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推动国家通用手语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推广使用,应持续强化国家通用手语人才培养培训,不断深化国家通用手语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倡导建设国家通用手语资源库,为聋校各科教学和国家通用手语教学提供丰富而便利的课程资源,从而有效保障国家通用手语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推广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2.
研究通过调查乌市聋校师生的手语使用现状发现:教师采用手语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且多使用混合手语;聋生对中国手语的学习和掌握程度显著低于教师、常用本地手语的人数比例则相对较高;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聋生与校外聋人之间的常用手语类型均呈现差异,为聋生有效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增添了挑战。  相似文献   

3.
对新疆四所特殊教育学校的316名聋生和160名使用手语教学的教师进行手语使用状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师生主要使用的手语类型按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两类手语并用"、"中国手语"和"地方手语";聋生主要使用"地方手语"的比例及其水平高于教师;教师主要使用"中国手语"的比例及其水平高于聋生;职前学习和同事教授是教师学习手语的主要途径;教师、师生、聋生之间的手语使用差异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聋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影响了师生及聋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影响了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师生对制定"通用手语"表示赞同。  相似文献   

4.
由于各方面原因,目前聋校听人教师存在手语使用不规范、对聋人自然手语了解不透彻、手语能力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为改善这一状况,学校可开设手语课程,加强自然手语的培训及考核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手语课外活动,发挥优秀聋人教师的辐射作用,听人教师自身也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手语学习.  相似文献   

5.
国家通用手语的推广使用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工程。江苏省南京市聋人学校积极开展国家通用手语的培训与考核,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研究教学常用短语、学科专业用语、日常交流短语等的规范打法,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国家通用手语的学习,有效提高了学校师生使用国家通用手语的规范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在聋校课堂上教师使用文法手语教学出现信息交流不顺畅、答非所问、传播信息错漏、传播信息效果异化等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分析,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一些现代汉语词汇在编码为文法手语的过程中出现部分信息流失;文法手语不完全符合聋生的思维规律和交流习惯;聋生要理解、掌握文法手语,需要一个学习过程;文法手语词目数量有限,常用的现代汉语词汇中只有一小部分有对应的文法手语;手语具有信息传播物理空间局限性;聋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等因素。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自然手语”和“文法手语”概念的分析,指出了目前在聋教育界对“自然手语”概念理解的几种错误:目前聋教育界对“自然手语”有使用范围和理解过窄、评价过低;对“文法手语”有使用范围和理解过宽、评价过高。重申了在各级聋校使用“聋人手语”为教学语言建议。  相似文献   

8.
听障人员普通话水平替代性测试是指以"通用手语"为语言工具,采用与普通话水平测试相同的结构与内容测试听障人员普通话水平的一种测试。替代性测试对保障听障人员语言权利和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为验证听障人员普通话水平替代性测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中国盲文手语推广服务中心2018年至2021年共432份听障人员普通话水平替代性测试试卷为样本,运用教育测量学方法,重点分析基于"通用手语"的听障人员普通话水平替代性测试的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研究结果表明,各指标均在合理范围内,即替代性测试是科学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人们在社会中沟通与交流的工具。在聋校,听障学生的语言主要有口语、手语和书面语三种,其中手语是听障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沟通与交往的主要手段。然而在聋校往往还有一些听障生,他们既没有口语能力,也不会打手语,书面语水平也很低,因此他们常常表现出"沟通障碍"。笔者与同事针对班里一名"沟通障碍"聋生,跟踪观察其在家与在校的种种表现,采取多个措施对其实施了矫正和转化,帮助他逐渐走出了“困境”。  相似文献   

