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Medline数据库检索了SCI收录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在2001~2010年发表过中国论文的期刊;分析了中国论文数量排在前10位的期刊及近10年来发表中国论文数量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这10种期刊的一些特征。结果表明,Medline数据库可以检索到93% SCI收录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这些期刊中有198种期刊在2001~2010年间发表过中国论文,其中发表百篇以上的期刊有35种,多数期刊学科分区Q2和Q3。10年间发表中国论文数量前10位的期刊累计发表中国论文数均在448篇以上。前10位期刊中多数发表中国论文的数量逐年增加,并具有载文量大、出版周期短及接受稿件时间较短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基于JCR Web和SCI-E Web数据库,统计分析了《地球物理学报》2002~2006年在SCI-E中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国际被引情况,详细统计并讨论了引用期刊与引用作者的国际分布、被引论文的时间分布以及《地球物理学报》与他刊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地球物理学报》亟待提高国际影响力。为此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4):304-304
<正>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可测度近年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该项指标用论文平均被引率反映了期刊近期在科学发展和文献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定义:期刊前2年发表论文的被引次数占前2年论文总量的比例(相对数量指标)。公式:影响因子=某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年的被引用次数/该刊前2年发表的论文的总数  相似文献   

4.
温州医学院1998~2007年中文论文产出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考文献计量学方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引文数据库》内检索温州医学院著者在国内期刊发表的中文论文及被引用情况。结果表明, 1998~2007年温州医学院发表中文论文总数为15383篇,人均4.31篇,其中,在核心期刊论文占发文总数的24.2%,发文数呈逐年增长; 论文分布在1156种期刊,平均每刊13.3篇; 医学类期刊占73.8%,社会科学类占26.2%; 发文最多的著者为78篇,发文7篇以上的著者占著者总数的17.5%,其发文量接近温州医学院总发文量的50%。被引论文数为6451篇,总被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所收录的眼科学期刊历年被引用论文数的统计,发现期刊被引用论文数在期刊出版后的3~5年达到峰值,然后又下降;期刊的被引频次也呈现同样的被引分布。因此可以通过计算期刊3年前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论文数与期刊3年前发表论文总数的比值来作为期刊年被引论文率,期刊年被引论文率可以作为反映期刊论文被利用概率大小的测度指标。进一步随机选择生物学基础学类、大气科学类、水产学类、数学类、冶金工程技术类期刊,计算出期刊年被引论文率,对其与其他文献计量学指标做相关分析,期刊年被引论文率与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h指数等均无相关性。由此期刊年被引论文率不能作为评价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指标,但是它能反映出期刊论文发表后被引用概率的大小,能提供给作者论文发表在哪些杂志上被引的可能性更大,哪个杂志受读者的关注度更高。这些信息对于读者选择期刊投稿非常有用,对于研究人员评价期刊的整体被利用程度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比研究,对期刊《地学前缘》2007年影响因子特别高的原因给出了分析,认为高影响因子与实际被引文章的平均被引次数增大及未被引文章数的相对减少直接相关,即相当于在影响因子计算公式中增大了分子并减小了分母,从而使影响因子变大。其深层原因主要是:①《地学前缘》2005~2006年发表的油气类、矿物岩石类和环境污染及治理类文章在2007年被异常多引;②2005~2006年发表的文章在2007年受关注程度较高,89.8%的文章被引用,大大高于影响因子居次高位的2009年的75.2%,同时,引用文章的期刊数比2009年多出23种。分析结果还表明,国家重大项目研究成果的集中发表会对主题性期刊的统计指标有重要影响,它们能产生集团效应,大大提高主题性期刊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7.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载文被SCI-E收录及引用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开发的基于Web的《科学引文索引》网络数据库数据源为基础,检索1996~2006年间SCI-E收录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HINESE MED J-PEKING)的论文情况和该刊发表的论文被SCI-E的引用情况,通过对历年论文的收录量、历年发表的论文被引用情况、《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载文在SCIE中的总体引用情况、引用期刊分布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对《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一刊做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在线优先出版科技文章及其引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科研成果在线优先发表的前沿出版理念已被国际出版界认可并应用,其优势在于解决了科技文章发表时滞过长的问题。通过同行评审录用的文章编校后,立即在线优先出版,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发表时滞。检索库和读者可通过数字目标标识符DOI (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对在线优先出版文章即时索引和引用;对作者而言,快速提高了文章的国际显示度,有利于同行交流最新观点与成果;对期刊来说,对于在线优先出版文章的引用被记入ISI的即年指标(Immediacy Index)和总被引频次。而且各方面对于在线优先出版  相似文献   

