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恩格斯曾在《反杜林论》一文中说过,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但是,如果把人也看作一种高等动物的话,那么就这个广义的动物界来说,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恰恰在于人性与兽性的对立。尽管人类和动物有着几乎相同的物质生理基础,然而,人类之所以称之为人类,说明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兽性的纠缠。特别是那些崇高的人们,他们不仅在于兽性的超越,而且在于理性的宏扬。  相似文献   

2.
孤猴     
兽性与兽性不相通时,兽会到人群中寻求慰藉;人性与人性不相通时,人也会到兽群中寻求友情。可见,精神上的相通何等重要。这相通的精神力量是迄今为止的一切人类文明永远颂扬、永远追求的。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人性”?这是一个历史悠久又具有争议的问题。古今中外,人文社会科学者就一直在探讨人性问题,可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关于人性的统一定义,每一个人都从自己的理解出发来诠释人性。正因如此,我们很难用人性是什么来简单地给人性定义,而只能运用某种特定的方法对人性的某个方面或某个层面进行揭示。《辞海》对人性是这样定义的:人性指人的共性,同“神性”“兽性”“非人性”“反人性”等概念相对,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由此我们认为,人性就是人类的本质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正是这些本质特征,把人类和其他动物区分开来。从哲…  相似文献   

4.
《狼羊同笼的启示》有着对“小羊”命运的深入关注与思考启,人心智。《狼行成双》分明是对人间已少有的坚贞爱情的深切呼唤。而《吃狼》则揭露了人性中丑陋的一面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5.
拷问灵魂     
对于接受了众多教育的人们来说,我们当中有多少人敢把自己的灵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马克思说:“人类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决定了人永远不能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是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和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是的,人的本性是自然性和超自然性、肉体和灵魂、感性和理性、情欲冲动和理想追求等多重矛盾的统一体。尊重这一切而不是肆意的扼杀,通过适当的引导使人弃恶扬善,重理轻欲,这才是建构人的道德体系的逻辑起点。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日本人在海上救起一个溺水的人,记者闻讯后便去采访这位舍己救人的英雄,不想英雄却对着镜头…  相似文献   

6.
《复活》描写了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精神觉醒。聂赫留朵夫是斯芬克斯因子矛盾共同体,通过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激烈的斗争与冲突,使他的人生历经了人性因子主导、兽性因子掌控、人性的觉醒三个不同阶段,最终凭借人性高级因子对兽性低级因子的控制,使人性占据主导,获取人性觉醒的最终胜利,他的觉醒也对现代人有一定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摆事实的方法来说明人性与兽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从逻辑学的角度说明人类兼具人性与兽性,人性中不存在兽性。从人性论的视角观察、分析人类社会的变化及其发展前景: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引发人类社会时代的变迁,带来人性的解放,人类社会将迎来新的和平发展时代。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新时代,和平发展将成为国际社会中的大势潮流。世界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都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但遭遇到维护旧时代强权统治世界的强大势力的阻止、打压。和平发展的道路并不一帆风顺,需要世界各国的执政者及人民付出更多的辛劳与智慧,克服障碍。  相似文献   

8.
霍布斯从个人主义出发,通过严密的逻辑演绎,推导出国家主义的结论。他先从人性的"自然欲望"造成"人对人是狼"的紧张关系入手,进而推演出"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的自然状态;再由"自然理性公理"归结出的自我保全原则,导出人们为了摆脱这一自然状态而付诸理性发现的自然法,而为了保障自然法的充分实施,又不得不付诸政治强力——"利维坦"。  相似文献   

9.
读蒲松龄的《狼》,人们向来对狼的评价与分析总是持否定态度,对它们呲之以鼻。它们阴险、狡诈、贪婪,为我们所唾弃。但是我以为,蒲松龄笔下的狼,它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灵性、机敏及团队精神,却是值得我们人类学习的。在这一篇文章里,蒲松龄为我们描绘了两只狼,它们在这儿不仅仅是两只动物,而是两个具有思维能力、并且具有一定情感的人。这或许就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吸引人的地方,他总是能把自然界的一切都赋予人的特性,正如郭沫若所说的“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文中两狼配合默契,伪装表演非常到位,写道:“少时,一狼径去,其…  相似文献   

10.
人性的一极表现是善良,另一极表现是凶残。善良才是人类具有文明意义的品质,而凶残则是人类残存兽性的表现。欧阳黔森的短篇小说《敲狗》通过人与狗的比较,表达了这人性的两极。  相似文献   

