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 关于“人化自然”与美的关系问题,美学界有争论。一种观点认为,“人化自然”与美不存在任何关系;一种观点认为,“人化自然”是美的唯一形式。我持第三种观点:“人化自然”与美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范畴,它各自具有独立的结构,其中只有一个层次是同一的,其余的层次是不相干的。  相似文献   

2.
一、对马克思“人化自然”理论的再认识 美学界对未加工的自然的美有着不同的看法,这由来已久。不少研究自然美的同志都非常重视对《手稿》进行研究,并以为要科学地阐明自然美的问题,必须联系马克思关于“自然的人化”的思想,从自然与人的关系上去寻找答案。 但笔者以为,有些美学家对“人化自然”理论的把握有时还欠全面。 所谓“人化”,指的是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改造自然,使之成为人类生存发展服务的对象。这里所说的人类劳动,应指广义的生产实践,它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因此,“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应该包括人类改造对象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物质结果和精神结果,离开后者谈“劳动创造美”是很容易走向片面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的主题为“感受大自然”。围绕这一主题,选编了一组文质兼美的课文,其中《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是精读课文,并且这两篇课文有别于一般的描写大自然的文章,作者把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鱼,极其充分地“人化”。在自然的人化同时,也是人化的自然,从而呈现出一种自然的心境、自然的感动、自然的喜悦……  相似文献   

4.
<正> 二、“人化自然”动态体系中物的创造与美的创造的关系人化自然的动态体系中是不是存在物的创造与美的创造两种活动,目前美学界也是有争论的。坚持生产规律等于美的规律的观点的同志不承认有这两种活动,他们认为,物的创造就是美的创造,两者是同时发生的同一活动。我认为物的创造活动与美的创造活动虽有联系,但却是两个不同的范畴。这两种创造活动不是同时发生的,而是物的创造活动先于美的创造活动。称得上美的创造活动的,应该是在审美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人类的原始审美意识萌发于他们把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看作是一种快乐的心理。当有了  相似文献   

5.
“人化自然“是实践的创造;实践推动了“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劳动创造了客体的美,也使人实现了“自然的人化“,从而产生了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  相似文献   

6.
<正>主题内涵“自然”通常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土地、阳光、空气、水。在人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过程中,“自然”成为一种哲学概念,意为恒久、稳定而有规律的状态。“自然”还是一种境界,人与自然亲密互动,诞生了人化的自然和自然化的人。自然化的人天真烂漫,代表了人最纯真的一面。人与自然也会发生冲突,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美,审美创造是“人化的自然”和“人的对象化”的过程。在私有制条件下,人则在异化劳动过程中创造美。审美创造是人的自由自在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而“人化自然”的“化”却不能作如是观。“人化自然”是指由人的本质力量所创造并为社会的人所占有的对象世界,是打上人类活动印记的自然界。这样的自然界,其“人化”程度和范围,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不断地加深和扩  相似文献   

9.
论美的起源     
美产生于人化自然过程中工具的器官投影效应及人的对象化的感性观照,但人化自然之所以产生美,并非单纯是自然因素的作用。离开了社会因素的中介作用,人对自然几乎不能施加任何影响,自然对人只是沉睡中的存在,因而美的起源的完整的理论表述应为:美产生于自然的人化和人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0.
谈中国画与西方油画在表现上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方油画重"理",伴随着科学的发展,油画成为西方人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中国传统绘画重"意",始终表现着传统文人对精神家园的向往.西方油画重视客观物象形貌逼真的再现,可称为自然的人化;而中国传统绘画则重视物象内在精神和作者主观情感的表现,内心精神世界流于意境之美,是一种人格化的自然.  相似文献   

11.
“人化自然”与人类"人化自然"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的智力、体力外化、物化的结果。"人化自然"一方面是自然的人化,另一方面又是人的自然化,因而它体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虽然如此,但从主体性的角度看,"人化自然"本质上是属人的。因此我们说"人化自然"...  相似文献   

12.
“自然”是马克思自然概念的核心概念。学术界大多把它理解为“人化自然”,也就是从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突出其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性质。其实,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也隐含着“自在自然”。马克思认为,“自在自然”指优先于人的天然自然,是人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人化自然”指以实践为中介的自然,突出了自然的“社会-历史”性质。  相似文献   