9.
我国林业类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22种林业类核心期刊,以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和《中国引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统计分析1990~2009年各刊的高被引论文。结果表明:22种期刊高被引论文的年份分布呈单峰曲线,最高峰为2002年,且有近50%的论文分布在2000~2003年;各刊的最高被引论文中,综述类文章占32%,内容涉及植物生理和生态方面的文章较多,大部分引用高峰为发表后的4~10年;从学科分布上看,高被引论文分布较多的学科为林业基础科学和森林树种。  相似文献   

10.
科技期刊文献引用分布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随机选取学科、学科子类以及期刊来研究科技期刊文献引用分布规律,按照被引频次由高到低的顺序统计不同被引频次的文献量.研究发现无论是从学科层次来分析还是期刊层次来分析论文的引用在发表后的2~6年间均呈现偏态分布,随着被引频次的增高被引文献量逐渐降低,占期刊已被引文献数30%的论文提供50%以上的引用,随着论文发表时间的延长这种引用的集中趋势有所增强,但是变化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11.
石蕾 《现代情报》2018,38(9):70
采用4种检索方式(无过滤布尔逻辑、过滤布尔逻辑、无过滤自然语言和过滤自然语言)对7个常见数据库ASP、GS、JSTOR、LexisNexis、ProQuest Central、PubMed、Scopus和Web of Science检索测试,最后分析了在目前技术环境下,布尔逻辑和自然语言检索相比,哪种方式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2.
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中被忽略的高级检索方法在辅助科学研究、资料查全查准重要性进行研究,结合单词原形及短语检索、精确检索、位置算符、截词及一些特殊符号使用等方面,对比SCOPUS/ScienceDirect、WOK、EI、Wiley、SpringerLink、SAGE、JSTOR、EBSCO、ProQuest、OCLC FirstSearch、GALE、Dialog等常用外文电子资源在检索方法方面的差异,事实论证,学生只有掌握高级检索方法,才能在查找信息过程中做到全而准,高效使用电子数据库及检索平台进行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王凤满 《现代情报》2016,36(12):85-89
以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试点的3种电子书PDA项目数据为基础,分析EBRARY、WILEY以及JSTOR 3家出版商PDA项目的影响,对比3种电子书PDA模式效果,透视原因,分析学科分布差异与PDA效果之间的关系。通过对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3种电子书PDA项目的分析,得到主动与出版商合作、转变书商销售模式,灵活经费分配使用、定期分析成本效益,加强对出版商评估、选择合适PDA模式3个方面的启示,以期推动我国电子书PDA实践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Green Information Systems (Green IS) emerged as a crucial area for research to reduce organizations/society’s carbon footprints and consequently, to achieve environment sustainability. This research paper provides an extensive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in Green IS area to facilitate advance research in the area. The aim of the paper is to provide basic understanding of Green IS and to highlight the significant research conducted earlier in this area. Classification approach adopted to conduct the study, and the research area categorized under five segments namely: Green IS concept,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impact of green initiatives, measures and policies, and global context. These five categories were further divided into subcategories to provide in-depth and crystal clear review of literature. Accessible research articles, book chapters and reports from top ten databases Emerald, Science Direct, EBSCOhost, ACM digital Library, IEEE, JSTOR, ProQuest, Sage, Wiley online and Springer link were reviewed. Research propositions are provided for future significant research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15.
1949年以来中国的主流科学技术观是以"科学是生产力"观点为核心的科学技术观,本质上属于功利主义科学观的范畴。其主要缺陷是:以技术代科学或重技术轻科学的倾向普遍;科学技术的文化、政治等社会功能未受重视;科学自主性的意识淡薄;科学主义思想影响广泛等。塑造中国主流科学技术观的基本方向是:坚持功利主义科学观的合理性、适当吸收理想主义科学观的优长之处以及其他各种相关的思想资源,在思想观念上真正实现科学与技术的统一、科学的社会性和自主性的统一,以及科学的生产力属性和科学的文化、政治等社会属性的统一等,努力超越"生产力科学技术观",走向一种新的、更高级的主流科学技术观。当前,重塑中国主流科学技术观至少应强化以下基本观念:(1)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技术源于并支撑科学;(3)科学技术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4)科学的自主性不容漠视;(5)科学并非完美无缺。  相似文献   

