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2 毫秒
1.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基石,体现了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教育要回归生命,教育即生命、生活即教育等生命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
在技术统治一切的时代中,教育封闭了通往灵魂之路,对生命的异化和漠视使教育迷失了方向,离生命的原点越来越远,一个呼唤教育回归生命,以人为本的时代已经到来。文章基于对生命与教育关系的理性探索,探讨生命性教育教学的理念、特点,并努力探索出一条生命性教学的实践之路。  相似文献   

3.
教育的工具性、功利化目的造成教育中人的工具化和人性的虚无,也使孩子们的上学观迷失了教育的价值方向。分析当前教育价值迷失的状态及其原因,重新建构合理的教育价值观,从“为学”到“为道”,实现教育的终极关怀,即由掌握知识技能为重心的形而下价值追求升华到人的精神心灵思想的形而上价值追求,在教育中实现人格的升华,成为自由的人,活出生命的价值来。  相似文献   

4.
自我认识的回归与教育之哲学本性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活动出发,阐明自我认识的回归作为教育的哲学本性。近现代以来,教育越来越多地偏离了应有的哲学本性,我们需要不断地甄定教育的使命,以人的自我认识的完善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今天,教育越来越多地成为碎片化的存在,一点点补缀人的生命,导致生命意义的迷失,我们需要重申教育的哲学品性,以自我认识的生长超越碎片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教育即生活,但教育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可能生活。教育生活是一种富含爱、智慧、道德、信仰的生活,因此,教育生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生活。强调教育回归生活意味着教育看到人、回归人。意味着教育重视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从而使教育切实担负起“育人”的崇高使命。  相似文献   

6.
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教育即生活,但教育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可能生活。教育生活是一种富含爱、智慧、道德、信仰的生活,因此,教育生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生活。强调教育回归生活意味着教育看到人、回归人。意味着教育重视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从而使教育切实担负起“育人”的崇高使命。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生命道德:教师专业伦理的重要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生命道德,是教师将"生命"作为处理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主要是学生)的关系的核心价值追求,它主要包含关爱生命和追求生命意义两层含义。师生自然生命的丧失和教师职业生命意义的迷失现象对教师的生命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命道德理应成为教师专业伦理的重要维度。为此,教师必须增强生命意识,提升生命地位;回归生命化教育,提高生命质量;追寻生命意义,彰显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一、生命是唯一的 现代教育界喜欢用"生命教育"来应对教育的异化,即教育变成智性的获取和社会功利的手段与工具,而生命教育就是回归教育的原点,即教育不仅是手段与工具,也是目的,也就是通过教育实现人的意义与价值,通过教育使人由一个野蛮的人变成文明、有教养的人,通过教育让生命的张力得以发挥,从而获得人生的最高追求,即对幸福的索求,而教育对生命的忽视已完全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相似文献   

12.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生命是思品教育得以实现的前提,关注生命是思品教育的价值取向,然而当代中小学生个体生命意识的迷失令人深思。正确认识当代中小学思品课实施生命教育的价值对于揭示思品教育的本质现象以及推进思品教育改革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论教育理论研究的困境与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学脱离哲学即迷失了独立自主的方向,经典教育知识构建模式阻碍了教育理论原创性和解释力,形成了还原论、普适性的知识构建取向、二元论分析思维模式和简单化研究倾向,教育理论分科研究也陷入“合法性”困境。教育理论创新需要进一步反思、解构这些局限性,突破已有知识形态和思维模式。为此要走向世俗和生活,以不同标准对教育知识进行分类,转向关爱教育生活世界和生命主体,培育学科思维“自立”意识,重视多元文化和价值的冲突整合,形成新的研究取向及学科思维和学术规范。  相似文献   

16.
科学文化成为时代的主导,而工业主义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却偏离其本真的方向。学生主体性的丧失,使学生迷失自我;科学的知识观,使教育专注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智慧的启迪;教育与生活的分离,又形成没有生活的教育和没有教育的生活;不切实际的德育标准,使教育中形成道德的真空。迷失的教育,导致教育实践中人的异化。重新理解人、理解社会、理解教育,使教育回归其本真,是现代文明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育“人”:教育精神的时代诉求、特质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教育回归育人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诉求,是教育精神的内涵特质。迷失了精神引领的教育会迷失自身的品性,放弃应有的责任和使命,涌入逐利的海洋,成为工具化的存在,不断塑造时代的"群氓"。教育育人精神的生成对教育工具化困境的消解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教育研究领域中,研究者对范式的运用如火如荼,范式指导着各种学术研究。对范式的滥用现象也是屡见不鲜,使范式在研究中不自觉地迷失。因此,使迷失的教育研究范式回归,是每位教育研究工作者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9.
教育,一个充满诗意的家园,一个亘古恒在的永恒主题。今天,教育地位与作用的空前凸显,使教育负载了过多的期望与理想,也承载了前所未有的使命与责任。以价值之生命主体——人为鹄的教育首先应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性的完善。然而,另一种现实景观却再次震撼了我们教育者的心灵。在当下的教育视野中出现的恰恰是对生命本真的巨大漠视、扭曲与异化,现代教育迷失的恰恰是对生命的关怀。知识教育俨然与生命教育的应然图景构成了一个实然悖论。激烈的升学竞争、  相似文献   

20.
让生命与美对话——“蝴蝶”主题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式教育思想认为,自然生态所呈现的生机勃发、互生互补、绵延不息即是一种最高层次的美的形态,而美即是体现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那种具有生命特性的关系,简而言之,美是生命的本质特性,生命是美的最高表现。如果简单地将科学教育理解成概念、定律的传授,幼儿得到的只是知识的躯壳。这种迷失了生命、迷失了美的科学教育不会为幼儿的生活世界带来任何真正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