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继1~11期王君老师青春语文"文本特质与课型创新"之主题型、语用型、写作型、诵读型、思辨型、积累型课堂教学策略的精细研究,本期聚焦"跳板型文本"探究。"跳板型文本"是青春语文文本特质研究由单篇教学向群文教学的过渡,也是打通整书阅读与多书引读的桥梁。相信抓住"跳板"、立足"垫脚"、侧重学生整本书阅读"开启"的思考和案例,会给语文教学吹来一缕清新之风。  相似文献   

2.
杨沫的《青春之歌》在出版后颇受好评,然而仅一年后,由郭开发表的一篇文章引发了对《青春之歌》的讨论。50-60年代学者们普遍从“政治阶级视角”去理解作品,而忽略了文本本身的价值意义;70-80年代,《青春之歌》走出“文革”的冷遇,研究者们将视点放到文本内部进行探讨分析;80年代末-90年代中后期对《青春之歌》的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气象,分别从女性主义、心里批评、社会文化批评等全新的视角予以丰富开创性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是和数理化教学有很大的不同,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传递,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对知识的诠释,没有情感和审美的支撑的语文课绝对不会是动人的语文课,王君老师的青春之语文,围绕青春的激情、敏感、灵动、自信、浪漫、创新六个特点,赋予了语文课新的生机。本文主要从返璞归真解读文本,焕发青春的课堂设计,咀嚼文字的美中去体会王君老师的青春之语文。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师,不仅要对文本作客观意义上的解读,更重要的是从教学意义角度去观照,也就是从学生视野去解读,从课堂教学操作角度去分析,从而提取文本蕴含的富有教学价值的内容。具体而言,应当从文本价值角度、从文本思想角度、从文本情感角度、从文字张力角度来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材选用适合儿童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作为教学文本,在学段目标上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确定了分层学段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语文教学层级发展目标,在语文教材中充分挖掘文本的价值,通过适合的教学方法,抓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和文体特征进行教育,从而使语文教育更好的成为儿童文学阅读的重要路径与方式。  相似文献   

6.
文本特质教学是针对由于语文教学内容"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顾往前"赶"而使得教学效果"浮"的通病提出来的。文本特质教学主张恪守"价值最高原则"遴选教学内容,在知性教育和价值教育的双轮驱动下实现文本特质的私人化。在实践中,常以内容、技法或语词为切入口,促进文本特质"转知成识""转识成智",这一过程实质上是特质"外显化→法理化→功能化→私人化"的步步提升过程。  相似文献   

7.
正何谓文本特质?文本特质指某个文本或某类文本所独有的、与众不同的性质、品质、特色之类的美质元素或美质组合,可以是写作技巧类,也可以是思想道义类,还可以是情感类、审美类等。笔者前期研究发现,文本特质的内化一般遵循"外显化→法理化→功能化→私人化"的规律。由于学习者内化水平参差不齐,各类文本产生了"惰性特质"与"活性特质"的分野,"惰性特质"与"活性特质"以不同的清晰度和活跃度共存于学习者的生命体中。  相似文献   

8.
文本在内容和表达上的特质,是阅读教学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只有文本特质得到了尊重,文本教学才有意义。以《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充分发挥文本教学价值的问题:一是避免对不同文本的同质化理解,二是准确把握文本的个性化和丰富性表达,三是在大单元视域下科学定位好文本教学的目标任务,合理安排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9.
文本皆有言语特质,也因此具有独特的价值。但是,现实教学中罔顾文本的言语特质,一味追求形式上的语用训练的现象并不鲜见。语用训练要基于文本的言语特质,否则,将会演变成纯工具性的技术操作、机械练习。基于言语特质的语用训练的具体策略为把握表现手法、个性表达、言语品质,实现学生语用能力的拔节;在品味细节描写、文本主旨、布局谋篇中,推进与递升语用训练。  相似文献   