16.
让科学回归真实--对两种科学模型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苏湛 《科学学研究》2005,23(3):304-309
罗伯特·金·默顿最早对科学建制以及科学与社会间的相互作用做出了系统描述,所得出的默顿规范一直被奉为科学社会学的经典。随着科学的发展,今日科学逐渐显露出一些与默顿模型有所背离的征兆,由此产生了对科学的某种“信任危机”。约翰·齐曼等默顿之后的科学社会学家具体研究了今日科学的社会运行,提出了后学院科学模型,就默顿规范在新时代的新内涵和科学的信任危机作出了某种解释。我们将看到,后学院科学模型是在新情况下对默顿学院科学模型的合理修正。  相似文献   

17.
试论"超大科技"时代——后D.普赖斯时代科技发展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律 《中国软科学》2006,271(10):55-63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正从过去的小科技时代、大科技时代转向超大科技时代。这种新时代的转变是不随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从小科技到大科技再到超大科技,世界科技发展模式正在经历一场变革.这场变革表明现代科技发展的规模、结构、功能、性质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这场变革以及这场变革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的充分认识和研究,将对我国未来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定以及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代西方科学产生以来,最大的一次科学革命,也是最深刻的一次范式转换,就是系统科学的诞生。系统科学与经典科学向来被认为是两种不同范式形态下的科学,但是从经典科学到系统科学,科学的进程与范式的转换并不是绝然断裂、没有任何联系的,而是在科学理论内部产生了一个承接与继起。笔者认为,量子理论就是这个承接与继起点,从方法论角度讲,量子理论体系内部孕育了二者沟通与衔接的信息,或者说,量子理论提供了经典科学与系统科学沟通的可能性。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论科学技术学的研究纲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学是以科学技术系统整体为对象、以认识科学技术的性质扣规律为目的,并采用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和方法,从哲学、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应用技术四个层面对科学技术进行全面的人文社会科学维度研究的一个新学科群.这些研究构成了内容丰富、结构完整的学科体系.走向科学技术学,要尽量继承和发展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科学学和技术学等现有学科的成果,并尽快实现组织化和建制化.  相似文献   

20.
为准确理解“大科学”相关概念,了解大科学研究发展趋势与组织形式演变,从历史视角对大科学时代、大科学体制、大科学研究、大科学设施的概念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与对比研究,并针对大科学研究的学科领域、组织形式与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大科学时代与大科学体制有固有的内涵意义,随着科学前沿的发展与目标导向的转变,大科学研究从军事导向转向了社会需求导向,分布式、多目标式等新型组织形式出现,传统划分大科学与小科学研究的观点正在受到挑战,小科学研究与大科学研究或大科学装置发展出新的合作形式与路径,大科学研究正通过新的组织形式推动着当今世界的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