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柏昭兄:去夏相别,倏忽一载。想吾兄动履清佳,安和为颂。弟年来甚忙,尊著《元明清散曲选》,近日方始读毕。发稿在即,弟于吹求之处,有些小问题末敢遽定,特奉函请示,并祈明教。此稿是我国第一部集三朝散曲的选注本,经吾兄与谢公摧坚陷阵,决疑析难,质量当属上乘;最后又经王起先生通读把关,增补注释,改写说明,字斟句酌。如此高龄之人,做如此具体琐细工作,弟读来为之心感——而书稿的质量也更无问题。缘此,弟已申请教育部,将《元明清散曲选》列作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的“七五”项目之中。  相似文献   

2.
何谓元曲?似乎是一个常识问题。当然包括了剧曲与散曲这两个组成部分。这是从理论上而言。在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臧晋叔的《元曲选》,选了剧曲一百种,而未选散曲。另一方面,梁乙真编著《元明散曲小史》,隋树森编《全元散曲》均于书名中标明“散曲”二字。因此,可以认为自明迄今,元曲云云兼指剧曲与散曲,有时专指剧曲,而极少专指散曲。  相似文献   

3.
一张诗照 郑位三曾赠给我的父亲程朗如一张附有诗歌的照片,照片正面题字是:"朗如兄留作纪念,弟郑位三敬赠",照片的背面是他题的一首诗:"忆我流亡日,招待赖吾兄,廿年成隐惠,今是表扬时."40多年来,诗照经过两代人的珍藏,至今完好无损.  相似文献   

4.
一斐云吾兄: 久未接来信,念甚!念甚!!前奉上航快二函,不知有否收到?迄未得复,恐均已付了洪乔矣。兹闻北平秩序,业已恢复,想兄等均甚安吉,为慰!有一批人, 从前活得很好的,恐将“恐慌”无已矣!好书如有出现,请代为留意,至要,至要!需款若干,当托人奉上。《清实录》北平有否?弟需购一部。约需款多少, 乞即行示知为荷。小说、戏曲一类的书,傅惜华他们那里也许会散出,请兄千万代弟留意购得。此时,北平购书的人恐还不多也。弟不久,也许将设法作北行,惟旅费困难,尚未十分决定耳。兄在南方有无托办之事? 乞不客气的示知,自当照办也。王世襄兄赴平,敬托他代候,弟的近况,他比较的能够知道些。专此顺颂俪安  相似文献   

5.
<正>一封来信1946年8月的一天,时任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收到国民政府国防部参谋长陈诚的一封笺函,函中称"永衡吾兄勋鉴:准美驻华陆军司令麦克鲁中将,函为美国胡佛图书馆征集有关中国革命及抗战史料,并嘱转为搜集,因将该图书馆备忘录翻印检送吾兄,希将贵省在抗战革命过程中凡可记载之文物,及个人收集之珍贵史料,于九月底以前送国防部整理递转,此不仅为答谢美国人之鸿谊,并为中国革命五十年作有历史意义之  相似文献   

6.
谢伯阳先生倾个人之力,历时近二十载编纂成帙的《全明散曲》,洋洋数百万言,将有明一代之散曲囊括其中。此书乃谢先生继其《全清散曲》后的又一重大学术成果,其筚路蓝缕、廓拓区宇之功,殊不可没。然而,由于明代文献的浩瀚和个人著述的繁难,此书也和其他任何著述一样,殆难尽美。诚如先生所云"或有真伪不分,作者失考,乖舛疏谬之处,在所难免"(《全明散曲·凡例》)。缘此,笔  相似文献   

7.
论据乎?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社会科学论文选》中,《王勃生卒年考辨》一文,认为王勃集中《与契苾将军书》非王勃所作,理由之一为:王勋为王勃之弟,而《与契苾将军书》却称王勋为“舍弟”,故知是信非王勃作。(见该书第23页)此考证读之令人不以为然。舍弟,对他人称己弟之谦辞,乃极普通之常识,该文作者何连此亦不知?  相似文献   

8.
对关汉卿生平创作进行时代上的分期和对其作品编年作一个系统性的探索,这是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追求的目标,但由于关氏行年史料奇缺,殊难有所突破。本文拟从作品人手,结合有关记载,先对关氏南下湖湘江浙以前的北方时期作品作一点考论,以就教于方家。一、透露作者早年活动信息之散曲关氏从事创作,最早当由散曲打入,此亦与元曲发展先散曲后杂剧的大致趋势相当。而这方面目前首先应当考虑的是(二十换头)[双调·新水令]这首套曲。  相似文献   

