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蟋蟀声声     
丁超 《老年教育》2008,(9):44-44
九月返乡,住在童年的老屋里。听到那久违的蟋蟀鸣唱,不禁想起了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童年,我是一个捉蟋蟀、斗蟋蟀的能手、彻头彻尾的“蟋蟀迷”。参军后,秋日里行军宿营的时候,偶尔听到蟋蟀鸣叫声,心头总会激动一阵,那种抹不去的“蟋蟀情结”,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少有了。  相似文献   

2.
蟋蟀,俗称蛐蛐,古书中称为蛩, “其性猛,其音高,善鸣健斗”,有着“天下第一虫”的美誉。蟋蟀又名促织, “谓其声如急织也” (崔豹《古今注》),蟋蟀的鸣声很像又急又快的织机声,同时蟋蟀鸣声响起,秋天将要来到,提醒织者不要浪费时光赶紧准  相似文献   

3.
秋天     
秋天,果子成熟了。苹果的小脸红彤彤的,梨子穿上了深黄的外衣。秋天,金黄的银杏树叶,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秋天,蟋蟀高兴地唱着歌,“”“”。秋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35秋天$四川省攀枝花市18中小二(1)班@蒲桦伟~~  相似文献   

4.
国虫     
①殷代的甲骨文中“夏”字形似蝉,“秋”字状若蟋蟀,足见华夏先民对应时而生的夏蝉与秋蟋早有认识。蟋蟀在我国分布极广,北起沈阳南至海口,西从陕西东到沿海各省,到处都可以见到它的倩影。上海人称它作“赚织”,北方人叫它“蛐蛐”,玩家们叫得最干脆:“虫”。我们的祖先凭借汉字独具的张力和魅力,竟给蟋蟀起了近三十个名字:促织、趋织、  相似文献   

5.
秋天的夜晚总是那么迷人,田野里和树林里一派丰收的景象。蟋蟀小黑豆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哈,香喷喷,甜蜜蜜,真好闻啊! “金龟子,你穿得这么漂亮,是去参加什么晚会吗?”蟋蟀小黑豆问。“我收到了一张请帖,我要去听蟋蟀音乐会。所有的蟋蟀都要参加演出呢。”金龟子扬了扬手中的请帖。蟋蟀小黑豆正想问什么,金龟子已经飞走了。萤火虫姑娘们提着碧绿的灯笼说说笑笑地飞来了,绿色的连衣裙被灯笼照得晶  相似文献   

6.
听听,秋的声音,牵牛花吹起了小喇叭,“嘀嘀”、“嗒嗒”,奏起了秋天的音韵。听听,秋的声音,稻海翻起了金色的波浪,“刷刷”、“刷刷”,唱响了丰收的乐曲。听听,秋的声音,大雁排成“人”字形,“嘎嘎”、“嘎嘎”,撒下一路温暖的叮咛。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听听秋的声音。听听秋的  相似文献   

7.
贪玩的蟋蟀     
<正>看图提示图(1):秋天来了,小昆kūn虫们在忙什么呢?图(2):贪玩的小蟋xī蟀shuài对小蜜蜂说了些什么呢?图(3):冬天来了,小蟋蟀怎么样了?口头示范秋天到了,小昆虫们都在忙着储存粮食,只有小蟋蟀在草丛中又唱又跳,一点儿也不想工作。一只小蜜蜂正在忙着采蜜,小蟋蟀跳过去说:“别忙了,和我一起玩儿吧!”小蜜蜂说:“不行!不赶紧储存粮食怎么过冬呢?”“哈哈!冬天还远着呢,着什么急呀?”小蟋蟀说完,又自己玩儿去了。  相似文献   

