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2001年到2006年,笔者曾5次赴京采访一年一度的全国人大会议;从2000年到2007年,笔者连续8年参加海南省“两会”报道。笔者的切身体会是,“两会”报道是个富矿——值得所有时政记者们深挖的新闻富矿。  相似文献   

2.
在“两会期间”,我有幸和其他4位同志一起,组成了扬子晚报“两会”报道组,全程参加了“两会”报道计划的拟订、会议报道工作。现在再回望这一个星期的紧张工作,感受最强烈的就是:“两会”是座新闻大富矿,要追求“产金量”,相对并不太难,但要从这座富矿中力争多“挖”一点含金量高的新闻,不容易。  相似文献   

3.
备受关注的“两会”已落下帷幕,每年的两会都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同时也是传媒界各类媒体各显其能的“比武盛会”。如何在激烈的新闻大战中挖掘到最有价值的信息,并突破以往会议报道的模式,做好两会报道的优化传播,是提高两会报道质量的关键,综观今年的两会报道,笔者发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色。  相似文献   

4.
每天,翻开报纸,我们都会看到大量的会议新闻。它已成为宣传和解释党的方针政策、传送某个领域或者某个方面新信息的一种主要报道形式。如果我们逢会就报,报道方式又是老套路,势必把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淹没在套话、空话和长长的名单之中。读者不感兴趣。其指导性也就大大削弱了。那么,会议报道到底如何改?首先。不能“有会必报”。会议能否成为新闻,关键在于会议内容有无新闻价值。有的会议,如“两会”、“党代会”等重大政治性会议,不论其开会本身还是会议内容都有新闻价值。而有的会议,如工作例会,专业会议等,开会本身也许没有什么新闻价值,不能成为新闻。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的话:会议被称为"新闻富矿",每年的两会报道更是党报、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的"重头戏".但是程序化、模式化的倾向,使传播效果不能尽知人意.改进会议报道,一直是业界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都市报都是靠社会新闻打天下,对会议类、党政类等看起来硬一些的新闻给予的关注不够,造成报纸有重量缺分量、内容多精品少等缺陷。不是都市报的读不需要了解此类新闻,而是报纸如何去做,如何将读关心的东西挑出来,都市报也只有做好了这一点,真正成为“信息梳理机”、“观点提供商”,才能真正增强竞争力,实现竞争力的转变。为了突破会议报道模式,创新出彩,让读满意,在竞争中领先,半岛都市报早准备,早介入,充分挖掘新闻资源,调动各种编辑手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大大提高了“两会”报道的吸引力、影响力、感染力。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河北电台今年的全国“两会”和省“两会”报道,在“规定动作无遗漏、程序报道零差错”基础上,拓展报道范围,创新报道形式,进行了新的探索,实现了新的突破:协调十几家电台联动,聚焦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跨省采访省内外代表、委员190多人;围绕两会审议讨论重点、百姓关注热点,推出了《兴省方略》、《基层心声》等几个各具特色的栏目。受到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的表扬:省人大、省政协对我台的报道致信感谢;兄弟媒体记者说,河北电台的两会报道“站位高,很有创意”;许多听众反映,两会报道“可听性更强了”。 对今年的省“两会”和全国“两会”报道,各级领导重视,听众瞩目。如何进一步搞好“两会”报道?会前,杨兴盛台长在两会报道组织动员会上提出明确要求,他强调要把握基调,发挥优势,探索创新,提高质量;并在会议期间,亲临一线谋划指挥。副台长魏雁志、党总支书记刘晓雪等相关领导也到会指导。 今年河北电台“两会”报道进行了哪些探索?为搞好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提供了哪些借鉴?参加“两会”报道的部分人员从不同视角写出了各自的感悟。下面摘发几篇文章,以引发大家对今后“两会”和其它新闻报道的更多思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会”报道,一般都是各媒体当年报道的重大“战役”。可会议年年开,报道年年做,长久以来总是少有新意。然而今年“两会”报道,却让人耳目一新,全国不少媒体均有出色表现,有不少让人眼睛一亮的好稿子,也有不少引人回味议论的新观点。报道内容形式变化,背后的新闻观念变化更加耐人寻味。本文试以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今年的“两会”报道①为例,作简单分析。一新华社今年的“两会”报道,按内容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会议报道、议案与提案报道、代表生活报道、相关评论。单从体例上看,与往年差别并不大。然而细读之下发现,报道角度、内容,…  相似文献   

9.
50年“两会报道”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两会报道”经历了一个从就会议本身报道会议的单一程序性报道逐步演变为中央领导同志活动报道、深度报道和专题报道、各代表团审议报告的综合报道、现场特写新闻和通讯、记者招待会报道、代表和委员的发言和访问记、会外配合报道、图片报道等多种样式的发展过程。  在 50年的时空跨度中,我们不难看出“两会报道”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在新闻性、可读性、贴近性方面不断发展,强调新闻报道的新闻价值,关注老百姓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两会报道”体现新闻规律的进步越来越明显。需要指出的是…  相似文献   

