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先锋小说是小说叙事形式的冒险或革命,先锋小说家的创作是进行自觉的文本实验。先锋小说作家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即如何处理故事,他们认为所有的小说都是虚构的;将人物的深度内涵取消,人物只是作为一个形式符号而存在;故意在小说中设置“空缺”,使叙事结构零散化。因此,叙事的虚构化、人物的符号化、结构的空缺化方面表现出新的叙事观念,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先锋小说是一种具有当代意义的创作实验。  相似文献   

2.
高升 《黑河学院学报》2023,(4):127-128+143
马原的先锋叙事实验展现了小说真实与虚构并存的本质,以小说的叙事实验揭示了文学创作在文本内容之外兼有的形式意义,与其他先锋作家共同引导了现实主义文学的转型,使新的美学范式与审美价值开始崛起。马原作品错综复杂的叙事时间、嵌套并置的叙事结构和不确定性的意义建构的文学创作手法,反映了马原小说的创作艺术方向及其文艺理念。  相似文献   

3.
先锋小说文体研究大致归纳为叙事研究,结构形式研究,语言、修辞研究等三个方面.其中,主要从元叙事、叙事时间和叙述视角这三个关键性的文体特征进行叙事研究;在结构形式上,先锋小说的时空结构遵循的不是传统的故事逻辑,而是一种反传统的叙述逻辑,呈现出"迷宫"式结构,其文体特征与模糊性的语言特色和大胆的修辞技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叙事迷宫受益于欧美后现代小说尤其是博尔赫斯小说,呈现的方式有空缺、暴露叙事行为和互文性文本等。叙事迷宫是后现代哲学语境的产物,同时又是先锋作家与中国当代语境对话的一种方式,其中意味深长,值得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5.
潇元  陈艳秋 《唐山学院学报》2007,20(1):34-36,53
先锋小说的形式、技巧尝试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而受到人们的关注。主要表现在扭曲叙事的时间;打破叙事结构的逻辑性;叙述人视点立场的不断变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莫言小说的叙事有与先锋叙事一致的一面,如叙事方式的主观化,叙述情景的自由转换,强烈的作家介入倾向以及叙事结构方面对双声性内结构、复调性内叙述结构等的使用。但对叙述本文意义的重视,对中国叙事文学结构传统性内核——外结构的借鉴,使其创作充分糅合了传统与现代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八十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当代小说领域,以马原为开头的先锋小说作家进行了一场叙事革命,他们在实践中完成了中国小说由"创作"向"写作"的转换。本文通过对余华、格非创作的分析,力求阐释中国先锋小说叙事革命的主要内容:开放时间、感觉的叙述方式;临界叙述;空缺与重复等。  相似文献   

8.
刘恪是在先锋小说热潮冷却之后,坚守先锋阵地的作家。他的先锋小说被称为"先锋文学的集大成之作"。通过对其先锋小说的叙事模式进行研究,认为刘恪的先锋小说的欲望叙事是通过对前文本的戏拟消解了道德救赎的神圣。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大背景上,“先锋小说”以其大胆的叙事变革,划下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号。1985年前后,以马原、洪峰、格非、余华、残雪、孙甘露等人为代表所创作的“先锋小说”,脱出传统文学的创作常规,或传达出“麦田守望者式”的情绪心态,或展示“夸张嘲讽故意粗俗但又忍不住炫耀高雅的情绪型叙述语调”和“无中心人物无秩序主次情节无故事‘无结构’的结构”,强化感觉与语言风格,注重叙述方式和叙事策略,以完全彻底的形式变革,与既定的叙述模式、文化范型、语言秩序构成尖锐的冲突,改变了人们的感觉方式和阅读方式,拓展了小说的功能和表现力。“先锋小说”这种冒险的形式主义革命,在新时期业已规则化的文坛竞技场上,无疑是一场独特而新颖的艺术探索。本文无意对“先锋小说”的叙事变革进行全面分析,只试图选取1985年前后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从叙述时间和叙述感觉两个方面,着重分析“先锋小说”叙述顺序的变革,以期对“先锋小说”自由开放的叙述  相似文献   