8.
蟋蟀     
住在城里好久没有听到蟋蟀叫了,搬到郊区望月村新居,即便是住在二楼,这小家伙也跑来伴我。每天午夜醒来,总有一段时间睡不着。一天,我在枕上突然听得窗外凉台上传来蟋蟀的鸣声。蟋蟀一年发生一代,以卵越冬,成虫在夏季出现,秋后转旺,深秋后便渐渐稀少了。“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从夏到秋,从秋到冬,蟋蟀也跟人一样怕冷,逐渐从野外迁到屋子里来了。现在正是蟋蟀在户的时候,怪不得我的凉台上有蟋蟀叫了。  相似文献   

9.
蟋蟀.亦称作“促织”“趋织”“蛩”“吟蛩”“秋蛩”等.俗名为“蛐蛐儿”。蟋蟀鸣声多样:或高亢,或低沉;或激烈,或舒缓;或愉悦,或凄凉……不一而足。蟋蟀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已入诗,成为诗人们歌咏的对象。如《诗经·唐风》中的《蟋蟀》诗有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诗经·豳风》中的《七月》诗有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相似文献   

10.
“秋”的含义丰富,有庄稼成熟、秋季秋天的意思。如“麦秋”,麦子成熟了;春种,秋收,“秋”就是秋季、秋天。由于庄稼成熟与秋季都是一年一次。故而“秋”又可引申为“年”,如“千秋万载”,还可引申为重要或不好的日子、时候,如“多事之秋”。  相似文献   

11.
秋天的味道     
四季中,秋最富韵味。春的明媚,夏的奔放,冬的凛冽,都是清清楚楚个性鲜明的;惟独秋却有些暧昧,它既有“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的深沉和喜悦,又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颓败和落寞。所以文学史上“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一叹,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绵绵不绝的悲秋传统。而这一传统并非中国独有,各国的文人墨客都对秋情有独钟。“有如悲伤的目光一样,我喜爱秋天。”屠格涅夫笔下的秋天是静静的、沉思的,有枯萎的草和寒冷的光,沉甸甸的思绪在“喧嚣叫嚷”,肃杀却哀而不伤,是别样的秋天的味道。秋天的…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材的研究与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颇为有趣且耐人寻味的现象,即有一条“秋”的线索贯穿其间。秋诗秋词秋文章,秋情秋思秋意趣,真可谓,无限风光,尽在一个“秋”字。本文拟对这部分“秋”的篇目做一透视,并在教学思路上做些探讨。一、篇目透视1、秋诗: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到《登高》。梁小斌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是一首直抒热爱秋天之情的诗歌,诗人唱秋天的河流与土地,唱秋天的耕耘与收获,唱秋天带给人们的优美的思想与希望。在诗人饱含赞美之情的笔下,秋天的形象是那样亮丽明媚,又是那样深沉神秘;秋天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是一种…  相似文献   

13.
秋到大纵湖     
题目观察秋天的景物,写一篇文章,记下所观察的景物和当时的感受。题目自拟,但标题中必须含“秋”字,如《校园的秋天》《秋到山村》《秋天的田野》《月到中秋》等等。(新人教版)提示:怎样写好“秋”景呢?首先,要仔细观察生活。例如,“校园的秋天”,花坛里盛开的一定是火红的鸡冠花、燃烧着的一串红、傲霜的菊花,紫藤浓阴密布、葡萄串串饱满……“秋到山村”,你一定会看到“空山秋气高”、“霜园红叶多”;“秋到山村”,你一定能听到“秋雨鸣败荷”,看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山野秋景图。再说“秋天的田野”,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至于…  相似文献   

14.
Part 01十三岁的夏小鱼是个很简单的女孩子。她喜欢秋天,喜欢文字,喜欢天空,喜欢西藏,喜欢等待放学。秋天的她剪着短短的头发,抱着书在操场上溜达。照例先转悠到单杠那边去,坐在上面张开双臂,微仰起头,让风从脸旁拂过。就这么闭上眼睛吹着风,好像心里装着整个宇宙。有时,会有同学问她:“你在干吗?”“飞越秋天的大海。”“哪儿来的秋天的大海?”“秋的大海倒过来是秋的天空,秋的天空倒过来是秋的大海。”  相似文献   

