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年夏秋之际,麦、稻等农作物收割以后,农民往往焚烧秸秆,产生的烟雾四周弥漫,不仅污染空气,如果附近有机场,还可能造成飞机起落时不安全。  相似文献   

2.
每年夏秋之际.麦、稽等农作物收割以后.农民往往焚烧秸秆,产生的烟雾四周弥漫.不仅污染空气,如果附近有机场.还可能造成飞机起落时不安全。  相似文献   

3.
《科学课》1998,(11)
科技部、农业部、环保总局在山东省济南市联合召开现场会,推广秸秆气化技术,防止收割期间焚烧秸秆现象发生。 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地方的城郊、田间地头,随意焚烧秸秆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生物资源,而且污染大气环境,有的甚至造成了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4.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每年可生成大约7亿多吨农作物的秸秆,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新源头.每年夏收和秋冬之际,大量的玉米、小麦、豆类等农作物秸秆大量在田间焚烧,不仅产生大量的烟雾和颗粒物严重污染了环境,而且对公路、民航等交通也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因此秸秆的利用技术的研究也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主要综述了当前秸秆的主要利用技术和国内外利用技术的应用现状,并对我国的秸秆综合利用所面临的问题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秸秆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新源头.每年夏收之际,总有大量的小麦秸秆在田间焚烧,产生了大量浓重的烟雾,不仅成为农村环境保护的瓶颈问题,甚至成为殃及城市环境的罪魁祸首.我国每年可生成7亿多吨秸秆,成为“用处不大”但必须处理掉的“废弃物”.在此情况下,完全由农民来处理,就出现了大量焚烧的现象.依笔者看,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及其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特别推荐     
在我们国家大部分地区遭遇雾霾天气的时候,读到费锐阳同学的《一件让人想不通的事》,颇多感慨和感动。习作写的是,小作者看到舅爷爷在焚烧秸秆,却没有勇气制止的事。我们知道,在农村,焚烧秸秆一直是个大问题,这种做法极大地污染了环境,  相似文献   

7.
秸秆焚烧是我国现阶段农业生产力发展各种矛盾的集中体现,是各农业生产主体、生产力要素之间矛盾斗争的结果.通过对秸秆禁烧矛盾的分析,提出解决秸秆焚烧的治理对策.认为生产力要素不协调,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是导致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最根本原因,提出调整生产力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农业生产关系是解决秸秆禁烧问题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8.
据了解,我国年产秸秆超过6亿吨,大量过剩。农民常常就近在田间地头、道旁焚烧秸秆,这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污染了环境,给生活和经济建设带来不良影响。事实上,秸秆是宝贵的生物资源,有多种用途:可直接还田作肥料;可作为家畜的饲料、生活燃料、造纸原料;还可用于建材、化工、食用菌、草编等行业。只要综合利用,不仅能彻底解决"一烧了之"带来的巨大危害,而且还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用秸秆生产燃料乙醇专家表示,如果我国把秸秆、下脚料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农民大量焚烧秸秆,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土壤生产力的破坏。为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负外部性,政府采取各种政策对农户秸秆就地焚烧的行为进行了干预,但收效不大。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秸秆焚烧的外部性影响和政府干预措施做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青纯空间 《小火炬》2014,(11):46-47
你家的垃圾是你倒吗?你一定是把它扔到指定的垃圾箱里,可你知道这些垃圾最终到哪里去了?在一些垃圾管理较好的地区,大部分垃圾会得到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无害化处理,而更多地方就是简单地填埋或焚烧。填埋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而且会产生环境污染,而焚烧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大气。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安徽省秸秆焚烧的危害和秸秆综合利用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定量评估,秸秆的危害主要是根据往年的秸秆焚烧量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决策分析,使用mathb并利用组合预测求解出了各方案层的权重向量,而对于秸秆综合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在预测到在未来8年秸秆量的基础上,使用EXCLE对秸秆利用带来的收益进行分析的,最后根据模型求解得到的结论,对安徽省秸秆的综合利用给予了一些政策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资料显示,时下农村依然有3.6亿多人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每年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1/5的耕地受到污染,而耕地的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农用化学品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每年至少造成数百亿元的经济损失,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威胁。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农村环境问题不是单纯的环境问题,而是一个文化和观念问题。农民是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是防治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力量。但是,广大农民环保法制观念淡薄,生态意识不强,就地焚烧秸秆、不捡净残膜、偷伐树木、乱建畜舍、  相似文献   

