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写我真情》,《挪威的森林》,《大约在雨季》,《我的父亲母亲》,《廊桥遗梦》,《泰坦尼克》。  相似文献   

2.
1934年,国民党无锡县党部,逼我填《共产党员自首书》。我当时根本不是共产党员.连共青团员都不是,我怎么能填《共产党员自首书》?填《共产党员自首书》就等于背叛党,我怎么能背叛党?但当时国民党无锡县党部却逼得很紧,先是传讯我,把我叫去训话,发给我空白的《共产党员自首书》让我填。我不填,就叫我把它带回家,想好后再填。我仍不填,就派特务来纠缠,三天两头要我交出《自首书》。我当时正在读高中,不愿抛弃学业,采取拖延战术。后来他们对我说,再不交出《自首书》,就“不客气”了。我知道拖不下去了,再不填,就要逮捕我。我不得不在这年的10月,带着空白的《自首书》,逃往上海,把它交给了我认识的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3.
我从1984年开始学习写稿,刚开始写稿.热情很高.写了许多稿件,竟未采用过一篇稿件。就在我灰心之时,县委宣传部的通讯干事送给我一本《新闻知识》,我看后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我感到杂志上的文章很对我的胃口,对我学习写稿很有帮助。从此以后,我便和《新闻知识》交上了朋友。每期杂志一到.当即仔细阅读起来.从中汲取养分,使我掌握了一定的新闻业务知识,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最喜欢读《得奖新闻采写谈》、《新闻业务讲座》、《视听天地》、《新闻采访知识》、《通讯员之友》等栏目。在《新闻知识)}的指导下,十余年来,…  相似文献   

4.
《安阳日报》6月至7月刊发了我写的《西瓜姻缘》、《记者数麦粒》、《黄河,俺瞧你由怕变亲了》、《葫芦支书》、《咱给书记点台戏》(以下简称《西瓜》、《麦粒》、《黄河》、《葫芦》、《点戏》)等五篇农村采访手记后,《新闻爱好者》的编辑催我写写体会。下面就是我的一点感受。农民立场农民感情今年5月,安阳市要召开八次党代会,报社党委确定我负责四篇特稿的采写编发。这样,我就挤时间带经济部记者高扬到五县农村“坐车观花”。结果,顺便发现了许多生动鲜活的人和事。当初我就嘱咐高扬,我尽量多问,你尽管多记。除了党代会的特…  相似文献   

5.
心中的灯○张志东《军事记者》是一盏灯,是我心中一盏明亮的灯。紧张工作之余,我静心阅读它,感到它既通俗易懂,又由浅入深,引我渐入佳境。《每月评论》专栏使我把握住宣传政策的脉搏,《新论点击》让我耳目一新;《本刊专稿》和《业务研究》,教我如何学会抓问题写报道;《“老总”值班手记》让我感受总编首长的艰辛……一个个专栏,一篇篇文章,像一缕缕阳光,一股股清泉,温暖滋润我的心田,催促我在新闻的田地上努力耕耘。遇到“拦路虎”时,我认真学习《军事记者》,浑身便增添了无穷的干劲和力量。在我寄出几十篇稿件如泥牛入海,…  相似文献   

6.
我与《街谈巷议》微音羊城晚报1980年复刊至今,我撰写《街谈巷议》达15载。其中离休后这几年,亦未辍笔。我已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街谈》可以没有我,我却离不开《街谈》。这些年来,我把自己的有限精力,都倾注到那里去了,它成为我的精神载体,给我以活力和朝...  相似文献   

7.
编辑部:  新年伊始,《新闻与成才》更名为《军事记者》。对我这个在新闻宣传战线上刚刚起步的同志来说,心里多少有一些遗憾。因为,在我陷入写作困境时,是《新闻与成才》帮助我走出了误区;在我因找不到新闻线索而迷茫时,是《新闻与成才》引导我如何使新闻稿写得更有新意;在我因不上稿而苦恼时,是《新闻与成才》上发表我的稿件而使我重新树立信心。所以,我对《新闻与成才》很是留恋。然而,它的更名,犹如凤凰涅,是升华和飞跃。我又为它高兴,并祝愿它越办越好!  我相信《军事记者》会像《新闻与成才》一样,是我们基层广大通…  相似文献   

8.
《中国编辑》很有创意,他们让我谈一谈“比生命更长的书”。对于一个爱书人而言,这是一个绝好的题目;只是涉猎面宽泛了一些。面对自己的书架,《辞源》、《辞海》、《说文》最让我依恋;淡绿色的中华版《二十四史》最让我敬重;低价购得的《道藏》最让我骄傲;宋刻版《算经十书》最让我喜爱;还有《柏拉图全集》、《胡适全集》、《傅雷全集》、《朱白清全集》、  相似文献   

9.
当二十一世纪的阳光穿过世纪长廊走来时,《新闻与成才》以更加成熟的形象———《军事记者》展现在我的面前,给了我一片自由驰骋的空间。如果说《新闻与成才》是我相识已久的朋友,那么《军事记者》就是我“一见钟情”的恋人;如果说是《新闻与成才》带我走进了“新闻”的世界,那么《军事记者》将带我走进更加广阔的“新闻”天地,去感受和领略信息时代的“新闻”气息。《军事记者》是我的精神食粮,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养料。每当她因投递晚点“失约”时,我就会心情焦急烦躁,非跑到收发室问个究竟,甚至打电话向函授中心的老师询…  相似文献   

