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中秋 《编辑之友》1992,(3):51-54,63
所谓著作权归属就是指著作权究竟归谁有。著作权归属包括原始归属和著作权中财产权利的继受归属。著作权是作品创作后而产生的权利,作品是作者完成的。因此,著作权原始归属的一般原则是作者享有著作权。著作权中财产权利的继受归属是指公民、法人通过受让、继承等民事法律行为取得著作权中财产权  相似文献   

2.
演绎作品,是指对于已经存在的作品进行的改编、翻译、汇编、整理等二次利用,从而创作出的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世界各国版权法对演绎作品的法律规定不尽相同,但核心内容基本一致。由于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对前人作品进行利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说所有的创作都是一种演绎行为。对于不受版权保护的作品,可以在不侵犯作者精神权利的前提下随意演绎,但对于仍在著作权保护期内的作品来说,演绎权专属于版权人。因此,对于那些具有较高商业价值的作品,如何进行不断演绎,使之既保持商业上的价值,又能超越著作权保护期的限制,这是任何一家从事版权产业者…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人类文明—卢禹舜作品展》开幕。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的启发和推动下,卢禹舜先生陆续完成了近200幅"‘一带一路’人类文明"系列作品,此次展览展出的145幅作品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卢禹舜先生潜心创作"一带一路"系列作品,以自己的绘画实践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此次展览是以文艺的方式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献礼,体现了一位文艺工作者、主流画家的文化自觉与  相似文献   

4.
沈仁干《我国著作权法的适用范围和著作权客体》一文(发表在本刊1991年第3期第19~22页)对我国著作权法第二条第二款“外国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发表的,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的含义作了解释:“‘首先在中国境内发表’,指的是未曾在其他地方发表过,将作品以出版、发行等方式公之于众的行为发生在中国。还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讲的‘首先发表’,并不包含国际著作权公约规定的30天内在不同国家同时发表均视为‘首先发表’的概念。”本人对照1991年6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发现沈仁干同志对“首先发表”这一概念解释不当,也不够全面。现将《中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三节第二十五条全文摘录于下,作为订正。  相似文献   

5.
这题目是看了鲁迅的《花边文学,‘大雪纷飞’》有感而发的。一次,我看专题节目稿件,其中有一篇散文,令我难以忘怀,特别是文中对于‘早春’天气的描绘,给我的印象尤深。这里‘早春天气’是我概括出来的,作品本身只字未著,也没有言及  相似文献   

6.
网络著作权已经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刚刚过去的几年.一系列的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促使人们认识到了网络作品的著作权同样神圣不可侵犯。如今,宣称“网络作品不享有著作权.可以自由使用”的人已经不多了。 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些案件提醒我们,关于网络著作权的讨论还远远没有结束。其中一个话题就是:怎样掌握网络作品的适当使用问题7以笔者代理的冯英健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李友根著作权侵权案为例,我们对上述问题作一下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中宣部组织的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中,由南昌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南昌广播电视台创作的广播剧《大法官梅汝璈》、歌曲《莲花红莲花白》两部广播电视作品获奖,实现了南昌市首次独立完成、单独署名的历史性突破。纵观这两部问鼎中宣部"五个一工程"的作品可以发现,成功的秘诀既有宏观上的正确把握,也  相似文献   

8.
抄袭或者剽窃是一种最为常见的侵犯著作权的行为。这种行为一般表现为将他人创作的作品全部或部分窃为己有(在极少数特定的情况下,也表现为自己抄袭自己创作的但著作权为他人享有的作品),并以自己的名义发表。其特点是不仅侵犯了原作作者著作权中的人身权利,也侵犯了其财产权利。  相似文献   

9.
谷歌公司"数字图书馆"计划是否侵犯中国作家的著作权,是最近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著作权司法实践的一个崭新问题。因为其行为借助互联网这种新技术,不再发生于传统的实体空间,而显现于虚拟空间。本文认为,认定谷歌公司侵犯著作权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谷歌公司的行为是否对著作权人造成了损害性后果;二是可能的诉讼应由哪里管辖,谷歌"数字图书馆"是商业性质还是非赢利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0.
王辉 《中国出版》2012,(5):67-69
通常所说的版权,也就是著作权,其主要内容是指作者对特定的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是作者及其他版权人对文学、艺术、科学作品所享有的人身权以及全面支配该作品并享受其利益的财产权。网络版权,从严格意义上讲,并没有这个法律术语,一般是指著作权当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指作者及其他版权人在互联网中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1]当版权人的  相似文献   