10.
听障学生听力缺陷的限制,综合认知能力的缺失,会严重影响到听障学生物理知识系统的正确构建。在聋校物理课堂中,针对听障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教师通过亲切的体态语言、艺术化的手语、直观教学法等综合沟通办法,能刺激听障学生视觉补偿以调动学生所有的内在情感和理解能力,搭建互动理解沟通的学习平台,激发听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吸收知识的最有效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一、当前聋校语言康复训练的现状 1,师生交流困难 在聋校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教学中,对从未接受过学前语言康复训练的聋哑班的聋儿,实行“口语为主”的教学模式,实际效果并不明显,而“手语为辅”,是指以全国通用的标准手语为辅,这对聋生来说,困难显而易见。他们虽然从小接触直观形象的自然手语,可以很快明白简单的意思并用来交流,对他们识字和学习内容简单的知识有很大帮助,但入学后,随着他们自然手语的纠正、限制使用及所学知识的内容加深、难度加大,聋生只能被动地模仿、记忆,而并不理解词语的含义,更不会把学过的词语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加以灵活运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一、意大利听障儿童教育的历史发展 意大利为议会共和制国家.经济比较发达,残疾人教育开始得较早。1784年,在罗马成立了第一所聋校,基本上采用纯手语教学。1880年,在米兰召开的国际聋人会议认为手语的使用抑制了口语语言的发展。结果口语主义(运用口语、唇读法和残余听力,不用手势交流)占了上风,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李娟 《教师》2014,(32):34-34
目前聋校语文在教学体制、教材、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何开展聋校语文教学,提高和发展听障学生的语言能力?本文提出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口语、手语和书面语的并重作用,以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聋校语言教学因缺少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存在语言训练不规范、脱离听障学生语言实践需要等问题。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中国盲文手语推广服务中心通过研制听障学生普通话替代性评估标准,推动聋校开展听障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系列校本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形成“以标准为导向的聋校语言教学实践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听障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融合能力和聋校语言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聋校都以听觉口语法为主流,只有极少数的聋校使用手语。但是到了1990年代后期,各地聋校开始导入手语。到了2000年前后,导入手语的学校迅速增加,现在大部分聋校在上课时都或多或少地使用手语。  相似文献   

16.
聋人手语的语言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聋人双语双文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我国聋教育中的实验与尝试 ,为我国手语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就对聋教育中手语认知 ,聋人手语语言学研究的背景、社会意义 ,手语语言学的结构分析 ,以及语言学家参与手语研究及其意义展开的论述 ,旨在通过对聋人手语语言学的研究 ,来促进中国聋人手语 (CSL)作为一种语言地位的认可及其在聋教育中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7.
手语是聋人沟通与交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沟通方式。依据《聋校义务教育沟通与交往课程标准(2016年版)》编写的沟通与交往教材承载了培养聋生手语沟通能力的重要任务,教材精心穿插手语内容,系统安排手语沟通要点,梯度设计手语实践活动。教师应充分依托教材内容,着力引导聋生学习规范手语的打法,掌握手语沟通的基本方法与策略,发展聋生手语与汉语之间的转换能力,为聋生今后自由选择沟通方式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了激励家长们学手语、用手语的热情,帮助家长与聋生很好地沟通,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拓宽聋生的信息渠道,苏州聋校家长委员会于3月17日举办了“首届家长手语比赛”。比赛分手语演讲和手语对话,由聋人教师和聋生代表组成的评委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全校每个班都推选出家长代表参赛。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意识 听障儿童教育发生了变化。由于人工耳蜗、数码助听器、新生儿听觉筛选检查等医用器械及技术的飞速发展,听觉运用的可能性大幅度增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手语的运用已经没有了空间。相反,近几年来,将手语作为自然语言的社会认识有了巨大的进步。欧美各国聋校已将手语定位为一种主要的教学语言,  相似文献   

20.
自然手语是聋人的第一语言,汉语书面语是聋人需要学习掌握的社会主流语言。在聋校语文课堂上,自然手语和汉语书面语经常会互相碰撞、互相影响。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若从聋生语文学习特点出发,处理好自然手语与汉语书面语的教学关系,就能让聋生的语言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充分发挥自然手语在聋生学习汉语书面语过程中的桥梁作用当聋孩子不能开口说话、无法用声音表情达意时,他会举起双手,用灵活的手指比划出他的所思所想;当聋孩子要学习对他来说十分抽象的方块字汉字、理解汉语书面语句子时,手语就是其达到汉语彼岸的最佳桥梁;而在教师用形象的手语告诉聋孩子这些方块字所表达的意思、用确定的手势语与这些方块字组成的词语、短句建立一一对应关系时,聋生就正式开始他们的汉语书面语学习之旅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