13.
自然美有直接经过人工改造和未经人工改造的区别,后者又可称为“天然状态”的自然美。为什么这些客观自然物能变为审美对象,具有美的属性呢?对于前者,因为它是在人类物质交换过程中,客观自然物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成为“人化自然”(有的并不都是美),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即马克思说的“劳动创造了美”;而后者怎样呢?这是议论最多、时间最长,又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凡涉及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对“自然的人化”和“美的规律”问题,我的再论发表后,又读到王人恩同志的《再谈》与刘平同志的《“自然的人化”与“美的规律”再思考》(均见本刊),后者既不赞同我的某些观点,也不赞同王人恩同志的某些观点,看来还有必要继续讨论。分歧意见的焦点在于:(一)“自然的人化”到底是全面一次实现的?还是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步实现的?(二)“自然的人化”到底是“自动”人化的呢?还是“被动”人化  相似文献   

15.
人自然生成(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使自然人化(在人类涉足的地方,都打上了人类的印记),可谓“天人合一”,这是一种常识。人的生命节奏是大自然节奏的产物,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特征,也是人的生理活动规律的最明显的表现。如今,科学证明,人体中没有哪一种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是没有节奏的,人体内每一种器官的自主性活动,都有自己的与大自然变化相关的“时间节拍”——日、月、年的循环。人的世界本来没有把自然与人为、客体与主体相分离,人的“身体的律动与自然的律动是  相似文献   

16.
黄山多奇石。而且有不少是人们给它起了名字的。客观事物与人的感受、愿望统一起来,自然中的草、木、山、石,花、鸟、虫、鱼便都打上了“人”的印记,外国一位诗人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的,从天体宇宙到世界万物,只要人目之所及或意识之所及,那便是人化的自然。自然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是人美其“美”的,天地之间没有了人,那只是一个纯物质的死寂的世界。《黄石奇石》写的是“石”,但实则是写人,写人的认识、人的想像,写人的情感、人的美感。语文课本中,很多写景状物的文章,都充盈着丰富的人文性,所以  相似文献   

17.
将已有的"人化自然"概念加以细化分类,从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人在能动的改造自然的问题全面诠释并运用辩证思想与人类能动改造自然的目的性相结合的方法将"人化自然"分为"主动人化自然"与"被动人化自然"两种。这不仅是形式上的细化,而且是在具体内容和对"人化自然"这一人类改造自然的过渡类型所产生的影响的细化,对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礼记·乐记》所提出的‘‘物至而人化物”这一命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对这一命题的原初蕴含以及经学家的解释加以考察,可见出孔颖达氏理解的偏颇之处,也能够发掘出该命题的深刻意蕴。“人化物”所关注的是以礼来节制人的欲望,是从礼乐的相反相成来立论的,并进而考察人与物发生联系时所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在“天人合一”、前“互主体性”的观念下来论述“物人”关系的,与中国古代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一脉相承。其合理内核与马克思“异化”的哲学命题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9.
关于马克思遗著中提到的“自然的人化”和“美的规律”,是美学的根本问题,美学研究者们都正努力探讨。时至目前,谁也还不敢说自己的理解是足够全面、正确的。我在《自然的人化与美的规律》一文附注中,特别声明非为马克思遗著作注释(见《西北师院学报》社科版1984年3期),就正表明尤无此自信。近读王人恩同志《也谈自然的人化与美的规律》(《西北师院学报》社科版1985年3期),其中三分之二是对我的论点的商讨。这种学术商讨,我一向是很欢迎的,故特再论以奉答。王同志和我在认识上的分歧,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否自有人类以后整个自然界即已全面“人化”?或只“人化”其一部分,然后才再逐步扩大其范围?(二)人类生产“按照美的规律而建造”所不得不遵循的“内在尺度”,指的究竟属于主体一方面,或兼属主、客体两方面之内在固有要求?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的“世界”范畴从存在论的角度对于人的生存背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在这一范畴的统引下,海德格尔哲学中对于“存在”、“器具”、“上手性”诸概念的阐发与马克思“人化自然”范畴下对于“人”、“工具”的分析有着相当大的相似性。从这两组范畴的比较中可以看出这两种思想间相互交流沟通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