11.
自从"五四"发现了"人"以后,文学应成为"人"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回顾世纪文学的发展历程,人们不仅感到文学在表现人"性"时存在着某种偏差。文学对人"性"的展示,历来重于人性,轻于兽性;张扬人性,压制兽性。兽性在文学中的地位十分尴尬。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人性”是作为“兽性”的对立面提出来的,指的是与人的理性、良知相联系的、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的积极美好的东西。“人性”是人的类特性,它不分阶级,全民共有,是人类思想文化在人身上影响的结果。因此,人的自然属性不是共同人性。共同人性是指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人们之间所存在的某些共同的思想意识及其行为的总和。从人性和共同人性的特点和所包含的内容看,它们两者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3.
霍布斯与荀子都是性恶论的持有者,他们相同的理论出发点得出的却是迥异不同的结论。霍布斯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类的天性竞争、猜疑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使自然状态下人与人的关系像狼与狼的关系一样。只有形成一个力大无比的政治强力——"利维坦",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和平与安全。荀子虽然认为人之性恶,但却认为人性是可以改造的,主张通过圣人创造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来改造人性,结束混战割据的局面,真正实现统一天下、富国强兵的理想。  相似文献   

14.
人与狼     
偶尔,翻开杂志,读到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一句妙语:狼只是偶尔吃羊,而人吃了千万只羊. 是啊,狼只是偶尔吃羊,而且是由于饥饿,出于本能.但就是这种偶尔,在人们心目中,狼理所当然地成了残忍和凶恶的象征: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子野心…… 狼吃的羊与人吃的羊比起来,那是小巫见大巫了.  相似文献   

15.
凯列班不能仅仅被视为纯粹邪恶的象征,他不同于老一代的邪恶势力———他的母亲西考拉克斯;他的兽性与安东尼奥败坏的人性也是有区别的。普洛斯彼罗提供的凯列班的形象也仅仅是他自己的发明,我们不能以此来界定他。在凯列班身上,我们既看到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也看到了原始状态下趋向邪恶的力量。他的野性是人性的原始形式,而他是介于兽与人之间的“半人类”。  相似文献   

16.
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幅人类征服自然的同时不断完善人自身的历史画卷。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人的发展和完善,是漫长人类历史以一贯之的主旋律。正因为这样,历来的伟大思想家总是以完美的人的理想召唤人们。席勒当年敏锐地觉察到,人在自然状态中受制于自然,而在纯粹的道德状态中又受到理性的压抑和感性的威胁。从而提出了“美育”的概念。他认为美育可以恢复人“完整无缺的性格”。从历史上看,这种完善人格的理想在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都曾得到极大的弘扬,以致于现代人总是把希腊人身心的和谐、文艺复兴时期…  相似文献   

17.
社会似乎时刻处于危机之中,而社会危机的本质是人的危机,而人的危机正是人性的示现。社会危机是社会的常态,因为那是人性的常态映射。人性具有神圣、世俗与兽三性,在光荣年代,神圣性与世俗性得到极大的彰显。当下的中国社会,正是由于存在世俗性与兽性的猖獗,却为礼崩乐坏思想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契机,而教育内在的迷人性和人性的本来也生动地展示在这里。  相似文献   

18.
<正>狼是最能引起人兴趣的动物之一,也许是因为这种动物的特性吧。演化把它们塑造为在空旷草原上结群生活的善于奔跑的动物。它们热爱吃肉,合作猎捕大型动物,雄性狼把食物带回家庭,供给妻子和孩子。这一切都和人类是如此接近,有时候,甚至比黑猩猩和大猩猩,这些正牌的人类亲戚,更让我们感到亲切。狼又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它太像人,我们情不自禁要将它"人化",同时也太像狗了,我们(至少是在面子上)不愿做狗,于是,人更加神往狼。  相似文献   

19.
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中,希克厉向来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却又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性格发展体现为一种人性和兽性的力量消长和激烈斗争。当对卡瑟琳的爱不能实现后,希克厉身上的兽性压倒了人性,他变成一个十足的暴君和虐待狂,对周围的人展开一系列疯狂得近乎变态的报复。但最终还是以爱情为代表的人性战胜了兽性,希克厉的人性得到复归。  相似文献   

20.
孙悟空作为《西游记》整个故事中最具光彩的艺术形象,数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孙悟空集神性、兽性、人性于一身,在他神、兽、人三性合一的形象架构中,人性与神性的结合形成了他强烈的好名意识和勇于反抗的本质性格;人性与兽性的结合形成了他诙谐、乐观的性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