11.
姜淮超 《今传媒》2003,(3):74-75
所谓职务作品,是指“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①由此可以推出,所谓新闻职务作品是指新闻记者(编辑)为完成媒体的工作任务所创作的新闻作品。这些作品是指作者付出了较多创造性劳动,发表于各种媒体的通讯、专访、特写、深度报道、评论等新闻形式。我们探讨新闻职务作品的著作权问题,也是针对这些作品而言的。  相似文献   

12.
侵权行为种种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各种各样:1.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2.未经合作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已单独创作的作品发表;3.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4.歪曲、篡改他人作品;5.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表...  相似文献   

13.
在出版实践中,作者通常用“编、编著、著、编译、译”来标示自己作品的创作程度。笔者认为,标示创作程度对于避免引起著作权纠纷固然很重要,但简单地用标示创作程度来解决著作权问题只是治标不治本的一种被动办法。彻底解决著作权问题应该在资料源头上下功夫。1 有关著作权的两个基本概念  (1)著作权的产生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条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这句话的核心问题是作品的认定,也就是什么是作品。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明确指出:“著作权法所称作品,…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我国广播界的一些同志,常常用列宁讲的“不要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这句话,来说明广播的特点。一九七九年第一期《北京广播学院学报》刊登的《广播特点初探》一文(以下简称《初探》),对此作了更加具体的阐述。该文说: “‘不要纸张’和‘没有距离’这两条,实际上就是列宁对广播特点的高度概括。‘不要纸张’,指的是声音的特点;‘没有距离’,指的是无线电的特点。”又说: “广播特点大体上可以用四句话来表述,  相似文献   

15.
"主编"一词并非著作权法法律用语,也不是著作权法上明确规定的作品创作行为,但以主编身份署名的作品在我国却十分盛行,尤其是在专业出版领域,大部分参考书都采用主编和多个作者撰写的方式编著.由于著作权法并没有把以主编身份署名的作品作为一个单独的作品种类进行相应的规定,因此人们在"主编是否享有著作权"、"享有什么著作权"等问题的认识上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产生各种纠纷,如著作权归属纠纷、署名纠纷、报酬分配纠纷等等.  相似文献   

16.
闫业景 《新闻世界》2014,(5):218-219
音乐是一门奇妙的艺术,几乎人人都能在音乐的海洋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一座城堡。被誉为"维也纳三杰的"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是西方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们所创作的音乐早已成为高雅、尊贵和文明的代名词。本文通过对音乐家、作品及其所处时代的解读,说明他们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肉身凡人,他们的作品也都是可以理解和易懂的。  相似文献   

17.
李学勇 《军事记者》2009,(10):33-35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阅兵报道的著作权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对事实过程进行简单记录的“单纯事实消息”,不享有著作权;二是社论、编辑部文章等“法人作品”,著作权归法人所有;三是从业人员为完成媒体工作任务所创作的“职务作品”,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作者所在媒体有优先使用权,未经所在媒体同意,作者不可向其他媒体投稿;作品完成两年内,作者不得自行结集出版。  相似文献   

18.
著作权跟版权在我国是等同意义的。著作权保护,一个是保护原则,体现在作者创作出作品之后对其作品拥有权利,其他任何人要想使用他的作品必须拿到授权,并支付报酬。第二个原则叫平衡原则,就是要在作者和使用者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们的报纸经常宣传反对“一哄而起”。“一哄而起”是“文革”的后遗症,历史上我们就吃过它的不少苦头,应该反对。但,反躬自问,我们自己在宣传中是不是也有“一哄而起”的问题呢?不能说没有。3月6日人民日报的《今日谈》里,就有人写文章对此提出了批评。文章说:“宣传报道上的一哄而起,可以说是一个老毛病。远的不说,以近几年为例,报上批‘向钱看’的时候,好象沾不得‘钱’字的边,连‘时间就是金钱’这  相似文献   

20.
徐烨 《新闻传播》2010,(4):83-83
新闻作品要求以再现的方式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而在新闻报道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类似于"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取得‘较好效果"这样的语言,被我们认为是模糊信息。某些时候,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事物发展的随机性,以及记者主观认识上的局限性,使得记者只能运用模糊性语言来达到相对准确,而有些时候,模糊性语言反而可以达到精确语言所达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