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实验室开放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必然要求实验室是科学实验的重要基地。高校的实验室除了承担繁重的实验教学任务外,也是教师科学实验的理想场所。高校实验室肩负着教学、科研双重任务,两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实验为日后科研打下基础,而科研训练是提高能力的手段。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在实验室接受科研训练,或者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承担部分科研任务,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教学是科研的基础,而科研是提高教学的手段。教师不教,不成其为教师…  相似文献   

2.
实验室存在的问题与改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部分高校实验室存在着大量问题,包括仪器购置重复.使用率低;实验室工作人员分工不合理,待遇不公等等,不利于实验室的发展,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与科研的成败,对此,本文给出了相关整改措施.  相似文献   

3.
刘凤莲 《文教资料》2006,(8):105-106
实验室的科学管理是提高质量理科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保障。建立量化管理体制,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有助于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紧跟快速发展的时代步伐。  相似文献   

4.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与科研相互统一,统一的条件是教学的研究性与科研的教育性相互渗透、教学科研一体化,统一的基础是科研与应用性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要求高校要清晰定位、突出办学特色,促进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5.
加强学科建设 促进教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科建设是为了适应目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集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学位点和实验室等建设为一体的综合性整体建设。在学科建设的各项内容中 ,师资队伍和学位点建设是核心 ,科研是动力 ,实验室建设是基础 ,教学是学科整体水平的运用与实践。近年来 ,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在省各有关部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 ,依靠专家教授和全体教职工的集体智慧和力量 ,坚持以学科建设带动学院的各项建设和发展 ,逐渐使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学位点和实验室建设等各项内容步入了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综合发展的良性轨道。学院的整体实…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物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校生物学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及整个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针对综合性大学生物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特点,结合国家相关法规、准则,从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实验室安全水平、实验室生物安全屏障、生物学操作技术规范及实验活动生物风险评估等方面探讨了如何保证高校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相似文献   

7.
“微课”是针对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局限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深入和中医药院校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医药院校师生在开放实验平台开展的科研活动也在不断增加,实验室安全保障和安全教育面临极大挑战。而中医类院校实验室生物安全与实验室教师、工作人员与学生健康密切相关,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不可预计的危害。“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有助于实验室安全教学的顺利开展。我校重大科研平台依托现有的实验室安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开放服务系统的建设基础,构建了基于“微课”的医药类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利用“微课”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探索新型实验室安全教学方法。通过新型教学资源库建设,构建了中医类院校实验室安全微课体系,对培养新型中医药科研人才及对中医药大学实验室安全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自我教育的角度谈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模式创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校实验室肩负着教学、科研双重任务.实验室安全是保证实验室正常运转的首要条件.学校实验室的主要工作人员是在校学生.通过引导学生自我组织安全问卷调查、安全知识竞赛,编写安全知识手册,拍摄安全操作及安全隐患录像,对学生进行了自我教育.如此一来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说教法变为了生动活泼、喜闻乐见、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9.
高校科研实验室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场所,科研实验室的安全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关危险化学品的安全问题。通过对高校科研实验室的界定、科研实验室与教学实验室特点对比及存在的安全问题分析,提出解决科研实验室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建立包括药品库保管员、实验技术人员、教师和未来职业人参入的危险化学品管控模型,全员参入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控,对保障高校教学与科研安全、环保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重要职能,高校的实验室,如何最有效的组织现有资源为教学与科研服务。介绍了关于面向分层教学与科研的网络控制实验室的创建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本项目以通信工程专业为例,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进行较全面的研究,包括:合理制订培养计划、优化课程体系结构;精品课程建设模式探索;大学生心理特征研究与学风建设等内容,并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点研究。通过完善专业实验室、学生创新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的建设,增加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比例,建立大二、大三学生进入学生创新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制度,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制订了"3+1"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形成以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学生科技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毕业设计为系列的、相互衔接、逐层递进的完备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实验室是高等医学院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实验室设备是实验室工作的基础,实验室管理人员是实现实验室效益的保证,因此,加强实验室设备和人员的管理,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效益是实验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1 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管理提高实验室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率,一定要有较高业务素质的工作人员,其中包括实验室管理人员和物资设备采购人员。首先,现代实验室管理工作对来购人员的业务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在采购中,采购人员应了解仪器设备的技术水平,熟悉其技术性能指标,不仅要掌握相应专业知识,还应掌握市场信息,了解市场行情,产品渠道,厂家情况,熟悉有关政策法规,并具备商务谈判的经验和技巧等  相似文献   

13.
高校图书馆在高校的教学与科研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是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关键.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道德素质,一是其业务素质.只有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了,高校的科研和教学才能有所保障.  相似文献   

14.
小组工作的教学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互衔接、相互转换、相互协调的过程。"角色扮演"是实验室教学中较为常用的方法,它可以直接对接实验教学内容,提升实验室教学的针对性与时效性;符合社会工作教育的专业伦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保护;提升学生的同理能力,锻炼专业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浅谈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图书馆在高校的教学与科研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是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关键。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道德素质,一是其业务素质,只有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了,高校的科研和教学才能有所保障。  相似文献   

16.
实验室是高等院校进行教学、科研的主要基地,实验室工作是反映学校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科学的、规范的管理实验室,才能充分发挥实验室在高等院校教学、科研中的作用。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实验室管理经验,对高等院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探,并对高等院校实验室管理工作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信息对抗技术实验室建设的探索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文概述了信息对抗技术实验室建设的规划,讨论了实验室教学与相关科研,其中着重探讨实验课程的改革与设想,实验与科研建设的关系以实验室为载体,介绍如何把实验室建设成为专业教学、实验、科研的一体化基地。  相似文献   

18.
实验室安全准入教育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提高师生安全防护知识和技能最直接的办法,是预防实验室事故的有效手段之一。在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科研实验室与教学实验室存在着交叉融合与开放共享,安全管理愈加复杂,对安全教育提出新的挑战。以黑龙江大学为例,统筹教学和科研实验室的运行管理,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从实验安全准入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模式、安全考核建设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构建了教学、科研实验室兼容的多层次化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为有效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9.
实验室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基地,是高校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它的建设与管理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培养、实验教学和科研。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办好学校的基本条件之一。总结十年的实验室工作经验,提出管理实验室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1 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从一般意义上讲,科研和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相辅相成的统一关系。科研是教学的基础,教学是科研的反映。要想搞好教学,应下功夫搞好科研,只有搞好科研,才能在此基础上搞好教学。实践也证明,科研搞得好的教师,其教学比较受学生欢迎,而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