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调查显示:在思想上,师范生对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本身还缺乏全面的了解,对中学政治课教师应具备哪些学科素养看法不一;在培养环节上,教育实习、见习是影响师范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在培养方式上,未能有效建构和实施"核心素养—教学评价—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事实上,师范生在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未能完全支持其在教学实践中培育中学生核心素养。为此,高校要满足师范生的发展需求,推进适应核心素养培育的变革;加强教学实践,凸显核心素养的培养,完善师范生培养方案;抓实职业道德素养教育,树立师范生正确的育人观;构建和实施"核心素养—教学评价—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2.
高校要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为师范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保障;加强实践实训教学,促进师范生"核心素养"提升;对接国家基础教育对新型具备"核心素养"执教能力的师资诉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教学模式改革,为师范生执教"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中师范生毕业要求的四方面素养所对应的八个指标点为维度,构建化学师范生核心素养体系,拟定问卷题目并对化学师范生核心素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化学师范生核心素养总体水平(均值)较高;男生核心素养总体均分及八个维度的均分都高于女生,尤其在"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两个维度;年级变量上化学师范生核心素养均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大四>大一>大三>大二,大二学生核心素养均分相对大一显著降低。根据调研结果分析了影响化学师范生核心素养的主客观因素,并从优化课程顶层设计、完善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课程实施中"因材施教"几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4.
《当代教师教育》2018,(4):29-34
"以生为本"是学校教育倡导的科学理念及应当遵循的内价值理性,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是我国现代教师教育的必然诉求、高师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发展的必要前提。鉴于此,师范生核心素养应包括教师师德、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研究与创新及互联网+信息等素养。而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确立以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为导向的共同教育观念来引导、构建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来规范、也要整改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内容和创设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优良环境来支撑。  相似文献   

5.
地方高师院校为了顺应"三位一体,订单式"协同培养的新变化,在五年制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中进行了综合培养加科学学科素养强化的探索。针对此,文章提出了优化课程体系,突出素养核心;创新教学理念,增强探究意识;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习共同体;增强教育实践,强化职业认同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策略,力求提高师范生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邢台学院学报》2020,(1):84-86
培养师范生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培养与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在教学实践视野下研究师范生核心素养养成路径,既适应了教育体系改革的背景,也有助于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基于此,以师范生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分析为基础,针对目前师范生核心素养养成存在的具体问题,从优化教学内容、创设优良环境、完善教学机制角度,探寻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路径。  相似文献   

7.
王平 《教育科学》2021,37(3):68-74
教师素养与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等交缠在一起,但又不同于它们.在回应"教师之为教师""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以及面向未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需求等问题时,对教师核心素养的审视十分必要."教师核心素养"既有一般素养特征,也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定性,它与教师个人的成长、生活和受教育经历密切相关,更需要在教师职场生活中经由不断摸索、自悟、磨砺而逐渐丰富和完善.其中,教师对专业的热爱和信念以及与此相关的内在情感品质和外化出来的情感能力,是支撑、驱动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教师的根本、基础,也是最为核心的素养.在职前师范生培养中,探索凸显专业情怀的师范生培养方式、开设教师情感素养方面的专门课程、建立师范生情感素养提升的长效制度和相关的评价筛选机制、注重在师范生实习中与学生的互动交往和情感关系方面的教育引导等,是提升师范生情感素养的可能途径和需要重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8.
"核心素养"是人民适应现在生活及面对未来挑战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态度,也是现代人获得成功生活与功能健全社会所需的素养。这是特别受到"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洲联盟"等国际组织所高度关注之课程改革议题。因为"核心素养"是培育能自我实现与维持社会健全发展的高素质人民与世界公民之重要基础。因此,特就核心素养的学理基础与教育培养进行论述,探究核心素养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及人类学等学理基础;进而探讨核心素养的教育培养之可能途径:(1)可透过核心素养的教育培养,导正过去重知识、重能力、忽略态度情意之教育偏失;(2)可将核心素养作为更新教育目的之重要来源;(3)可以核心素养为指引进行各教育阶段课程改革;(4)可透过教改课程政策,研订课程纲要,明确界定核心素养的架构内涵;(5)可透过课程纲要研订,规划以核心素养为主的课程、教学、学习与评价。  相似文献   

9.
知识时代对人的素养能力提出新要求,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出台,对学生应具备的素养能力做出明确界定,成为课程改革的新坐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延续千年的母文化,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是其文化精神的源泉。师范院校的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主力军,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桥梁。因此,探究师范院校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困境,进行课程改革,做好师范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其核心素养,对实现文化承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效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下高校教育改革,将教育重心从师范生的专业素养转移到综合素质培养。而针对师范生进行的核心素质教育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综合培养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师范生的学前教育专业程度,以学前教育核心素养为重点是高校师范专业中的一个重要教育及教学理念。本文首先对高校教育学前教育核心素养相关进行了简单概述,其次对教学工作中现存的课堂实践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核心素养为培养重点在高校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