10.
我是《档案管理》杂志的一名忠实读,也是一名痴情投稿。说来还真与《档案管理》杂志有缘,我的第一篇专业论《谈简牍档案的管理》就发表在1991年《档案管理》杂志第6期上。是《档案管理》杂志激起了我思考、撰、投稿的勇气,当时的《档案管理》杂志编辑老师还给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函,激励我静心思考、勤于笔耕、厚积薄发。  相似文献   

11.
似乎餐巾纸     
方英文 《今传媒》2004,(1):42-42
我最早知道的一份报纸叫《参考消息》,也是我至今读得最多的报纸。我印象里,即使在乱哄哄的“文革”年代,《参考消息》也没有停过刊。我是在我祖父那儿发现《参考消息》的。我祖父是镇上医院里的医生,名闻四方,一旦办公室里没有了病人,他便开始读《参考消息》。我觉得这张报纸并不好看,原因是它上面全是黑压压的文字,没有图片。  相似文献   

12.
徐雁 《中国编辑》2006,(5):75-77
我的雁斋里藏有两册有关书房的同名专集,一部是《光明日报》原“周末生活”版编辑组编集的《我的书斋》(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以下简称京版《我的书斋》),另一部也还是叫《我的书斋》(文汇出版社,2000,以下简称沪版《我的书斋》),是由《新民晚报》“读书乐”版编辑曹正文先生编集的。到去年春夏之交,南京《开卷》杂志的执行主编董宁文先生又编集了一种《我的书房》(岳麓书社,2005)。如此,三本书并肩于我的“书之书”专橱中,大、中、小各有形制,不经意间见出一种相成之美,已是当代书文化的一道小风景了。  相似文献   

13.
难忘的启迪     
难忘的启迪黄俭进入新闻圈前,我就有幸认识了《新闻战线》。40年来,《新闻战线》给予我的教育、启迪、帮助很多很多,是她将我从一个革命军人引进新闻大门成为专业新闻工作者的。如今,虽说我已经离休了,但是,我对《新闻战线》的情感却是终身难忘的……《新闻战线》...  相似文献   

14.
几年来,伴我度过休闲时光最多的,总是放在案头的那一摞《新闻爱好者》。1998年认识《新闻爱好者》至今,她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暇闲之余,我特别喜欢到“通讯员园地”中畅游,从中汲取新闻写作的营养。《巧找素材》、《琐言琐事好新闻》教我学会新闻写作的素材收集与整理;《等来由头好作文》、《巧选角度写好稿》、《打开思路的ABCDE》送给我开启新闻写作思路的金钥匙;看了《一篇通讯拟了80个标题》一文,让我懂得“标题新颖、文章升华”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多上稿、标题请制好”。几年来,经过这位不开口老师的指点,我的业…  相似文献   

15.
史天经 《青年记者》2007,(13):23-24
时间过得真快,《青年记者》迎来创刊六十五周年了。 编辑部约我写点纪念文字。我想,是应该写,因为我与《青年记者》有一种永难割合、不弃不离的关系。我不仅是《青年记者》的读者,而且还曾为《青年记者》的成长绞过脑汁,付过心血,撒过汗水。  相似文献   

16.
姚志慧 《新闻天地》2007,(12):49-49
我是《新闻天地》的一名忠实读者,看《新闻天地》已经有好几年了,自今年9月始,在《新闻天地》上连续读到了三期《终端家园》,令我感慨不已。  相似文献   

17.
史天经 《青年记者》2007,(13):23-24
时间过得真快,《青年记者》迎来创刊六十五周年了。 编辑部约我写点纪念文字。我想,是应该写,因为我与《青年记者》有一种永难割合、不弃不离的关系。我不仅是《青年记者》的读者,而且还曾为《青年记者》的成长绞过脑汁,付过心血,撒过汗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丰厚的馈赠     
刘峰 《视听界》2005,(6):83-84
我1984年步入江苏广播电视界。虚度20余载,始终只干一件事,那就是做《视听界》的编辑。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可是在《视听界》这座营盘,我却一守到底。与《视听界》朝亲夕伴,我的美好年华,倏忽逝去,永不可追。《视听界》20岁了,它正年轻,我却两鬓霜雪,说话就要退休了。  相似文献   

19.
38年了,从小兴安岭北坡的新闻干事到《黑龙江日报》记者,再到《黑龙江经济报》总编,再横跨八千里南下深圳,从报人变成杂志人,当《焦点》杂志总编、《鹏程》杂志总编。我走遍全中国,走过十几个国家,但从没走出过北大荒。因为我挚爱一生的职业是兵团给的,我踏破一切磨难的动力是北大荒给的。我走不出北大荒,走不出我自己。[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我在这儿战战兢兢,因为我不能算这个领域的专家,我是一个学习者。我和《百姓30分》有合作的关系,主持《(百姓30分)的优势和广播民生新闻的发展》这样一个科研课题,我觉得是一个光荣。对于我来说,对于《百姓30分》来说,我们的研究过程有非常大的启发,希望我们的合作保持下去。关于《百姓30分》的个案研究,我们上一次在北京的研讨会的时候我已经做了一次报告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