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写意画之“意”,容易被错误理解为主观之意、抽象之意、“图形”之意。从“写意画”的艺术理论阐释的角度,通过对中国写意画的“意境之意”、“形似之意”、“设色之意”等方面的解读,可以诠释中国写意画之“意”。  相似文献   

2.
孔子"愤悱"说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愤悱”和“启发”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教育学概念。撇开对“愤悱”而谈论“启发”,就容易使“启发”陷入概念泛化和经验操作之中。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个问题重视不够。本文试图运用现代认知理论,借鉴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对“愤悱”的临界状态进行新的界说。  相似文献   

3.
所谓“启发”,即阐明事例,使对方因联想而领悟。正所谓是“开而弗达,道而弗牵”也。“启”具有引导、指引之意;而“发”是有所“悟”,指发现、发展,带有创造之意。启者会因其学识之殊而有差异;被启者,亦因悟性之殊而有所不同。若启发者为目不识丁,其言行举止能为悟性高者而有所觉;、启发者为饱学之士,亦能为悟性低下者解困、点拨。因此,如何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积极地思维是教师要探讨的教学问题之一。美术创作教学中的启发方法,或许同其他科目有相同之处,个别会因其特殊性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成中英教授提出的“本体诠释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的意义。他运用自己创立的“本体诠释学”成功地诠释中国哲学的宇宙本体“道”。他的诠释开启了对中国美学本体“境界”的理解。境界即道有显现。中国美学认定的“美在境界”,究其根本也就是“美在道”。道的生命性、有无统一性、关系性、心智性及整一性都通向境界。  相似文献   

5.
作者从二个全新的角度探讨了《老子》首章:第一个“道”是《老子》的核心概念,意指世界的本体和本源、根本规律和根本法则;第二个“道”不是言说之意,而是第一个“道”字的动词化,即体悟、发现和遵循;第三个“道”和第一个“道”的意思一样,但不是老子所要阐述的核心概念;前两个“常”并非永恒之意,而是一般的、通常的;后两个“常”也是通常之意;“玄”,一般都理解为“幽深”,但这里更应该指“微妙”之意和“否定”之法。  相似文献   

6.
“启发式”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但我们也常遇到“启”不动,“发”不出的情况。对此,仅从教学方法上去考虑,我认为是不够的。须知学生的主观因素也是直接影响“启发”效果的。“启发”一词,源于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这就是说,启发需要一定的条件。学生处于“愤”  相似文献   

7.
言语的“隐形信息”是言语表达的一个重要方面。既可以表达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声外之意”、“意外之意”,也可以表达断续、重复、省略词语的完整、深层、不尽的“隐形”义,以多种形式表现言语的“隐形信息”,准确表达和丰富了言语的思想情感。言语的“隐形信息”和修辞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对言语的“隐形信息”的训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言语训练,而是一种由浅入深的,难度较高的修辞训练。  相似文献   

8.
教育家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也说:“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必待其如此乃启发之。”孔子这话不是单单强调“启发”本身的功能,而是强调启发前学生要具备足以使“启发”成功的条件,也即“愤”、“悱”的状态。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进一步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可见,  相似文献   

9.
庄子道之含义颇为丰富,概言之有“行、言、有、无”之义,其道之所蕴涵的“无”之义,乃凸现其哲学的创生性、开放性。无独有偶,二十世纪德国大哲学家海德格尔通过对西方“本体、存在”的反思,亦得出其“本体”(存在)意味着“说、自然、行(通达)、隐”之意。庄子“道”之“真际”与海氏的“真理去蔽”说更有着天然的神似——无论“去蔽”还是“真际”皆在“存在”中展开,“存在”既是道的运行状态,亦为“人”的生存之域。无疑,探究庄子与海德格尔的本体之道对于贯通中西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象"与"体道"     
中国的“象”思维在整体上遵循的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框架,同世界的本体“道”是相通的。“象”与意象审美范畴之于艺术创造和艺术接受都与庄子所言说的“体道”的思维和境界具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1.
孔子论"学"     
孔子乃是儒家鼻祖 ,一生建树 ,功盖万世。《论语》中“学”字出现过 6 6次 ,没有一次如今天所谓“学习”之意 ,名词乃是“学说” ,动词则是“学做”、“习得”之义。由此出发 ,方能领会孔子之真正精神 ,把握《论语》之精髓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对“生而知之”的解释众说纷纭,让人莫衷一是。“生而知之”不应按字面之意据实解释,而应从修辞角度去加以解释,这是一条正确解释“生而知之”的途径。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对孔子的认识论及其知识来源观的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13.
康生将柳亚子先生“大儿斯大林,小儿毛泽东”印章打成“反动印章”,歪曲印之意,制造莫须有的冤案;但是,《后汉书》本传所载祢衡称“大儿孔举,小儿杨德祖”原意是指“大儿子孔举,小儿子杨德祖”。研究把“大儿”“小儿”解释为“汉代称谓中的一种特殊用语,是对杰出男子的一种尊称”,则是对语言事实的不尊重,也是对柳亚子先生的不尊重。  相似文献   

14.
初学英语的人,常用expense来表示一切“费用”。其实expense主要是“花费”、“开支”之意,如current expenses“日常开支”,selling expenses“销售费用”,travelling ex-penses“旅费”等。在现实生活中,各种“费用”有各种不同的表达法:  相似文献   

15.
“道”是老子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包括本体道和规律道两部分,本体道又包括“无”、“有”。“无”是宇宙万物最初的本源,它为虚空之神,有“虚”、“静”、“小”的特点,“有”是生养之神。有“混沌”、“动”、“大”的特点。道体是从“无”至“有”的,“无”虽有创造的潜藏力,但需要最初的鼓动力。在老子那里,由于更注重以“反”为内容的规律道,以至老子把规律道作为道体从无形质落向有形质的最初动力。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的本体论说一直纠结于对“语”和“文”的探讨中,对“语”的探讨纠结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言和言语,对“文”的探讨纠结于文字、文学、文章、文化中.传统的语文本体为语言文字本体.“语”是本体,文字是“语”的载体,文学、文章是“语”的具体表现形态,文化则是在“语”本体基础上以文字为载体以文学、文章等形态为表现内容的凝结,语文课程可以概括为:一语多文凝结为文化.  相似文献   

17.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封建"官本位"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与“民”是历史上形成的两个范畴。官,“治众之意”,“官者,管也”。民则为“民众之意”。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对“官”与“民”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官一直处于统治地位,所以统治者始终把维护官的利益看作是至高的职责。而以官为本的“官本位”也就变成了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封建官本位的核心是官与权的结合。一个官从生理构成上看,并不比普通老百姓特殊;从学识上讲,也不一定比普通的学者高明。那么,他的权力到底来自何处 ?只能来自他的官职。“职…  相似文献   

18.
数学“启发-探究”式教学是一项古老而又年轻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该种数学教学是一项斯的研究课题。该文从“启发-探究”式教学的历史、实践与探索与多媒体的结合方面来论述.从数学概念、数学原理、解决数学问题的三种“启发-探究”教学模式来阐述了“启发-探究”式教学。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实际的教学事例介绍直观启发、对比启发、问题启发、比喻启发等方法,阐明“引导法”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效果优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  相似文献   

20.
“性即理”是程朱理学的重要命题,也是其哲学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程朱通过对“性即理”的深刻论述,说明了至高天理降而为人纯善之性,从宇宙论的“所以然”之理,过渡到人性论的“所当然”之理,用自然法则说明道德法则,从宇宙本体说明人的存在,把人提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确立了人的本质,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