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为教辅图书出版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分析中小学教辅图书出版的现状,探讨教辅出版在品牌和质量建设、知识数据库搭建、融合出版、产业链延伸等方面的创新路径,认为出版社应从教辅图书提供商向教育资源服务商的转型,通过教育出版多元化和智能化建设,为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服务。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针对人工智能与图书出版融合发展展开深入研究,首先阐述了人工智能化在图书出版融合发展中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图书内容制作、图书编辑加工、图书发行等,论述了人工智能在图书出版业务全流程中的融合应用;最后提出了几点可行的人工智能和图书出版的融合发展建议,主要包括利用数据挖掘加强图书选题策划、优化人工智能图书编辑加工流程、强化人工智能在图书出版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智能技术复合出版从业人员的素质等,实现人工智能和图书出版的高效融合,使之成为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赋予图书出版工作全新的生命力,充分彰显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发展势头猛烈,对传统教育图书出版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内教育图书出版行业面临重要的改革与转型形势。【目的】要想在媒介融合与“双减”教育政策的背景下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教育图书出版从业人员必须了解媒介融合对于出版行业的影响,认清局势并寻求对策。【方法】文章从5个方面展开论述:介绍图书出版媒介融合的概念、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教育出版行业发展趋势、目前教育图书出版现状,分析当前教育图书出版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构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出版人才体系、构建教育图书出版媒介融合运营模式两个方面探讨解决的方法。【结果】教育图书出版行业必须从人才培养、运营模式改革、选题策划创新。【结论】出版流程优化等方面进行改革与转型,才能在当前形势下走出困境,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图书出版编校受到融合出版在内容与发行等多方面冲击。本文研究立足于融合出版背景,对图书编校差错提出多角度防范措施。包括提高编辑知识水平与综合素质;根据市场数据及时调整编校内容;立足融合出版现状进行图书编校;严格检查编校流程以减少差错;完善图书校对部门对应职能几个方面。在融合出版背景下提出图书编校差错防范措施,有利于传统出版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创造性发展,完善出版内容,提高图书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相似文献   

5.
融合出版已经成了出版界一个持久的公共话题。从理论上说,传统出版单位的融合出版转型应该自然聚焦于专业精品内容的数字开发、营销、销售上,但鉴于自身能力,我们难以一步直接实现极致的、丰满的数字化出版,必须理性地选择适合自身“融合出版”(基于移动互联网、数字技术、多元形态的出版新生态)路径。教辅图书是传统媒体的重要分支,将新媒体技术和新兴文化资源融入到教辅图书出版的实践中,是教辅图书融合出版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图书出版产业与IT产业之间的市场融合程度进行的量化分析表明,中国传统图书出版产业与IT产业之间虽处于融合初期,但已表现出加速融合的趋势。在当前的融合过程中,IT产业处于更加主动的地位,传统图书出版产业还需提高对未来数字出版产业的控制力。  相似文献   

7.
媒介融合时代的传统出版业:焦虑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图书出版业与网络出版、数字出版、手机出版等新业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竞争中相互促进。如何在媒介融合的冲击下找到自己的位置,是传统图书出版面临的一大挑战。本文通过对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图书出版面临挑战与机遇分析,依据媒介与图书出版的互动关系,探讨图书出版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武怡华 《中国出版》2023,(21):32-35
随着媒体融合理念的深入与新一代技术集群在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在顶层设计引领下,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传统图书出版进行着多方面、全方位的融合。人工智能与图书出版的融合,能提高出版业的生产效率,转变出版理念的更新,并助力图书出版实现战略性成长;大数据技术与图书出版的融合,可为出版营造数字化基础条件,实现智能精准双向营销,并打通出版产业链信息壁垒;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突破了人脑的思维局限,实现大数据信息的抓取与开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作为新一代科技革命的突出成果,为出版领域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期,科普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文章对我国科普图书出版现状进行简单剖析,发现国内原创科普图书相对匮乏,主题单调,且未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在此基础上,作者针对科普图书出版相关策略展开研究,以期切实融合科技创新及传统文化,发挥科普图书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图书行业已体现出高度明显的融合出版趋势,该趋势之下不仅传统出版社面临着图书内容生产、呈现方式以及传播模式的转变,而且图书出版社的传统图书编辑亦需要深度适应融合出版背景带来的影响,并积极探索有效的转型策略以迎合产业发展。本文站在融合出版背景下探索传统图书编辑转型策略,在对图书融合出版背景进行分析后,探索融合出版趋势下图书编辑的能力要求,并对融合出版背景下传统图书编辑转型策略进行研究,以促进我国传统图书编辑匹配图书行业环境、实现个人能力全面提升,从而满足个人发展需求与社会公众需求。  相似文献   

