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对国内主要运动营养学教材进行分析,结合社会对于体育专业人才的要求和新时期群众对于健康相关知识的需求现状,对现有运动营养学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扩展。运动营养学教材应该加强基础知识,理顺营养学基础与运动营养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细分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营养支持的异同点,建立以普通营养学为基础、运动营养学为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在向学生传授正确营养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校全面育人的功能,为社会培养更优秀的人才。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前进,体育科学的各个有关学科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运动营养学是在最近几年才被我们重视起来的。我院已在教练员专修科开设运动营养学课,但许多同志希望能更广泛地介绍这方面的知识。因此本刊从本期起开辟了《运动营养学讲座》专栏,为体育爱好者较通俗地介绍运动营养学的主要内容。全讲座共分十讲,每期将循序登载一至二讲,希读者阅读并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营养学》课程的考试改革,来探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体育系学生一个学期的教学、考试改革实验得出:对《营养学》课程实际开卷考试效果好;同时提出,对于高年级学生,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进行开卷考试,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廖增芝 《体育科技信息》2000,20(2):29-32,28
随着近年来体育科学的迅速发展,营养学作为一门学科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体育科学发达国家已开始将运动营养学与训练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训练整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而促使运动训练效果和运动成绩的迅速提高。  相似文献   

5.
一、营养学的意义及其发展随着近年来体育科学的迅速发展,营养学作为一门学科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体育科学发达的国家已开始将运动营养学与训练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训练整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份,从而促使运动训练效果和运动成绩的迅速提高。运动营养学是一门非常广泛的课题。它的作用是提供人体能量以适应运动强度的需要。营养是恢复和提高工作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它在机体中完成两种非常重要的机能,即能量供应机能和可塑性机能(修复被破坏了  相似文献   

6.
通过全国体育专业《运动营养学》(高教版2006)统编教材的使用和与国内外同类教材的分析对比,结果显示:全国体育专业《运动营养学》(高教版2006)统编教材符合教育部新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科课程方案》的要求,内容较丰富、资料较新颖,基本反映了当前运动营养学的新知识和研究进展。可作为高校体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教材。但是,教材中“第3章营养与健身运动”的内容与“第7章运动员的营养需要特点”的内容基本重复,略显拖沓。而且,未能论及健身运动与竞技运动二者对营养要求的共性与各自特点,并以区分,这是本教材的不足之处。建议:作为一部有较高代表性的统编、通用教材,选择的知识内容应丰富多彩、呈现一定的层次结构,并以不同字号区别编排,为使用者提供自由选择的空间。在关于体力活动、营养与慢性疾病的章节中对干预慢性疾病的运动处方和营养处方增加有关实例分析,并增加适当篇幅介绍食品安全与营养的内容,以及适当增加启发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知识内容。  相似文献   

7.
美国高校体育课程的变化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年来美国高校公共体育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变化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了解全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在美国的高校体育课中,以下的教学内容将可能成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研究、设置的方向:社会公德在体育教学中的灌输;体育理论知识;体育运动方法;营养学;通过体育练习预防现代文明病、生活病及运动康复;通过体育教学学习缓解生理及心理的压力等.美国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经验可为我国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今天,田径教练员清楚认识到体育科学对提高运动员成绩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营养学、训练学和体育心理学等领域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高运动水平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和方法。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并为运动员提供  相似文献   