10.
过多过滥的会议报道,令人生厌,可是新闻圈内人皆知,出入会议、采访会议,是新闻记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会议也是新闻的“富矿”。新闻史上许许多多的精品名篇,就出自会议。对创新会议报道的要素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把握搞好会议报道的规律性、增加会议报道的创造性,跳出会议报道一般化、程式化的“窠臼”而赢得受众。  相似文献   

11.
“两会”是代表、委员商讨国家大事和发展战略的“政治盛会”,也是社会公众参与政治生活的“制度窗口”。一年一度的“两会”报道,应该是严肃性的、政治性的会议报道。网络报道相对于传统媒体报道如何把这些严肃的会议报道变成有血有肉的民生新闻,一直是媒体报道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报道略显轻松,也仅限于互动部分。普通的新闻和专题制作还是严肃有余,轻松不足,多严肃性,少亲和力。  相似文献   

12.
会议新闻是媒体报道的重点内容.但一直以来不被受众所看好。会议是新闻的“富矿”.这是业界的共识.但为什么“富矿”里淘不出太多像样的“矿藏”.应该以怎样的新闻理念报道会议.现在的会议新闻报道中缺少什么.又当怎样来衡量会议新闻传播的效果等等.这些都是会议报道中应该注意而没有得到重视的问题。为此.本刊约请了几位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有独到见解的业界同仁、专京学者撰文,期望给大家一个改革思路.同时也欢迎更多的读者抒发真知灼见。[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肖璞 《中国记者》2012,(4):37-38
如果你是记者,把两会报道看作是一项常规的项目,你没有错.如果你是记者,把两会报道看作是一个资源丰富的新闻富矿,也没有错.虽然“年年两会年年报”,但你一定能找出今年与往年的不同.2月25日起在“新闻联播”等重点栏目中首次推出的系列报道《在基层·两会推动力》就是这种节目样态的一种全新尝试.  相似文献   

14.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2009年中国“两会”吸引了超过3000名海内外记者采访,每天向世界提供大量的新闻。各媒体或辟出大量版面,或腾出黄金时段,派出大批记者挖掘这一新闻富矿,以其吸引读者,占领“两会”报道的新闻制高点。笔者仔细翻阅了《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15种报纸,发现相较于往年,今年的“两会”专刊报道亮点频出:更强化报告解读、更注意民生报道、更注重话题报道;  相似文献   

15.
时政报道是每一家党报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每年的人大、政协会议,各家党报都全力以赴报道。但由于"两会"程序性报道比较多,因而许多党报的"两会"报道不仅没有发掘出新闻富矿的应有价值,反而流于程式化,枯燥无味,苍白无力。近几年,《伊犁日报》在时政报道特别是在"两会"的报道中,把着力点放到创新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得到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政领导、"两会"代表和委员及广大读者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相似文献   

16.
陈瑶 《声屏世界》2011,(11):50-50
新闻需与时俱进。时政新闻需要与时俱进.樟树电视台通过改革会议报道做精新闻。今年的“两会”,《樟树新闻》在传统的报道“两会”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本台评论,把代表、委员讨论的话题集中在百姓关心的热门话题上,取得了较好的报道效果。另外.围绕主题做新闻,把镜头对准老百姓。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对重大活动、重大会议报道的思路需要做一些改变,话语创新应该是当下值得研究的课题。过去总觉得像全国两会这样的重大主题报道除了程序性新闻外,就是这“侧记”那“特写”外加“纷纷表示”。其实很多时候,所谓主流媒体人是凭着惯性工作的,重大会议报道给人的感觉总是端着“架子”,不是主席台上,就是主席台下。  相似文献   

18.
一年一度的北京市“两会”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围绕会议展开的新闻竞争也日趋激烈,各媒体纷纷端出精彩的“新闻大餐”以飨读者。如何在做好程序性报道的同时抓好“两会”新闻。一直是党报探索的新课题。今年,北京日报转变思路,主动出击,兵分两路,各为其版,前方后方,紧密合作,程序、新闻,双翼齐飞。在对会议报道如何更好地实践“三贴近”做了新的尝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在党台、党报宣传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新闻单位党的喉舌作用是通过大量对党政机关、领导的重大决策、重要活动、重要讲话与各种工作部署的报道而实现的。会议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会议,一直是人民群众比较关注的内容,如每年的全国“两会”可谓万众瞩目。关于会议和领导人活动报道,胡锦涛同志曾明确指示,新闻单位要“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相似文献   

20.
3月1日。湖北日报派出精兵强将。参与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的报道。此次“两会”报道,前后15个日夜。前方记者与报社大本营紧密协作,开设了“网络问政”、“面对面”、“新闻会客厅”、两会特稿”、“我为两会建一言”、“张眼看两会”等栏目,全方位、多视角展示湖北代表团代表、驻鄂全国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风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