13.
近日(指2013年冬天——编者注),南方部分城市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而农民在入冬后焚烧秸秆被认为是重要原因。但很快有人反问,农民焚烧秸秆的习惯由来已久,为什么古代没有雾霾呢?且慢,谁说古代就没有雾霾了?  相似文献   

14.
秸秆焚烧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久利 《科学教育》2004,10(6):56-57
农作物秸秆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一种宝贵的生物资源,由于没有很好的利用,近年来大面积秸秆焚烧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污染环境,毁坏树木和耕地,甚至引发交通、火灾等重大安全事故。近期,正值夏收季节,油菜、小麦相继成熟,新一轮的“焚烧行动”又拉开序幕。从2004年5月23日开始,已经连续几天合肥市城区上空到处弥漫着浅灰色烟雾,闻起来刺鼻,而且对眼睛也具有相当刺激性,  相似文献   

15.
农作物秸秆焚烧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当代农业科技相对不是特别发达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好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具有研究价值。针对农作物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现象,美国联邦政府以及各州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其中最为重要的农业焚烧政策是"烟雾管理计划",该计划在环境保护严重影响了美国农业生产的情况下制定的,它的内容虽然是在保护大气环境,但实质上仍然是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美国的农业焚烧政策为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而作出的努力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含氟废物焚烧过程排放的氟化物会危害人体健康,造成环境污染。本文旨在探究含氟废物焚烧过程中氟的析出特性、氟在焚烧系统中的分布特征以及氟在焚烧灰渣中的赋存形态。这对评估含氟废物在焚烧过程中造成的氟污染以及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创新点:1.系统研究了氟在焚烧过程中的释放特征以及氟在整个焚烧系统中的质量流,对评估焚烧过程中的氟污染及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2.系统研究了焚烧灰渣中氟的赋存形态,为后续灰渣中氟污染控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采用热重红外联用方法,分析研究含氟废物热解过程中氟的析出特性(图4和6);2.采用高温燃烧水解-离子色谱的方法,测定焚烧灰渣中的氟含量,并结合灰渣量等数据,得到氟在焚烧系统的分布特征(图10和11);3.采用连续化学萃取法,得到焚烧灰渣中氟的赋存形态(图12和13)。结论:1.热解过程中,含氟废物中氟主要以氟化氢和氟化硅形式释放;氟化氢的释放可以分为3个温度区:123.5~757.5°C、757.5~959.6°C及959.6°C以上;氟化硅的释放主要集中在132.6~684.0°C。2.焚烧过程中,超过79.17%的氟被湿法脱酸系统吸收,不到20.73%的氟存在于焚烧灰渣中;排放到大气中的氟占比小于0.12%。3.底渣和燃尽室灰中的氟主要以残余态存在;余热锅炉灰和布袋飞灰中水溶态、交换态和酸溶态氟的比例之和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17.
昨天傍晚,我正在家中写作业,突然,一股浓烟从窗户钻进来,迅速弥漫了整个房间。接踵而至的是一股刺鼻的气味,呛入口鼻,我呼吸困难,胸闷难受。我厌烦地向窗外望去,只见许多叔叔阿姨正卖力地焚烧秸秆。望着被大火映红的天空,我决定对秸秆焚烧情况进行调查。我调查了三其村两个小队31户人家,结果显示:29户人家在地里焚烧秸秆,两户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教学的不同情况 ,采用灵活多样的作业形式 ,使学生有思考的过程和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机会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批改作业时 ,应根据不同的作业形式 ,采用恰当的批改方式 ,既要指出作业中的错误 ,又要给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通过作业批改 ,既能纠正学生错误的思维过程、不规范的操作 ,又有利于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1 作文式作业我校地处农村 ,每年秋收秋种时焚烧秸秆非常普遍 ,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就这个现象我给高三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 :“用所学生物学知识 ,分析秸秆…  相似文献   

19.
针对危险废物焚烧处置过程中存在的环保排放不达标问题,介绍烟气中含有的污染成分的生成机理及控制方法。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通过对烟气净化系统的组成、工艺流程等的分析,对回转窑焚烧系统烟气净化工艺进行优化,为烟气达标排放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0.
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垃圾分类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垃圾分类后被送到工厂而不是填埋场,既省下了土地,又避免了填埋或焚烧所产生的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垃圾处理无论是采取填埋、焚烧还是堆肥的方式,都离不开前期的分类工作,垃圾分类是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