15.
原作节选 蟋蟀 蟋蟀们在草丛中歌唱着.他们唱起了一曲悲伤又单调的、夏天的挽歌.“夏天去了,”他们唱,“去了,去了.夏天正在死亡,死亡.” 蟋蟀感到他们有责任警告每一个人,夏日的好时光不会永远继续下去.即使到了一年中最美丽的日子——夏即将被点染成秋的那一天——蟋蟀们也还是在传唱着这些有关悲伤与变迁的传说.  相似文献   

16.
<正>晚饭后,我和母亲在紫藤架下散步,抬头望天,月朗星稀,忽闻脚下草丛间虫鸣悠悠,有着秋天的意象。母亲一边走一边淡淡地说:三伏里面有一秋,天快凉了,寒虫都叫了。寒虫,是我们对蟋蟀的别称。唐白居易《禁中闻蛩》诗:"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宋王安石《五更》诗:"只听蛩声已无梦,五更桐叶强知秋。"蟋蟀有众多名称,皆因其叫声,"蛐蛐"、"吟蛩"、"促织"等,杜甫谓曰:"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蟋蟀  相似文献   

17.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象征着成熟和繁荣。以“秋”为题,写一个景物描写的片段,抒发爱秋、颂秋的昂扬向上的情怀——这是金秋时节作文课上老师总要布置的练习。做这种练习,容易犯的毛病是“特征”不鲜明,总是“金风送爽”“大雁南飞”“稻浪滚滚”“花草枯黄”等等,流于一般化,只写了秋天的共同特点,而缺乏自己独特的观察和发现。写文章贵在有情,贵在出新,如果人云亦云,还有什么“情”和“新”可言呢?那么,怎样才能写好“秋”的片段呢?关键是要仔细观察。不但要看到秋天的景色,更重要的是要看到“特定地点特定景物”的特点。对同一景物不同的人…  相似文献   

18.
恋秋     
一阵风吹过,带来了几片红色的枫叶。转眼间,秋天便拖着长长的背影向我们走来。我高兴地喊:“秋天来了!”“是啊!秋天真的来了!”父亲在一旁更动情地说。是秋,让我陷入了沉思……  相似文献   

19.
秋天的颜色     
呼呼呼,风来了,秋天朦胧的早晨,好凉爽啊!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蹦蹦跳跳地跑出来了。它们聚在草地上,开始了关于秋天的讨论会。小黑狗说:“秋天是黑色的,不然,我哪会有黑色的大衣?”小白兔说:“秋天是白色的,你瞧,我的棉袄不就是白色的吗?”小松鼠说:“不,秋天是红色的!不然我的毛衣怎么会是红色的咧?”小动物争来争去,谁也不让谁。这时候秋姑娘来了,她对小动物们说“:秋不是白色的,也不是红色,更不是黑色。秋天,是五彩缤纷的。如果照你们那样说,秋就只是一个单调的季节,就不美了。”秋天的颜色$长沙市国防科大附小@莫璐嘉…  相似文献   

20.
蟋蟀俗称“蛐蛐”。它是人们常见的一种直翅目昆虫。雄性蟋蟀会鸣叫 ,每当夏末秋初的夜晚就听到它清脆的叫声 ,其鸣叫声是由一对前翅相互磨擦产生的。中师《生物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 12月第 1版 )第一册第 171页的“蟋蟀”的教学内容中 ,是这样解释雄性蟋蟀鸣叫产生的原因 :“前翅高高张开 ,右翅压在左翅上 ,用右翅内面的音锉、磨擦左翅背面发音镜上的坚硬突起 ,就像琴弓在琴弦上磨擦一样 ,引起发音镜振动发声” ,就此问题我对多个雄性蟋蟀进行了认真的观察研究 ,发现雄性蟋蟀前翅的左翅背面上也有一条与右翅相对称的音锉 ,并且右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