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音化的名词性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伯江 《中国语文》2012,(4):338-346,384
汉语词类的"名动包含"说和"新动单名双"说对现代汉语的词类面貌有很强的解释力。现代汉语有一大批双音节的动词通过语义的"转指"形成了同形的双音节名词,其中有一些还发生了内部结构的"重新分析"。本文分别描写和讨论了这些现象,认为这都是现代汉语共时系统里"名动包含"和"动单名双"这两个基本事实导致的语法效应,尤其是一些原来为"状中"结构的动词变成"定中"结构的名词,难以用语法关系来解释,双音词名词性的吸引力才是根本解释。最后,附带讨论了古人的"词类意识"问题。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却很少谈到动词活用为名词,这是词类活用理论的一个缺陷.有些学者将词类活用称为"体用同形",不再强哪个为主用,哪个为活用,显示了汉语中名词、动词的地位的平等,这也引发了我们对配价理论的思考.配价不应该只是以动词为中心,名词的意义特征本身也要求以其为中心联系一定的动词论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释"体用同形".  相似文献   

3.
词类划分一直是汉语语法史上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经过了20世纪30年代、50年代的两次讨论至今仍悬而未决.真正对词类划分问题产生过而且现在仍产生着重大影响作用的,大致可以归纳为"意义标准"、"语法功能标准"和"综合标准"三类.试从"约束"一词的定量分析来阐述自己的一隅之见,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4.
"词类通假"曾被看作是<马氏文通>机械模仿西方文法的"罪证",受到许多人的批判.本文以历史辩证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一问题,挖掘产生"词类通假"的根本原因,从汉语词类划分的实际困难出发,充分肯定马氏在毫无参考的情况下对汉语独特性的观照,从而发现"词类假借"说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创新精神,以期对这一理论作出更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词类划分标准到底是语法还是语义或者二者并存,尚存争议,这使得兼类问题的讨论更为激烈。兼类问题处理不当将直接影响词典编撰的准确率,误导学习者。基于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以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和BCC语料库为研究工具,以"选择"作为个案研究的检索关键词,探讨了该词在语言和言语两个层面的词类归属,认为该词具有动名兼类现象,建议在词典和语料库中增添其为名词的词类或词性标注。  相似文献   

6.
正《汉语词类问题》(作者:王冬梅)一书由学林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本书以"名动包含"格局为出发点,对汉语词类研究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总结。全书不仅对"名动包含"这一新观点有全面的介绍,对"名动分立"和"名动包含"两种模式下汉语词类问题的产生与解决有细致的梳理,还以大量语法研究中的事实为依据,对比说明印欧语的名词和动词、语法和韵律、语用和语法都是"分立关系",汉语的  相似文献   

7.
"所一是一个无论在古代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虚词.用作助词时, "所"有两种用法:一是作结构助词,用在动词之前,和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短语;二是作语气助词,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或"的"字短语之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语气助词和语气词是虚词系统中处于不同层面上的两个词类,它们的分立,对更好地理顺助词与语气词的关系和解决虚词的下位分类问题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动词性成分充当宾语时,动词性成分的词类划分,语法界众说纷纭。范畴由一组特征形成,而范畴成员却并不体现所有这些特征,范畴成员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从英汉比较角度看,英汉动词性成分充当宾语时的词类在整体上都是名词性的,但又带有不同于纯粹名词的特点,它属于非典型宾语词类。非典型宾语词类充当宾语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从跨语言角度看,英汉两种语言里,典型宾语的位置在谓词之后,典型及物句法结构模式是主谓宾,它所接示的语序也表现为典型语序。但在非典型及物句式语序上,汉语则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这内在原因和汉语重意念的文化内涵相关联。  相似文献   

9.
“N的V”结构就是“N的N”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韧 《中国语文》2012,(5):447-457,480
本文认为,把"的"看成是"这本书的出版"中的中心缺乏足够的句法和语义证据。本文希望在沈家煊(2009a)名动包容模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这本书的出版"不仅在语用范畴上符合向心结构理论,也在句法范畴上符合向心结构理论,整个结构的句法语义中心就是"出版"。通过讨论名词和动词在主宾语和谓语等句法位置上实现组合变化的能力,本文认为汉语名词的句法特征就是"[+N,-V]",而动词的句法特征就是"[+N,+V]"。本文进一步指出,如果接受了词类的包含模式,"能否受‘不’修饰"等语法功能已经不能成为区分动词和名词的分类标准了,因为词类划分策略的变化将会导致词类划分标准的变化,因此在名动包含模式中,提出"这本书的不出版"的例子并不能证明此处"出版"就没有名词性。  相似文献   

