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如果要说当前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们有什么影响的话,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我首先想到的是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影响。从学生的角度看,现实中的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等现象,虽然不像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那样严重,但毕竟发生在他们的身边,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毫无疑问,这场危机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30年前,从我成为—个中学历史教师起,《中学历史教学》就一直伴随着我。可以说,我能走上历史教学研究的道路,是靠《中学历史教学》的启蒙和引导,是它领着我登堂入室,探幽入微,走进中学历史教学的美好天地。  相似文献   

3.
一、历史细节问题的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类似的抱怨:“老师,历史知识离我们好远啊,总也记不住,如果历史知识有生命力就好了。”很多教师的回答是:“记不住就反复背,多背几次就记住了。”其实,曾是学生的我们自己也知道,这种回答苍白无力,无法让学生满意。正是学生的困惑促使我反思:能否通过挖掘与课文重难点相关的细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记忆?经过多次课堂教学实验证明,恰当的选用历史细节,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助我们把握和理解历史的大脉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去年市教育局让我讲一节初中的示范课,我以《美国的诞生》为例,应用“历史课堂的细节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下面我把教学中一些感悟写出来和同行们交流。  相似文献   

4.
历史是什么?我们应如何教历史?历史课该怎样上?对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可以说我们许多长期在一线从事历史教学的老师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多年来,我们一直受考试分数的左右,使得历史课堂教学显得十分功利,使原来生动有趣、学生喜爱的历史课失去了吸引学生的色彩,更不用说展现历史的魅力了。经过调查,部分学生感到学历史和听历史课很厌恶,是硬着头皮在学。日前,我听到我女儿的一句话,让我非常震撼。那时她正在复习小学六年级的历史,她突然说:“以后打死我也不读文科。”我问她为什么,她说背历史头痛。  相似文献   

5.
我在初中从事历史教学已有12年,其间接触过不少历史教学方法.发现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方法很多,但能够做到简单、易行、实用、有效的方法却不多。近期我拜读了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的弗雷德瑞克·德雷克教授等著《一个改善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系统方法》一文,并在教学中作了尝试。这次尝试给我很大的帮助与启发,我认为这不失为一种全新的材料教学法.可以“给学生的历史知识和理解能力注入充足的养料”,能达到启发历史思维的目的.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堂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历史课程可以培育学生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世界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使学生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生活的挑战。下面我就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谈点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7.
曹秋霞 《师道》2007,(7):58-59
教学方法在不断发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提高学习效率,我经常给学生讲些与历史有关的故事、笑话等。那天下午第一节课,我到七(6)班去上历史课,要学习《宋代的社会生活》。刚走上讲台,我就发现学生昏昏欲睡、无精打采。我便临时改变了教法——演小品。  相似文献   

8.
李玉雯 《青海教育》2008,(11):33-33
新《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9.
上历史与社会课时,我喜欢结合教学内容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兴趣、有思考;也尝试着用合适的图片,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以便对所学内容有想像、有感悟。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巩固新生政权”这一内容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从小说《暴风骤雨》中选择了《分马》片段,以丰富课堂,说明有关土地改革的历史。本以为和往常上课的情形一样,  相似文献   

10.
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始终是我教学中贯彻的主题,因为我们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引导学生审视历史文化,继承历史文化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义务。看到这次大赛的命题范围,怦然心动,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培养学生关注历史文化的机会于是便有了这次师生作文擂台赛。根据我对《新作文》的理念的理解和平时的作文训练,我要求学生“不唯师、不唯书、不唯上”,自己查找资料,写出自己对历史文化的独特见解和真实感受,效果竟是奇佳。独特见解和真实感受的呈现——“话题作文之我见”之六@张玉冰  相似文献   

11.
周丽琼 《云南教育》2007,(12X):48-48
一、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意义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树立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通过高中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一是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人文精神;树立“知我家乡,爱我家乡”的思想。二是能使历史学科囊括上下几千年,无所不包,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三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  相似文献   

12.
从新课程改革开始的理论学习到现在的教学实践,前后六七年时间里,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怎样的学习方式才能实用、生动又具有历史学科的特色?怎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对学生学习历史起到很好的激励行动等多方面的作用?怎样的学习方式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史学素养?为此,我不断地学习与借鉴、探索与尝试,寻找适合学生学习且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学生往往“谈史色变”,总觉得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索然无味;更何况那些眼花缭乱的年代、人名、地名.记起来何其难。而现在不少历史教师强调学生死记硬背,“历史默写”成为逼迫学生学习的常规手段,这自然提不起学生学史的兴趣,更遑论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如何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生动?体悟历史的智慧?我想,“神入历史”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实施历史学科创新教育旨在引导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学习的创新精神。为此,我在历史教学中既充分运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抓紧课堂而又不局限于课堂。努力引导学生,将课堂历史学习与课外学习相联结;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联结;课堂历史学习与学生的生活领域相联结。  相似文献   

15.
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明确一个观点: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关系到尊重教学对象,遵循教学规律问题,对此从大处着眼,一以贯之。从前我都是采用讲故事,讲历史故事来吸引学生学习历史,但是学生对历史课信心百倍,学习热情也高,但结果却是今天注意了、记住了,明天又给忘了。所以我给学生以学习历史订出了章程,一是从年代时间记忆;二是从事件发生记忆;三是重大的事例记忆;四是从发展先进性和发展趋势记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趣昧性很强的学科,学习历史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而如何使学生获得所学的历史知识,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组织好课堂教学是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关键,因此我认为要教好一堂历史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布置作业作为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十分重要。我曾以办报的形式留了一次历史作业,进行了在作业中对学生实行创造性教育的尝试。一、以办报为形式的作业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曾提出一条建议:可否学习外国一位教育家的经验,让学生“以历史上的人”办报,报道历史上的人与事?我认为不妨一试。于是,在讲授抗日战争一课时,我提出: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抗日战争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呢?我请同学们以此为主题,组成5至8人的小组,以办报的形式进行讨论。小报编出后,每班推出2名评委和我共同组成评委会,评出…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的教学离不开MCAI(Multimedia 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即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针对初中三年级历史课时少、内容散、学生重视不够的局面,历史活动课的正常开展更是雪上加霜。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使用MCAI开展历史活动课教学,既解决了课时少的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索热情,有效地提高了历史学习成绩。下面我以《世界三大宗教》为例谈谈历史活动课MCAI的教学经验。  相似文献   

19.
梁燕 《甘肃教育》2009,(8):61-61
历史课外活动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阔学生视野,能使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在实际活动中得到运用和提高,并能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历史课外活动的开展步履维艰:要么虎头蛇尾,要么半途而废,有时甚至干脆放弃。诸如此类现象,不但未能发挥出历史课外活动的优势,而且还影响了历史教学工作的实效。针对这种情况,我对中学历史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进行了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构思:新课标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许多老师采用“历史活动课”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去参观各种纪念馆、博物馆、历史遗迹等,让真实的历史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既学习了历史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真可谓一举多得。但问题是并不是每个学校都具备这样的条件,于是我就想,何不设计一个虚拟的展览馆,让学生“身入历史”,在亲身感受历史的过程中,学习历史。基于这种想法,我把整堂课设计为带领学生参加“郑和下西洋”展览馆的形式,非常新颖。具体有四个展厅,如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