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一、评价实验方案型 例1 有人设计如图1所示的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把装有硫酸铜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将烧杯放到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取下烧杯并将其倾斜,两种溶液混合反应,反应后再把烧杯放到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相似文献   

2.
一、评价实验方案型 例1有人设计如图1所示的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把装有硫酸铜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将烧杯放到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取下烧杯并将其倾斜,两种溶液混合反应,反应后再把烧杯放到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相似文献   

3.
按教科书的要求,用萘做熔解实验,由于加热过程的温度控制较困难,实验效果欠佳。六年前,我校开始用冰代替萘作熔解实验。去年,我们又汇集各方经验,改进了实验设备和操作方法。我们采用冰做熔解实验,装置比较简单,每个实验小组只需配备温度计一支、试管、小烧杯各一只。在实验的准备阶段,用大烧杯盛半杯碎冰,掺入细盐(冰、盐质量比为3∶1,可获得的零下二  相似文献   

4.
1.物质溶于水时热量变化演示实验的改进 用温度计来测量硝酸铵、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温度变化,这种方法缺乏直观性,不便于学生观察,在教学中,可以作如下改进,现象十分明显. 用玻璃纸制作3张边长为15cm的正方形,分别在2张上洒满水,将2只装有50mL水的烧杯放在上边,分别往烧杯中加入硝酸铵和氯化钠,一会儿教师拿起烧杯,学生可以看到加入硝酸铵的烧杯与玻璃纸因水结成冰而粘合在一起了,说明硝酸铵溶于水时要吸收热量,从而使溶液的温度降低;而加氯化钠的烧杯却无变化,说明氯化钠溶于水时温度变化不大;另取1张玻璃纸并铺满熔化的石蜡,立即将装有50mL水的烧杯放在上面,教师拿烧杯,学生可以看到玻璃纸和烧杯是粘在一起的,加入氢氧化钠同体后再拿起烧杯,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石蜡受热熔化玻璃纸脱落,说明氢氧化钠同体溶于水时放出热量,使溶液的温度升高.  相似文献   

5.
按初中化学课本的方法,做[实验4—2]硝酸铵溶于水的吸热现象和[实验4—3]浓硫酸溶于水的放热现象实验,成功率低。有时演示[实验4—2]时,烧杯和木板之间的水不冻结,拿起烧杯时木板会掉下来;演示[实验4—3]时,烧杯和木板之间的蜡不熔化,拿起烧杯时木板不会掉下来。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许多学生在座位上看不清楚。为克服这些弊病,我对这两个实验作如下改进,实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初中教材[实验812]对于“浓硫酸稀释放热”是用手去触摸烧杯外壁来感知温度变化的,而在课堂上能触摸感知的学生面是有限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用下列装置来显示“浓硫酸稀释放热”的实验效果。1 用熔化的石蜡将盛水烧杯的底部粘在小木板上,再沿烧杯壁缓缓倒入浓硫酸并不断图1 用玻璃棒搅拌(见图1)。因浓硫酸稀释放热使石蜡又熔化,再拿起烧杯时,则可见烧杯与木板分离。因为石蜡受热熔化是生活常识,因此也培养了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事物变化本质的思维能力。图2 2 如图2所示。未加入浓硫酸时,小试管内澄清石灰水无变化。当缓慢…  相似文献   

7.
熔化·熔点     
在探究实验中,我们研究了蜡和海波的熔化过程,并根据实验中记录的数据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  相似文献   

8.
黎浩  刘汉明 《物理教师》2005,26(2):13-13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把晶体(海波)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作为学生的科学探究内容,并在探究活动中要求:记录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根据数据描出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数据和图像总结晶体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温度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我最喜欢做科学小实验啦!第一次做实验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上午,我独自一人在家看科技书,书中介绍的一个做蜡烛的实验深深吸引了我。于是,我按照要求开始准备烧杯、塑料筒、拨盘、石蜡、棉线等实验用品、在我将要点火熔蜡时,爸爸回来了。我把做实验的想法跟爸爸说了,爸爸非常高兴,就帮我在烧杯上绑了根导线。我手拿导线,把烧杯放到液化气灶上,开始熔蜡。一会儿,石蜡完全熔化了,我小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七年级(下)(华东师大版)中,有一个探究冰熔化过程有什么规律的活动:用烧杯、酒精灯、温度计、冰、铁架台等,通过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烧杯中冰的方法,每分钟记录温度的数值,并用图表示出来,观察和分析图表和数据,探究冰在熔化过程中的规律。在这个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大多数学生看到冰在熔化  相似文献   