10.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这是高一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游说秦穆公时的说一句话.课本对"越国以鄙远"作了注释:"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远,指郑国."这五个字包含了文言文所特有的语言现象:"鄙"和"远"都是词类活用.其中,"远"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鄙"释为"边邑",原本是名词(学生在初中就已学过"蜀之鄙有二僧"),注释说"这里用作动词",即"鄙"应该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这样认识当无异议.但在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作一般动词,也可以是意动用法或使动用法."鄙"在这里肯定不是作一般动词.那么,它到底是意动还是使动呢?对此,注释并没有涉及.  相似文献   

11.
对古汉语中词类活用和兼类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的活用和兼类是古汉语研究中颇有争议的问题,学们对此多有讨论。本从古字的原始构形、字(词)的原始词性、语言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汉语句子对举的特点诸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大量名词用作动词不是词类活用,上古汉语动词无及物与不及物的区分等观点。  相似文献   

12.
罗焕 《海外英语》2020,(7):228-229
词类也叫词性,表示英语单词的类别.学生习得英语的词类非常重要,因为词类是学习英语单词和语法的基础,也是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基础.英语中表示"可能"的词有形容词、副词、情态动词等不同的类别.要表达同一意思,不同词类之间可以进行转换.注意词的转化的英语构词法,这也是一种词类转换的特殊形式.建议学生遵循二语习得理论的"输入假设"理论来积累英语单词的词类,争取达到理解性的输入.  相似文献   

13.
吴佳妮 《现代语文》2016,(4):105-107
"担当"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它是一个动词,表示动作义,但在历时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词类功能游移,偏离动词的典型句法功能,经常作主宾语和定语,表示事物义和性状义,此外还发展出了名词用法,并且伴随着词义的扩大。本文从历时层面考察"担当"词类功能游移及其词义扩大的过程,并探讨"担当"发生词类功能游移的动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14.
何芳兰  黄琳 《考试周刊》2009,(21):209-210
本文从分析英汉动词的差异入手,以提高翻译技巧和译文质量为目的,探讨了在汉译英时如何处理汉语动词这一问题,举例说明了词类转换、汉语连动式和兼语式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5.
“词类”辨     
在“词类是什么”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上,语言学家们远未达成一致,许多关于词类问题的分歧和纷争也都由此开始.因此,厘清内涵含混、指称不一致的术语定义是词类问题讨论前应该具备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许多词类的讨论论而未果的原因之一.从理论上来说,句法、形态和语义这些部门之间分工合作,相互联系,有着一定的成规则成体系的关联或对应关系,因此从任何一个视角出发看待词类划分都可能会有一些有意义的发现.虽然多视角的词类分析并非没有可能,但相形之下,从句法角度来看词类的区分是若干视角中最为稳妥和可靠的一种.这也是西方语言学传统中词源学意义上的“词类”原本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朱平 《文教资料》2008,(21):33-35
本文从词类划分标准问题入手,评述了汉语语法研究史上较有影响的几种划分标准.引出意义标准在词类划分中应予以重视,并对"意义"进行了进一步阐释.通过比较分析,试图说明"意义"在词类划分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邵冯本《现代汉语概论》的词类处理特色鲜明,有许多与众不同、令人称道的地方。他认为现有词类系统是客观语言实际与人们主观意志结合的产物,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的客观实际,也反映了汉语学者对汉语词类的主观认识,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终极真理。他的“词的归类”一节,给出了一种具体的给词归类的操作流程——“四步法”。这是一部巧妙处理了汉语词类问题的现代汉语教材。  相似文献   

18.
从"好戏/好说,白纸/白吃"联系到汉语兼类词的标准问题,通过对汉语词类的一些史料及词义、语用的分析,说明汉语兼类词的标准是字形、字音相同,词义极近、词性不同.  相似文献   

19.
词类问题是汉语语法学上的难点,也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词类问题产生分歧的原因很多,有汉语本身的客观原因,也有分类者的主观原因.笔者从音义结合的角度对汉语词类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缩小词的内涵是做到词义、词性、功能三者有机统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词类活用是对现代汉语现成的语法规则的突破和“偏离”,是汉语词性相对自由的特点的具体体现。本文拟从现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语法角度,以名词、形容词、动词为主要研究对象作较为完备探讨,试图廓清一些争议未定和模糊不清的认识,以期对现代汉语词类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