10.
王文娟 《双语学习》2007,(10M):209-209
在建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中,杨沫的《青春之歌》无疑算得上是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经典性”文本。从诞生之日起,到世纪末的今天它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跨越这可称得上漫长的时间隧道,我们的时代已形成了不同于建国初的适合于时代自身的文学品位与美学品格。站在20世纪的终点线上,让我们回眸凝望,从《青春之歌》独特的艺术特质出发,再对其经典地位进行一番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深刻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用科学的眼光去解读教材,发现文本的特质,凸显教材的教学价值,从而引领学生充分与作者和编者对话,让他们在这样的语文实践中获得素养提升。通过解读统编语文教材将八年级(下)第六单元24课《唐诗二首》改为《唐诗三首》为例,来理解分析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发现文本的特质,挖掘教材的独特教学价值,能够很好得说明这一点,从而助力语文一线教学,最终助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文章指出,文本的特质决定文本的核心价值,而文本中"怎样表达"的特点就体现了这种价值。语文教学要想从教言语内容转到教言语形式上,就必须以学生有效的"读"为抓手,在把握文本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展开。  相似文献   

13.
语文味道首先由著名语文学者程少堂在2001年提出,强调我们在重视挖掘文本本身的人文价值,重视文本对学生的人文熏陶同时,更要注重对文本语言的学习与运用,让学生在品读文本语言中回味文本,去感受语文之美、语言之美。  相似文献   

14.
在建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中,杨沫的《青春之歌》无疑算得上是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经典性”文本。从诞生之日起,到世纪末的今天它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跨越这可称得上漫长的时间隧道,我们的时代已形成了不同于建国初的适合于时代自身的文学品位与美学品格。站在20世纪的终点线上,让我们回眸凝望,从《青春之歌》独特的艺术特质出发,再对其经典地位进行一番探讨。避开闪耀其上的政治光环,就会发现《青春之歌》之所以能在当时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到如今还不乏阅读者、喜爱者和研究者,除了因为它的政治“教育意义”之外,它还具备很多的…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50、60年代"政治第一,文艺第二"的社会观、文艺观造成的政治话语/革命话语主导了一切,政治意识形态规范了文学秩序。"十七年"文学都打上了"红色"的烙痕,《青春之歌》的显文本也笼罩着这层革命红色光环。从文本当时的阅读实际效果来看,《青春之歌》真正打动一代青年读者的不是林道静成长中的革命故事,而是它的潜文本中所隐蔽的林道静与三个男人的爱情故事,这也正是《青春之歌》具有长久艺术生命力的内在奥秘。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流行的"红色经典"热潮也为我们重新解读《青春之歌》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抛开革命故事的外壳,本文试图从叙事学角度出发,来探究《青春之歌》的爱情模式。  相似文献   

16.
文本解读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教师倾听文本目的是为了找寻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对接点。以"三味课堂"为价值追寻的教师文本解读当务"本"。即关注教师本身,以读者的立场去倾听文本;关注教材本体,以编者的立场去倾听文本;关注学科本质,以教者的立场去倾听文本;关注儿童本位,以学者的立场去倾听文本。  相似文献   

17.
《论语》无论从文本形式还是文本内容处处体现伟大的美育思想,本文将《论语》视为美学载体,去挖掘《论语》的审美特质,通过美读、揣摩、悟文、践行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审美趣味,用心去感悟和探索《论语》精彩而丰富的内容,真正提高学生传统文化底蕴,并践行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促劳,以美健体,铸炼学生的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18.
细读出精彩     
金肖肖 《考试周刊》2014,(11):26-27
细读文本会给传统备课带来崭新的思想,是一种备课理念上的更新。它将引领教师进入备课的新境界。细读文本能明白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之别,细读文本能知道表现生活和发现自我之别,细读文本能体悟到幽默反讽和诗性抒情之别。细读文本,将成就教师的语文人生。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时如何指导学生具有整体意识、主动识字,从而阅读课文?如何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特质,聚焦课文中语言文字的规律?如何激活儿童的言语体验,在实践中去运用去感悟,通过层层递进的训练,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笔者以为,需要紧扣文本特质,开展阅读实践活动,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咕咚》这篇课文,语言富有童趣,学生易于理解。下面以这篇课文为例,谈谈如何关注文本特质,重视言语实践。  相似文献   

20.
正《牛郎织女》是我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中产生年代最早、孕育时间最长的一个故事。课文根据叶圣陶先生的《牛郎织女》改写,既保留了传统民间故事的基本元素和框架,又融入了作家创作,还体现了编者意图。民间故事是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的。适合"讲"是这类文本的特质。顺着"讲"的思路去解读课文,感悟一代代劳动人民用什么方式讲故事、如何把故事讲清楚及用故事传达了什么,就能准确把握这类文本的特质与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