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报道是为着让受众接受而采写、而传播的。新闻报道的受关注度,是指它在面世后受到受众关心、重视的程度。有些新闻报道刊播后无人关注,这很难说收到了传播效果和实现了其价值。 新闻报道的受关注度,与受众的心理需求密切相关。一般说来,如果新闻报道的内容符合受众的需要,那末,他们就会主动关注新闻事实和新闻信息,新闻报道的受关注度就比较高。相反,受众就不可能表现出对新闻报道关注的热情。  相似文献   

2.
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是相对受众而言的。一篇新闻报道有没有可读性,不以传者的意志为转移,而要以受众的接受效果为标准。 受众接受新闻事实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而这一心理活动过程因新闻的特性所决定,同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对象有很大不同。它要求新闻报道能立刻抓住读者,能迅速为读者所接受。所谓可读性,说到底,就是接受效果。 在受众接受心理过程的多种心理因素中,感知、情感和理解三个因素最为重要。 感知:丰富性与完整性 新闻报道不是教科书,不是将现成的观点和结论灌输给读者,而是通过向读者提供丰富的、完整的感知材料,再通过读者自己的感知过程达到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感知材料贫乏和缺损的新闻报道使得认识过程无法接续,这样的新闻报道哪还有可读性而言。  相似文献   

3.
辨析“受众本位”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众,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起始点与最终归宿,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受众意识作为一种传者意识,是新闻传播工作者头脑中有关受众的系统化的、自觉的、伴随着心理体验且有能动性的反映形式,是传者为着心目中“隐含的受众”的需求而进行传播的一种内驱力,它能促使传者从受众的角度去关注社会、关注新闻。自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新闻改革以来,受众逐渐被看做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接受者和参与者,其地位不断突出、彰显,由此派生出的受众本位意识也在新闻从业者中建立。受众本位意识的凸显,的确加快了我国传媒业的发展速度,对我国新闻事业的…  相似文献   

4.
新闻报道中的非新闻信息因素正在引起人的瞩目。本文阐述了新闻报道(而不是其他报刊文体)中非新闻信息的表现和类型,并着重从传者、到媒介、到受众这一流程,对非新闻信息因素存在的必要性和发展前景作出了动态的考察。  相似文献   

5.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归根到底是解决新闻报道为谁服务的问题。衡量包括新闻报道在内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好坏,最终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依照传播学的理论,传播效果问题的核心,是受众对于传者所传播的新闻信息是否接受。受众接收到某项新闻信息,对此表示认同,并受到一定程度的正面影响,有效传播才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人们对传播体系中的主体概念加强了研究。但是对主体的认识不尽相同,有人认为主体是传者,有人认为主体是受众。总之,在他们看来,主体只有一个。这种看法不能解释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大众传播体系是由传者和受众共同构建的。没有传者,就没有受众;没有受众,传者的存在毫无意义,最终也会不复存在。节目传播环流是靠传者传播的内容和受众的接受、反应共同完成的。在节目传播环流初始阶段,传者是创作主体,决定传播内容的取舍,是传播主体,而当节目内容“及于受众”,受众则会对内容进行“选择”,还会将对内容的意…  相似文献   

7.
典型报道在我国一直是主流媒体 的优势和强项。而在社会变革的转型时 期,受众对其的关注度却在弱化,典型 报道在一些媒体的新闻报道中的地位 也在逐步由主流走向边缘。这其中的原 因是多方面的,而缺乏对现代受众特征 的了解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一、弱化:几对矛盾凸现认知落后 典型报道是一种以宣传为主要目 的的新闻报道形式。长期以来,它体现 的是计划经济时代传者本位的新闻观 念。与现代传播理论相比,二者主要在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Web2.0网络技术的出现,为新闻报道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使新闻报道传播领域不断扩大、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传播模式不断创新,这也使受众从过去的"普通公众"即信息接受者向信息传播者、发布者、互动者转变,从而使受众成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有效资源,而受众在新闻报道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就使得如何开发受众资源、推动新闻  相似文献   

9.
赵挺 《视听纵横》2002,(4):49-50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从业人员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新闻的真实感则是受众在接受新闻传播时对新闻事件是否具有真实性的一种判断,直接影响其对新闻报道主体的接受程度。真实性是真实感的基础,真实感则反映真实性,只有真实的且让受众有强烈真实感的新闻报道,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并被广大受众所接受,但新闻报道具备了一定的真实性却不一定就有真实感。  相似文献   