9.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刻本《苏愚山洞续集》(下文或简称《续集》)三十卷,是晚明陕西籍进士李应策的诗文别集,其中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戏曲文献。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散曲小令488支,全部为谢伯阳《全明散曲》所失收,且现今所有散曲研究资料及论著皆未提及此人,具有补写明代散曲史的学  相似文献   

10.
谢伯阳、凌景埏二先生的《全清散曲》(增补版)是迄今为止辑集清代散曲最多的集子。然而,清代文献浩瀚、个人著述繁多,加之文人喜题字号、或托伪他名等原因,致使对散曲家的生平事迹很难一一考订。笔者对《全清散曲》  相似文献   

11.
朱东润先生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二八《送弟禹臣》一诗的补注中关于彦臣的说法是错误的,受此影响,他将《别三十弟彦臣》系于梅尧臣皇祐五年的作品也就不合适,疑为景祐元年梅尧臣下第后还乡时所作。  相似文献   

12.
元散曲是元代俗文学的代表,它对思想、艺术的要求较为松弛。元代艺妓对元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元散曲中有许多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的青楼唱酬之作。本文探讨了元代艺妓与元散曲的关系,揭示了元散曲庸俗艳媚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3.
一本开先河的散曲史力作──《中国散曲史》评介马丕环散曲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与诗、词一道,形成了中国韵文文学鼎足而立的局面。最近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散自史》滇补了散曲史研究的空白,是一部引起世人关注的分体文学中专著。散曲萌芽于宋金,大...  相似文献   

14.
元代贯云石是少数民族作家,他在散曲创作中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及雅化追求。贯云石的散曲作品深受中国传统诗学影响,有着"诗人之曲"的美学追求,为元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全明散曲》迄今为止是辑录明人散曲最多的集子.然而,明人文集浩如烟海,凭谢伯阳先生一人之力毕竟有限,难免有所疏漏.笔者在进行明代散曲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些文献史料中对明代散曲家李登、盛敏耕的字号和王麒的名字有表述不一及错录现象,试予以考辨.  相似文献   

16.
《类聚名贤乐府群玉》(下文简称《乐府群玉》)是现存元人编辑的四种散曲总集之一,是元散曲研究的重要文献。对其成书时间的确定,以及对其影响的考察,将有益于研究者关于元散曲创作的历史性想象,有利于呈现元散曲创作的部分历史原貌,从而便于学者对元散曲做出更为细致的研究。《乐府群玉》今有郑振铎藏心井盦抄本、吴梅校本、任讷校本、隋树森校订本等,皆源于天一阁旧藏蓝格影元抄本,俱无序跋等可以直接帮助断定其成书  相似文献   

17.
谢伯阳、凌景埏合编<全清散曲>是迄今为止搜集清人散曲最多的书籍,但清人散曲专集甚少,搜罗不易,遗漏在所难免.笔者近日发现该书对王永命其人其曲的介绍就存在疏漏,特撰小文,予以补正.  相似文献   

18.
任讷先生在《散曲概论》中曾说,元代"曲家大抵为潦倒文人,即鲜知遇于当时,复少显扬于后世,作剧曲者然,作散曲者又何独不然。且散曲篇幅简短,更易于遗佚,而作者兴到弄笔,往往随作随歌,随歌随弃,不甚爱惜,盖初不欲藉此以沽名也。于是履贯既多模糊,姓字亦渐湮没,篇章零落,人物消沉,历览词场,莫此为甚"。这其中的意义,除了慨叹散曲作品流传下来的少,也惋惜曲家经历的模糊。名列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  相似文献   

19.
清人陈弟在《松轩讲义》中曾说过;“余于传注异同,最喜参看。譬如两造具备,能以片言折之,使两情俱服固善,不然如此五色并列,五音并奏,亦见人心灵窍,此说之外,又有彼说,不为无益。”这也许是关于中国学术传统一个相当重要的特色。而据钱钟书先生早年自述来看,他也是得力于此的。 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管锥编》以及《旧文四篇》等一直是我爱读的书,因为钱先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足以验证王国维所说的异日光大吾国学术之人,必在兼通世界学术之人之所言不虚了。  相似文献   

20.
“床第”一词,近年来使用频率颇高。“床第之私”、“床第之秘”、“床第之间”等用语,常见诸报端。但“第”字毕竟是个较为冷僻的字,有人误读成“第”字,连电台播音员有时也会出洋相。又因为第、第二字,在字形上十分相似,稍不留神,便会混淆,因此,在出版物中,“床第”误排为“床第”,可谓俯拾即是。 “第”本为“弟”,指“以韦束物”,因为“束之不一,则有次弟也”。“次 弟”即“次第”, 这是“弟”的本 义。“弟”后被借用为兄弟的“弟”,一借不还,古人便另造出个“第”字。 “第”又可指房屋,如府第、门第、宅第,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