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胡适从杜威实验主义思想出发,对戴震哲学作拒斥形而上学的解读,认为戴学是正真具有拒斥形而上学品格的新哲学建设,胡适的戴学研究具有反“五四”前后兴起的玄学之意义,具有启蒙精神。  相似文献   

2.
康德关于"哲学的耻辱"之问是一个关于存在论的问题,也是一个认识论问题,在本质上实际关涉的是哲学观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存在主义哲学,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现代哲学尤其是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的前奏。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认为康德的"耻辱之问"是一个伪命题,而马克思哲学则通过新的思维方式的确立实现了哲学革命,确立了新的哲学观,给康德之问提供了一种唯物辩证的哲学解答。  相似文献   

3.
“实体”观念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实体”概念,从而开启了西方哲学形而上学之路;近代,伴随哲学认识论的转向,“实体”观念“主体化”;现代,现象学和分析哲学等致力于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或拒斥,其最终却是建立了一种新的“实体论”,也是一种形而上学。虽然他们都以“存在”的探询为目标,但却停留在了形而上学的层面上,而没有通达“存在”本身。  相似文献   

4.
实践哲学被葛兰西首次明确提出,他认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既不同于唯物主义,也不同于唯心主义,而是超越二者、综合二者的更高的哲学。是拒斥“形而上学”和物质本体论的独创自主的哲学,更是一种“创造的”哲学。  相似文献   

5.
从形而上学的含义,形而上学的历史,以及拒斥形而上学误区三个方面指出了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必然向形而上学回归。指出现代分析哲学从语言的角度对传统哲学的反思和大陆哲学从现实的人出发对传统哲学的批判来拒斥形而上学并不是很成功的,可能导致一种无根基的时代。对人类自由的探索,必然要求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接纳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黑格尔的错误是把对立面统一绝对化,旧教材的错误则是把两极对立绝对化,特别是把唯心论和唯物论的对立绝对化了,殊不知阶级社会源于“心物”对立或脑体分工,把“心物”对立绝对化就是使阶级社会永恒化。再说哲学也只有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两大派,因此教材对唯心唯物的划分纯属画蛇添足,而对马克思哲学观的理解也未免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7.
拜读叶秀山先生的大作《哲学作为哲学》,写下十四条札记。一方面旗帜鲜明地拒斥形而上学,一方面尝试性提出“哲学作为学”的哲学观:哲学是以经验或超验理论为根据,以本原、本体、共性等为对象,以具有特定逻辑结构的概念为基本心理工具,系统又个性化地表述一定世界观的学;是哲学家在既有文化前提下,以与科学和社会生活的互动为诱因,以基本问题为动因,运用特定思维方式创建起来,并在不断变革范式和思维方式、逻辑手段的过程中发展变化着的。  相似文献   

8.
葛兰西从“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入手,把“实践哲学”看作是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所谓“实践哲学”,就是“一种绝对的创造性活动”。葛兰西以此为基石,一方面批判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物质一无论”与唯心主义哲学观——“精神一无论”;另一方面,批判了对马克思思想起源和组成部分做僵化的研究。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内在统一的,是一种总体的知识。同时,葛兰西也反对庸俗唯物主义和经济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简言之,葛兰西认为“实践哲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哲学观。哲学不是一种理论教条,而是一种历史性的政治实践。哲学不仅描述了这个世界,而在于推翻非人的旧世界,并建立合理化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9.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家们为了把哲学改造成为实证科学,对“形而上学”采取拒斥态度,同时却把唯物辩证法也当作“形而上学”抛弃了。因而导致他们在理论上割裂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辩证关系,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割裂知识形式内容的关系.割裂科学认识中理性因素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现行哲学教材中的关于“形而上学”的解释是有误差的。本文提出的否定意见是:“形而上学”不能称之为世界观、方法论,而是一种思维方法,否则,就会走向旧哲学对“形而上学”的理解;“形而上学”者并非只讲解静止而不讲运动,而应该用“凝固”或“僵硬”来取代“静止”一词;“形而上学”的根本特征是直观性,极端性,“形而上学”的一切错误和缺陷都是由于其直观性、极端性所导致。  相似文献   

11.
维特根斯坦通过语言分析来"拒斥形而上学",对哲学,特别是传统哲学,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在他看来,命题的意义来自经验事实,其实事实也只不过是主观经验范围的东西;从他的逻辑原子论的主要观点来看,基本表现为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不可知论。  相似文献   