9.
周文雅 《体育教学》2014,(12):55-56
本文基于"音体美全能"教研员的视角,阐述了体育教师加强运动技术、教学设计、运动心理学和运动营养学及体育生理健康四个方面培训的紧迫性与培训策略,对提升体育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浅谈体育科技与体育运动武汉经济管理学校艾昌清一、营养学与体育运动体育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员的基本营养成份应包括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电解质。而碳水化合物的摄取量占55%左右.有关研究表明:运动员体内65%的热量来自碳水化合物.假...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我国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健康观的视角,深入、全面地分析了儿童青少年学生体重过重和肥胖的原因、肥胖的标准。从体育学和营养学角度出发,提出对儿童青少年学生体重过重和肥胖预防和干预对策,并予以整合、提炼,试图为我国学校教育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综述法、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从营养学、心理学、训练学、生理学等学科的角度,对目前女大学生形体锻炼中出现的认识误区,如:时形体美认识的误区、力量训练的认识误区、训练量的认识误区、营养搭配的误区等,锻炼方法的误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以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空乘专业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她们对减肥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和健身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建议:有必要加强对空乘专业女大学生的健身指导,并进行标准体重和营养学专业知识方面的教育,以保证她们的身体健康,更好地从事未来工作。  相似文献   

14.
体育微博是新的体育媒介载体,它的出现从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但目前我国体育微博把关还不完善,仍需对其进一步研究。文章首先对网络中体育微博与体育微博把关进行了界定,然后剖析体育微博把关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最后从不同角度对体育微博把关的完善对策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研究的前期研究确定了4种体育学力内容,即体育健身能力、体育娱乐能力、体育观赏能力和体育学习能力及其要素。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揭示这些能力因素在不同个体中的等级秩序,概括出4种体育学力的层次水平。研究表明:体育学力在体育健身能力、体育娱乐能力、体育观赏能力、体育学习能力维度上均可以分为"不会"、"基本会"、"会"、"很会"4个层次,且不同层次个体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这种层次的差异主要是由个体对体育知识技能掌握程度不同造成的。在体育学力监测过程中,可分别从体育健身能力、体育娱乐能力、体育观赏能力、体育学习能力的"不会"、"基本会"、"会"、"很会"层面对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程度进行测量与评估。  相似文献   

16.
体育产品资源配置的稳定性及目标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丽云  黄琳 《体育学刊》2005,12(2):25-28
资源的投入是体育运动稳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在不同模式下,由于资源配置主体的投资能力及体育产品的价值取向不同,因而体育产品资源配置的稳定性是不相同的.把体育产品进行分类,根据不同体育产品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相对大小(或价值目标)来选择相应单一的政府机制或市场机制所组成的混合模式,并采用一定的纠正机制,是提高体育产品资源配置稳定性的发展方向.而采用业余体育产品由政府机制配置和职业体育产品由市场机制配置的混合模式,不失为我国目前体育产品资源配置比较理想的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17.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及实践路径选择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要正确面对城市与农村二元体育公共服务体制的格局,在不同地区实行体育公共服务体制的梯度推进,明确划分不同层级的政府在体育公共服务中的职能权限,追求多中心治理的供求均衡范式是体育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竞争机制、引入市场机制、引入社会化机制是体育公共服务实践路径的科学选择.  相似文献   

18.
2008奥运会是中外体育文化交流的大熔炉,在外国人了解与欣赏中国体育的同时,大量外国体育将进入中国,研究体育本土化内涵具有现实价值。以本土化概念为基础,从体育本土化的历史角度考察,我们认为:体育本土化是立足于中国,使外来体育与中国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继承与发展中国本土体育,批判吸收外来体育,产生以体育文化为核心的,包括各层次、各个方面的既不同于原有本土体育又不同于外来体育的新的中国本土体育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体育文化全球化与中国体育文化的自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文献资料研究,表明中国传统体育有其自身发展轨迹与历史演进过程。自近代以来,中国体育逐渐融入以西方体育为代表的现代体育之中。在中国体育与西方体育互融的过程中,中国体育文化自觉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无论怎样,就目前发展趋势看,中国体育文化必然融入世界体育。  相似文献   

20.
对宁夏城镇家庭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庭体育消费需要、动机,因家庭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并影响和制约着不同类型家庭体 育消费内容。调查表明,宁夏城镇不同类型家庭体育消费水平不高,主要以体育物质产品消 费为主,兼有精神产品消费。这与宁夏社会、经济发展落后有关,也与宁夏社会总体消费环 境和宁夏体育市场的完备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