11.
新编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P .73关于碘的升华实验的方法是 :取内装碘晶体且预先密封好的玻璃管 ,用酒精灯微热玻璃管盛碘的一端 ,观察管内发生的现象。对于此实验 ,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①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碘是否熔化 ,而实际上此现象不易观察。②用酒精灯微热玻璃管 ,“微热”难以把握 ,因为酒精灯火焰温度可达 5 0 0℃以上 ,而碘的熔点只有 1 1 3℃左右 ,而影响实验效果。针对本实验的不足 ,教学过程中 ,笔者进行了如下改进。在一个小烧杯中注入沸水 ,将玻璃管盛有碘的一端插入沸水中加热 ,立即产生大量紫色蒸气 ,在玻璃管另一端…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物理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二节中有“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如图1所示),实验中要求研究晶体的熔化,教材提出利用海波(硫代硫酸钠)完成该实验。本实验能帮助学生感性认识晶体熔化过程及其特点,是基础实验之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物理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二节中有“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如图1所示),实验中要求研究晶体的熔化,教材提出利用海波(硫代硫酸钠)完成该实验。本实验能帮助学生感性认识晶体熔化过程及其特点,是基础实验之  相似文献   

14.
“函数及其图象”这部分知识在初中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数”与“形”的有机统一,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程中,加强了函数知识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在近年各地中考题中,常出现用图象信息来反映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现举例说明如下:例1蜡是非晶体,在加热过程中先要变软,然后逐渐变稀,然后全部变为液态,整个过程温度不断上升,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如图所示,4个图象中表示蜡熔化的是().解析:图A、B中表示中途一段时间的温度没有变化,图D表示随时间的增加,温度逐渐降低,这三种情况都不符合题意.只有图C才表示随着熔化时…  相似文献   

15.
<正>要点提炼1.实验主要器材(1)测量仪器:温度计和停表,分别测量物质熔化时的温度及熔化所需的时间。(2)搅拌器:通过搅拌使物体受热均匀。(3)石棉网:使烧杯底部受热均匀。(4)温度计:(1)温度计的玻璃泡应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且不能碰到试管底或试管壁;(2)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相似文献   

16.
萘粉的回收     
初中物理熔化、凝固实验中,不少实验员对萘粉的回收感到困难,花费了大量时间,回收不干净。我们改进了回收方法,即在学生实验结束后,重新将凝固的萘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轻轻转动温度计,直到温度计能从萘块中抽出为止。然里把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把装有萘  相似文献   

17.
高亚儒 《物理教师》2005,26(3):28-28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第50页的图4—7是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笔者在教学中对实验进行了改进,效果比较好.如图1所示,在原实验基础上,只在烧杯的水中加一支温度计测水的温度,试管中的晶体用萘,萘中的温度计测萘的温度,当酒精灯对烧杯加热时,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同时升高,当温度达到80℃左右时,萘开始熔化,继续加热,  相似文献   

18.
比热是热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物质的比热是反映物质在热平衡状态下的性质,选择演示实验时应严格遵守这一点.使学生明白,在得到同样多热量时,同量的物质中,比热较小的温度升高较大.如下的常见的见解是错误的:在受热情况相同时,同量的物质中比热较小的温度升高较快.为了揭露这一见解的错误,建议选取与这一错误见解的结论正好相反的物质铝和铁来作实验.下面分别加以阐述:一、正确演示比热实验和说明比热的概念我们采用如下实验:把两块质量相同的铝和铁,放进沸水中,待达到热平衡即铝和铁的温度达到100℃时迅速取出分别投入装着同量的冷水的两个烧杯中,搅拌片刻待达到热平衡后,测得投入铝的那个烧杯中的温度比投入铁的那个烧杯中的温度要高.比较这两情况应当得到:铝比铁温度降  相似文献   

19.
新版《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三节实验1- 3、实验 1- 4存在一些弊端。实验 1- 3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变化 ,说明反应放热 ,不利于学生观察 ;实验 1- 4,因做此实验正值夏末 ,气温高 ,而反应物不单从玻片方向吸热 ,使玻片与烧杯之间的水难以结冰 ,实验成功率较低。笔者在教学中对此进行试验并改进如下。1 放热反应例 1:利用气体受热膨胀的原理 ,设计如图 1、图 2所示装置。向小试管内加入反应物 ,反应放热使锥形瓶内气体受热膨胀 ,而使“U”型管内产生液面差或气球鼓起。图 1图 2例 2 :利用反应放热使蜡熔化 ,玻片与烧杯底部粘附力减小而脱离 ,…  相似文献   

20.
在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熔化与凝固"这节教学内容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同的温度变化规律,笔者对海波和石蜡两个熔化实验进行了改进。一、原实验的不足、产生原因及改进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利用原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得到的实验结果是: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换用冰或萘做实验,结果亦然。这样的实验结果不但无法让学生信服教材中关于"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这一结论,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