12.
形而上学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的命运,尤其是它在近、现代哲学革命中的发展历程,对当代哲学重建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形而 主题和本体论,由古希腊哲学家规定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征。在发生认识论转向的近代哲学中,形而上学被哲学家们运用于认识论问题的研究并得到了新的发展。即使在“拒斥形而上学”运动中,它也没有因曹到批判而退出舞台。相反,现代哲学家们一直致力于重建形而上学,因为它是人的禀性,是哲学的基础。但是,重建形而上学必须以人及人的实践为出发点和核心;东、西方哲学精神的融合是未来形而上学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逻辑经验主义在对传统哲学批判、拒斥形而上学的前提下。挥舞着“奥卡姆剃刀”,大刀阔斧地割去了科学经验之外的一切哲学传统,开启了哲学研究的崭新领域和方向。然而,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一场“清理门户运动”——逻辑经验主义固然已经完结,但它在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中所起的影响和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4.
形而上学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尽管它从未免于被批判和被拒斥的命运。而每一次批判和拒斥都令它获得新的发展契机,故发生在现代的“拒斥形而上学”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因为形而上学是人的本性,人总是要追问自己和世界存在的根据——终极存在,追寻存在的普遍意义——终极价值,并对世界做出终极解释。在人的形而上学追求中所形成的一些形而上学原则构成了科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永恒主题。植根唯物史观的场域,揭示形而上学从古典、近现代到后现代的历史演变逻辑,认为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应该置身于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具体样态,应该置身于人的社会关系及生活方式,应该置身于人类历史的交往形式,去分析哲学抽象的奥秘,才能清除遮蔽在形而上学之上的迷雾,让形而上学重现世俗人间。拒斥和消解形而上学,实质上是对人生存方式的不满,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批判。形而上学作为一种智慧之学,会与人类长久相伴。  相似文献   

16.
体验课程论——一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从“经验课程”到“体验课程”:课程哲学观的变迁1.一般哲学观与课程哲学观的内在一致性一般哲学观是时代的一般价值取向、“时代精神之精华”的一般表征;课程价值观则是一般价值取向在教育课程领域的具体化、由教育课程所表征的“时代精神之精华”。二者之间是一般与具体的关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反观历史,“浪漫自然主义课程哲学观”对应于启蒙哲学;“经验自然主义课程哲学观”对应于实用主义哲学;“人本主义课程哲学观”对应于现象学、存在哲学、法兰克福学派等当代人本主义哲学。课程哲学观是时代精神的有机构成,教育学…  相似文献   

17.
孔伟 《教学与研究》2002,(10):78-80
20 0 2年 7月 15— 2 0日由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举办的“全国马克思哲学观学术研讨会”在长春举行 ,7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着“什么是马克思哲学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变革”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马克思哲学观马克思所理解的哲学 ,即哲学观问题 ,不是哲学的一个问题 ,而是全部哲学中的根本问题 ,是决定如何理解和解释全部哲学问题的根本问题 ;思考这个问题的深度直接受制于对哲学观问题的讨论和对当代哲学的回应。有的学者认为 ,今天我们讨论马克思哲学观问题 ,是2 0多年来当代中国哲学改…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语言观与现代西方哲学“语言的转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20世纪西方哲学“语言的转向”标志着西方哲学中知识主义传统的重大变化,而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实际上也就是对知识主义传统的拒斥;马克思的语言观的基本宗旨是“去蔽”和“治疗”,即去思想之蔽和治疗哲学因误解语言与生活关系而发作的“精神狂想症”;马克思和维特根斯坦都从生活实践、生活形式出发理解语言和思想,这样就消除了语言的神秘性和思想的实体性,在理论上取消了唯心主义的合理性,因此,马克思和维特根斯坦都是西方哲学传统尤其是知识主义传统的终结者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50、60年代,冯友兰在以其新理学的哲学基础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颇具个性特色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以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取代以境界哲学为棱心的新理学,以两个“对子”——唯物与唯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作为中国哲学(史)的主题,显示出冯友兰哲学思想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近现代科学发展与本体论形而上学观点、体系的互相影响予以探讨。认为十九世纪末的物理学危机实质是形而上学危机,逻辑实证主义是摆脱这一危机的尝试,全盘拒斥形而上学是一种幻想。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发展变化是并行有悖的。尽管形而上学作为体系日趋衰落,但作为信念却不会消失,只要有科学创造和哲学探讨,这种作为信念的形而上学就有存在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