11.
按需出版作为一种全新的出版方式,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得到迅速发展。通过先进的数据库排版处理技术、数码印刷系统和网络系统,突破了传统模式的印量限制,重新组合出版流程中的编、印、发各个环节,特别适合断版图书、短版图书和具有较强个性化特点图书的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2.
研究地方出版社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在内容建设、对外翻译、合作出版、版权输出、营销推广等方面的实践,对于区域出版“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借鉴。文章以陕西省地方出版社2016-2021年入选“丝路书香出版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以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中国主题图书为研究样本,分析与总结陕西省地方出版社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的出版现状和实践特征,提出推动中国主题图书高水平“走出去”的区域出版路径,包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精品主题图书“走出去”;增强选题叙事融合,助力构建“走出去”中国叙事体系;加强对外翻译合作,扩大主题图书版权输出版图;深化平台国际化建设,拓展主题图书“走出去”渠道。  相似文献   

13.
质量强国建设和新发展阶段要求加大优质产品的供给。图书出版企业在融合出版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产品质量控制方面还面临一些挑战。文章从图书出版企业的质量理念、融合出版产品实现关键环节质量管理的组织、质量要素控制等方面开展调查,分析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时,从构建质量管理新思路、形成质量协同机制、加强产品体验质量和用户服务质量等企业自身角度,以及政策和技术支持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案,助推我国出版融合实现融合质变。  相似文献   

14.
信息化时代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图书出版业的转型升级,改变了原有的出版生产运营方式。编辑人员作为出版全流程的重要参与者,在人工智能与图书出版的融合中,需要顺应发展趋势,在转型中强化自身优势,利用技术打造优质出版物。  相似文献   

15.
传统图书出版在新媒体时代面临巨大冲击,如何生存发展是业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分析了传统图书出版面临的困境和现状,提出了传统图书出版和新媒体之间的关系是对手和战友的关系,提出了解决传统图书出版在新媒体时代的生存发展之路——做专业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共生,以传统出版为点,发展延伸产业链条。  相似文献   

16.
关于图书内容累积索引数据库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在机编条件下编制图书内容累积索引数据库的可行性 新出版图书的内容索引,目前一般都用计算机来编制。这样,其索引数据,作为计算机编制过程的副产品,就可以纳入数据库不断积累起来,成为图书内容累积索引数据库。这部分数据,基本上不必花成本。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图书出版社积极谋划转型升级、融合发展,但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还任重道远.本文梳理出当前图书出版社融合发展普遍存在的五个问题与不足,认为要以问题为导向,较好地处理融合发展过程中效益短期与长期的关系、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关系、机制优化与创新的关系.并为图书出版社融合发展提供了四条路径选择:以平台思维推进“出版+传媒”的跨媒体融合,以产品思维推进“出版+技术”的新技术融合,以互联网思维推进“出版+资本”的多维度融合,以系统性思维推进“出版+市场”的多元化融合.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图书出版企业在发展与融合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结合目前的整体发展环境,对我国图书出版企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尽分析,于找出图书出版企业融合发展的途径及策略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更迭及广泛应用,促使众多行业形态在结合人工智能的基础上发生了改变,其中便包括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英语图书出版领域。鉴于此,本文以"英语图书出版"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工智能与其内容制作、编辑加工、出版发行等环节的融合应用,并提出有利于人工智能与英语图书出版融合发展的策略,即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助力图书选题策划、运用人工智能优化图书编辑加工流程、培养智能技术复合出版从业人才。  相似文献   

20.
元宇宙给出版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发展现状分析未来元宇宙出版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融合式的数字藏品出版、跨行业融合的交互式元宇宙出版、虚拟现实图书推广销售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