10.
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华作为先锋小说作家的代表,他的小说在叙事上前后时期的变化体现和代表了先锋小说发展的 趋势、方向和必然。他的小说在叙事时间、叙事对象、叙事态度上分别经历了由零碎模糊转向具体明确、由人物的 欲望转向人物的性格、由冷漠紧张转向温和舒缓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11.
诗歌具有意蕴美、意境美、形式美等美学特质,这些是诗歌朗诵的基础,也是诗歌朗诵过程中着意要突现的内涵。该文结合对诗歌美学特质的分析,从“把握诗歌意蕴,梳理诗歌结构——突出诗歌的意蕴美;发挥联想和想像,形成形象感受——突出诗歌意境美;分析诗歌形式,设计朗诵方法——突出诗歌形式美”等角度探计了诗歌朗诵技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按照"注重理论,拓宽口径,强化实践,提高素质,增强能力"的思路,重新构建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知识,能力结构体系,在办学理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践教学、职业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探索,形成了"通外语、精专业、重实践、强能力"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3.
科技英语标题翻译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英语文章标题的翻译要求严适准确、紧凑醒目、文约而事丰,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在科技英语中,文章的标题大多采用偏正式结构,也有的采用联合结构、连动结构、动宾结构、陈述句式、疑问句式等。翻译时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译法。  相似文献   

14.
国际成人能力评估项目(PIAAC)是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3年第一次在2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的针对成人能力问题而进行的较大规模调查。其目的是了解当今各国成人能力(技能)的现状,成人能力之间的相互影响;工作、生活中成人能力的运用情况以及成人能力与经济、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的关系,从而为各国制定教育及经济政策提供依据。这项调查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信息通信技术为主线,提出了成人关键信息处理能力,即读写能力、计算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通用能力,如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调查了这些能力的现状及分布情况,以及在工作中成人能力应用的状况。这项调查还从社会人口学的视角,研究了教育程度、性别、移民与成人能力的相互关系,探讨了成人能力与社会效益的问题。PIAAC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调查数据和分析,也为国际成人教育研究提供了科学研究成人能力的量表。PIAAC的贡献对于国际成人能力研究具有奠基和里程碑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满足产业结构高级化所带来的劳动力职业技能开发新需求,新加坡政府制定了全员劳动力终身职业能力开发框架,内容涵盖了存量劳动力终身职业技能开发、全体劳动力未来技能提升和弱势群体职业技能开发援助三个方面,为劳动力通过职业技能提升建构可持续生计提供了适切的制度.基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新加坡劳动力终身职业技能开发框架遵循了以下实践逻辑:匹配产业结构高级化需求、实施差异化职业技能开发、促进全体劳动力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和帮助全体劳动力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为新加坡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劳动力供给.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培养民族高校学生的实验技能,在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实验课教学小组通过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适应新的教学体系,及时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以及建立完善的成绩评定体系,把好教学质量关,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的目的.通过对近4年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成绩的分析,结果显示,实验对绝大多数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培养独立工作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7.
高职素质教育模型结构由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通用技能、社会规范与心理品质三大部分组成。在具体设计时,模型细分为21个模块,包括公德意识模块、民主法制素养模块、社会习俗意识模块、创新能力模块、审美能力模块等。  相似文献   

18.
杨艳清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7):128-129
有效的学习过程应体现为,学生形成稳固的、愉悦的学习心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技能,完成学习任务。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心理指导,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正确面对学习挫折,在学习过程中有成功的快乐体验。  相似文献   

19.
叙述了极限计算的坐标变换、函数替换、规落形态、只保留最大量等重要技巧和规律,对熟练掌握极限的计算方法、形成极限的规范计算以及融会贯通高等数学基础知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沈理 《职业技术教育》2012,33(14):68-70
作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结合点,对口招生考试制度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但现行的模式存在重形式轻内涵、专业技能考式趋向形式化的问题。针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实际,可通过探索集团化办学内部引领,推行学分互认模式、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推进中高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衔接等,全面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