研究的态度来思考教材改革和教材编写的。现将本套教材编写的目的、指导思想以及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的思考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9.
伴随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思想品德课》改编为低段《品德与生活》和高段《品德与社会》。从科目上看,它是从单一的品德教育课走向综合的品德实践课,而从课程体系、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上看,它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挑战。为实施新教材、新理念下的教学,需要教  相似文献   

20.
学生的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资源。如何使用好《品德与社会》新教材?怎样让我们的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由说教走向生活化、教学形式由说教走向活动化、教学时空由说教走向开放化、教学评价由说教走向多样化等方面的做法进行简单的阐述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