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一词成了整个文本的一个关键词,总共出现了17次之多,贯穿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部分的各个主要方面。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的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体现了"体验"的取向。它是以经验为基础,是对经验的一种升华的超越,它注入了主体强烈生命意识的活生生的个体  相似文献   

2.
体验,就是亲身经历,就是联系自身的体悟。它具有亲历性、独特性等特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不难看出,“体验”一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一共有16处,最多出现的词组是“情感体验”、“真切体验”、“审美体验”等。为什么《语文课程标准》对“体验”一词情有独钟呢﹖原因是其价值取向主要强调学生亲身经历、主动发现、活化语感,即通过朗读、游戏、表演等感性的、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进入”文本的情境,“触摸”作者的心灵,与文本发生“内在意义的交流”即“对话”,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情绪感受、意义体悟、价值判断等。如果没有个性…  相似文献   

3.
曹恩尧 《河北教育》2005,(19):16-1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重引导,。少讲解;重指点,少分析,让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得到提升,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所谓“体验”,是指阅读中对文本的情、景、理的联想,或所形成的独特悟性。具体而言,其一,它是一种激活了的注入生活意识的知识经验。体验是主体心灵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的一个张力场。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课程新理念时,“体验”一词屡见不鲜,如“情感体验”、“独特体验”、“审美体验”等等。这决非偶然,语文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的主体体验,正是使这一过程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体验是极具有个性化的行为,最尊重个性的张扬、重视对主体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充分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先后15次用上“体验”这一词眼,如“前言”部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应该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实施建”部分“教学建议”中指出:“应让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解。”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学生体验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可从下几方面入手:一、重视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浓厚情绪体验体验是由学生主体置身于自己喜的、能充分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  相似文献   

6.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各个方面和众多环节,而这些方面和环节又是相互促进和制约的。下面我想就新课改中语文活动课的相关要求、条件、现状和建议,谈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专家同仁。一、《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即: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探究”、“体验”、“经历”等)和重视直接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上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从课程理念上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课程目标上要求“在生活中、在应用中逐步加深对词语…  相似文献   

7.
刘蠡寒 《教书育人》2007,(12):28-30
《语文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阅读目标更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感受和体验,这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旬”“做出自己的判断”等中小学中九个带有“自己”一词的表述中可见一斑。显然,《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目标和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的。  相似文献   

8.
张薇 《考试周刊》2011,(68):47-47
在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一词是整个文本的一个关键词,课标强调阅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是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自主参与的一种阅读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想尽了种种办法 ,从理念到实践 ,从教学方式的改变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 ,有一些“以学生为主体”就像“彩色的泡沫” ,具体表现在 :1 偏离主题不予指正《标准》倡导“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因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 ,问题的答案也不是惟一的、绝对的。但好多教师在上课时忽略了“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而使语文教学偏离…  相似文献   

10.
张玉兰 《文教资料》2005,(26):99-101
一、案例背景2001年,教育部颁布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一词出现17次之多,涉及体验的内容、形式、方法和过程等,贯彻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部分的主要方面,“体验”一词成了语文新课标的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体验,因为语文课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文本具有丰富的情感性和人文性,学生只有对文本感同身受,产生独特的个人体验,才能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把握文章旨趣,从而激起心灵感悟与情感共鸣。西方体验美学也启示我们语文阅读教学应当从学生的主体体验入手,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神游于课文,进而…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总目标到阶段目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注重情感体验”的语文教学要求一以贯之。《标准》在阐述课程基本理念,谈到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时,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通过什么途径才能达到上述目标呢?在各个学段目标中,都明确提出通过“诵读”来获得情感体验,积累语言材料,体味内容,培养语感。《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又特别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  相似文献   

12.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强调 :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 ,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 ,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各种活动 ,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从学生…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对高中生阅读培养作了明确的规定: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体验”一词贯穿课程标准的始终,体现了高中课程标准对语文阅读学习中的体验和感受的高度重视。语文阅读体验学习正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之下,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把体验教学贯彻阅读之中,进行调动阅读体验的情景创设活动。  相似文献   

14.
1《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评论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意味着“人文精神”将会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提升到重要的位置。《语文课程标准》在字里行间有意突出了“人文”一词,给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个信号: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追寻失落的“人文精神”。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新理念的确立,教师当务之急是转变旧的教育观念,同时建立新的教育观念。平等师生观23人文教育主张教师不要在师生之间刻意画一条鸿沟,希望…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体验”一词出现频率高,值得我们注意。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从教学论的层面上看,体验是学习主体与客观事物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就学生而言,是情绪、感受、理解、联想、感悟等心理过程面对客体的激活与投入;就学习对象而言,是真善美等内在价值面向阅读主体的显现和渗透,  相似文献   

16.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理念”原本是一个哲学术语 ,指的是具有指导意义的理性观点。它是介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个概念 ,是对规律的一种诠释。《语文课程标准》使用“理念”一词 ,其目的是为语文教育提供一种理性规范 ,引发对语文教育的理性思考 ,以此更好地指导语文教育实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首次从“素养”这一角度对语文课程目的进行新的规定。《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素养的提法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思想品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语文素养”等等 ,其中“语文素养”一词前后出现十多次。在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评价提出了总的原则性建议和五项分建议, 全面阐述了课程评价的具体内容,尤其是总的原则性建议从评价目的、评价取向、评价方法、评价主体等角度提出了新的标准。而面对目前语文课程传统的评价方式仍占统治地位的教学实际以及在课程实验中仍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深的反思:如何冲破传统评价模式的束缚,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是摆在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问题,也是语文教学中今后必须面对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8.
比较《现代汉语》和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不难发现二者之间具有较整齐的对应性,但是,这种对应性并没有体现出一种共生共长。《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涉及的方方面面均作了“新”的要求,体现了加强“句子或语段”教学的趋势,但《现代汉语》课程仍然拘泥于字、词、句、语法、修辞的孤立、机械地讲授和学习,造成了《现代汉语》教学与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剪刀差”。作者认为:在高师《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加强句群和语段教学是促进二者共生共长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剪刀差”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建议”中又强调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体验性教学是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教学方式。那么,语文课如何让学生获得体验,这是当前语文教学需要探讨的问题。一、体验性教学是让学生亲历学习实践过程的教学体验是主体参与实践活动来认识周围事物,即“从亲身经历实践开始,进而获得认识,从中形成感情,最后产生感悟”的过程。体验性教学是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亲历学习实践过程,自主吸收和内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这一过…  相似文献   

20.
追溯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其渊源久矣,然自《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与实施后,由于课标通篇很少提及“训练”一词,频繁出现的都是“感悟”,“体验”等说法,于是人们的思维陡然间发生了转折,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纷纷将目光瞄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等上面,“训练”似乎一下子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