10.
新闻工作者与受众,前者是新闻的传播者,后者是新闻的接受者。传者与受者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受众.接近受众,联系受众。如果不懂得受众心理.不了解受众的需要,传者就会脱离受者。新闻传播就会无的放矢。笔者就当前新闻文风中存在的脱离受众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信息传播从效果来讲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传通乐受”。传者向受众传播信息,传播渠道畅通,受众对所传信息能够接受到而且乐于接受。二是“通而不受”。传播渠道畅通,但受众对所传信息并不认同。三是“传而不通”。传播渠道不畅通,传者所要传播的信息未能传达到目标受众那里。第一种情况属有效传播,无须多谈。第三种情况属无效传播,但改进起来并不复杂。关键是第二种情况,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常会有人将其误认为是有效传播,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要么缺乏新意,老一套;要么目标不明,盲目创,新;要么不知所以,变来变去。  相似文献   

12.
进入80年代以后,我国各地的大众传媒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而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各新闻媒介中的受众观念变革。因为它打破了以往“以传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逐渐走向“以受众为中心”的符合全球传播观念发展规律的全新传播模式。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新闻报道中受众观念的演变  相似文献   

13.
完整的大众传播活动,活跃着两个主体的思维和行为。从传的方面看,新闻工作者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标准,选取某些事实并将其撰为新闻告知受众,无疑,新闻工作者是行为主体。从受的方面看,受众也不是消极的新闻接受者,不是传者给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相反,受众也依据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念对传者提供的新闻进行评价和判断,他们仅仅选取那些在他们看来是可信和可用的新闻,只有这一部分新闻才可能对受众的行为产生  相似文献   

14.
马径  马凓 《东南传播》2016,(6):72-73
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改革是舆论宣传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从皮尔斯三元符号传播谈起,认为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改革需要从意向解释项、效力解释项、共同解释项三个层面着手,重视受众核心地位,认真研读电视受众心态新变化,实现传者与受者"两个心灵间的相互沟通"。同时,文章结合厦门广电集团《厦视新闻》"平安和谐在厦门"的四篇系列新闻报道,从选题、立意、表现、互动四个视角提出创新电视时政新闻贴近受众的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15.
电视民生新闻是与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电视改革相伴生的一种形式。在市场逻辑的影响下,收视率就成为了衡量栏目价值的唯一尺度。为获得最大消费群体,电视民生新闻走上了“受众本位”之路。即从传者立场转变为受众立场,“一切传播活动均随广大受众的意志而转移,完整表达受众意图及其生存状态和提高受众素质成为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①从而使其新闻报道呈现出新的态势来。  相似文献   

16.
温浩阳 《记者摇篮》2009,(11):70-70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报道要严格做到“用事实说话”,但同时新闻报道也是有“感情”的,二者并不矛盾,合理的情感因素能让新闻报道更具感染力,在广大受众中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以人为本”理念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同样,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人本主义的理念也逐渐被认可,无论是传者还是受者,都是平等的个体,都有表达自我意识、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认同的共同的期望。所以,传者在进行传播活动特别是制作新闻的过程中,要本着人本主义的理念,用一种平视的眼光。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更好地为广大受众服务。近年来,《中原石油报》在新闻报道中践行以人为本、凸现新闻报道的人本理念,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上。  相似文献   

18.
马晓雪 《新闻传播》2010,(5):144-144
随着新闻传播模式的不断推进,新闻策划越来越成为关键的新闻元素。如何把握新闻报道策划的原则,如何进行合理并具有新意的新闻策划都成为新的新闻命题。新闻是关于新鲜事实的信息,同时.新闻也是被受众关注的事实,传者是为受众服务的。经过传播,被受众接收并关注的事实才是新闻,新闻报道是传递新鲜事实的手段和过程,新闻策划则是有计划地整合和预测一个新闻事实。新闻报道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和过程,可以进行一定的取舍和强化,即进行新闻报道策划,但一定要有原则,要尽量还原其真实,使新闻事实接近于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19.
新闻传播是传递与接受新闻信息的行为与过程,新闻传播行为由事实——新闻报道者(传媒)新闻接受者(受众)三个要素构成。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相对应的正反两组四种信息不对称关系。  相似文献   

20.
所谓会议新闻,指的是与会议有关的新闻报道的统称。一般说来,不论是传者还是受众,大多对会议报道很反感。其根本原因,就传者而言,会议报道形式较为呆板,尤其是与会领导得似"梁山英雄排座次",一旦将领导"缺位"或"错位",属"政治事故",记者乃至媒体领导必挨批挨罚。就受众而言,会议新闻往往内容空,没有明确、清晰、有用的新闻信息,或将本来很有新闻价值的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