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到作文,如果班里有不少学生说“没什么内容可写”“不懂从何下手”,那么这就需要教师深刻反思了。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当作文成为闭门造车的“应试作文”“教室作文”时,学生视野狭窄,自然写不好作文。只有让学生热爱生活,写“生活作文”,才能真正让他们爱上作文,写好作文。  相似文献   

2.
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写了一篇作文,标题是《我爱家乡的西瓜树》,第一句就是“我们家楼下种了一棵西瓜树”。依30分为满分的标准,改作文的老师给这作文打了24分.既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加了一句批语“西瓜不长在树上”。  相似文献   

3.
搞好作文教学,让学生“爱写”、“会写”作文,对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爱写”的兴趣施教之功,先在激趣。只有让学生感到作文的乐趣,才能勤奋去写。据此,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1.听故事,讲故事,写故事。教师有声有色地讲述一些篇幅不长的故事,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听后,让他们复述故事,可以激发他们说的兴趣,写也就不难了。  相似文献   

4.
最近听一位历史教师在讲授新课《三国鼎立》时,把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当作历史事实讲给学生听,我认为这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5.
如果把高考语文试卷比作一场盛宴,那么作文则是决定这场盛宴档次的关键一菜。每一个高三的学生都梦想满分作文,如何写好高考作文呢?笔者曾亲身参与高考作文的评卷工作。根据我阅卷的亲身体验和对优秀作文的分析,我发现高考中的优秀作文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头,在这里我就如何写  相似文献   

6.
针对学生写的一篇作文,教学生一些"变术",也不失为提高写作兴趣和能力的一种策略。因前不久指导学生写作文《令我羞愧的一件事》学生有共鸣,于是,我就针对徐思婷的《令我羞愧的一件事》这篇习作教学生作文"变术"。  相似文献   

7.
有一位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一篇题为“一块手帕”的作文深深地吸引了他,他便把这篇作文当作范文在班上进行评讲。“这篇文章是抄来的。”老师刚读完这篇作文,一个学生举起手大声地说。他的话音刚落,全班哗然,大家议论纷纷,目光齐刷刷地扫向那个抄袭作文的同学。她满脸绯红地低下了头。面对这突然的变故,老师停顿了一下,转过话头问大家:“同学们,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好是好,可是……”“我问的是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不管其他。”“太好了。”老师接着说:“同学们,这样好的文章我以前读得不多,可能同学们读得也不多,…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听过不少公开课、观摩课,听得最多的是常态作文指导课。学生的习作过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窄化为学生在“两节课”之内的、单一的“动笔写”的流程。习作指导过程也被窄化为“教师命题指导——学生动笔写作——教师批改、讲评”这种单一的程式。把这单一的、直线型的动笔写的“田间作业”当作习作活动的整个过程来看待,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学生依然怕作文,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师写“下水”作文,历来得到专家学者的提倡。对此,有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教学生写作文,教师必须先动笔写一写,这就好比教学生游泳,自己必须先下水示范一样。教师示范得好,学生就学得快。教师写“下水”作文,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如果说教师“下水”的目的如这个比喻中所说,是为了给学生作示范,那么我觉得“下水”之前,最好还是三思。  相似文献   

10.
曾扬明 《师道》2008,(3):26-27
课堂问题:常态作文课堂“习作过程”现象 近几年来,听过不少公开课、观摩课,更多地听过常态作文指导课。学生的习作过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窄化为学生在“两节课”之内的、单一的“动笔写”的流程。习作指导过程被窄化为“教师命题指导——学生动笔写作——教师批改、讲评”这种单一的程式。把这单一的、直线型的动笔写的“田间作业”当作习作活动的整个过程来看待,问题也就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学生依然怕作文,谈“作”色变。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偷懒”是个贬义词,没人会喜欢偷懒的人。我说的这“懒”是说老师在课堂上不要太“勤快”,不要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多动脑筋去思考。教师有时要学会装傻,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其寻找答案。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目的是激活学生思维。教师要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探索知识,拓宽视野,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12.
就一个光彩照人的文学形象谈感想可以获得满分作文,评论一位历史文化名人也可以获得满分作文,例如感想式作文《昭君怨》,评论式作文《杜甫的幽怨》等。这种现象在近几年高考中不一而足。可是考察近年来的类似作文分数并不如意,因为出现了论证中思路摇摆、文体不规范的情况:一部分学生在谈感想与写评论时游移不定,往往把“感”写成“评”;  相似文献   

13.
<正>要让学生写好作文,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首先要让学生"会写"作文———也就是作文要先"入格",按一定的作文格式写。在"会写"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把作文写出"新"意———也就是作文的"出格"。一、引导"入格",让写作文不再难1.告诉"要领"这是一个教师"导"的过程。教师给学生讲清楚各种作文体裁的写作要领,强调作文的格式,对写人、写事、写景的作文进行"入格"训练。以写人的文章为例,  相似文献   

14.
“我写我向外转”凤台县教师进修学校赵良友所谓“我写我,向外转”,是指教师在指导低年级学生作文时,应从“我写我”开始,即先写学生自己的生活,然后再问外展开,从内容和形式上向纵深发展。这是以内容为序列的中学低年级作文教学申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符合作...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我从一本书上看到,一个外国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足球比赛的作文。有位学生的作文是这样写的:“由于今天晚上下雨,足球比赛延期进行。”一篇作文就写了这么几个字,可这位老师非但没有批评他,还在他的本子上写了“很有创意”。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以前听同事说过的一件事:有一个同学把苹果画成方形的,还有一位学生把蔚蓝的大海画成红色的。老师称赞说他们  相似文献   

16.
每年高考改卷一结束,各省的满分作文就纷纷在各种传媒上“登台亮相”,有的甚至改卷还未结束,就在网络上发表出来。这些满分作文,不仅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而且更会受到在校学生的“青睐”,他们会把这些满分作文,当作法宝,奉为圭臬,反复玩味,刻意模仿,以便来日在高考的竞争中夺得高分。由于学生在学习模仿这些满分作文时,缺少“拿来主义”的眼光,往往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加上语文教师不能一分为二地分析其不足的一面,因此,这些满分作文对学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一、高考满分作文的负面影响1.选材的古代化由于这几年的话题作文…  相似文献   

17.
下水方知“深”与“浅”。教师写“下水文”,从一个侧面探测作文教学的“深”与“浅”,这对指导学生作文是极有帮助的。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写“下水文”。一、写“下水文”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发展素质教育,首先强调的,应该是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所谓“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之说,言下之意不外乎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点知识,作为老师,必须有更丰富的知识。写“下水文”,不要简单地看成是一种“应付”,而要当成是一种锻炼写作能力,培养写作习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  相似文献   

18.
陈鲁民 《教学随笔》2013,(7):14-15,23
①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写了一篇作文,标题是《我爱家乡的西瓜树》,第一句就是"我们家楼下种了一棵西瓜树"。依30分为满分的标准,改作文的老师给这篇作文打了24分,既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加了一句批语"西瓜不长在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小学生的作文教学,给学生打好写作文的基础,在教会学生写好作文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作文“书面美”教学的这一重要环节。教师要脚踏实地为学生着想,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注重一丝不苟地训练,逐步培养学生“书面美”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20.
在作文教学中,把分数过分压低,再好的作文也不给满分,固然不合情理。但是,如果用高分刺激,以调动写作“积极性”,其结果仍是弊多于利,甚至产生“副作用”。首先,混淆和模糊了学生的认识,使学生不能正确了解自己的作文实际,也体味不到作文之间的差异和其好坏优劣的标准。其次,这对于那些分数与作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